朱瑾是什么人?他为何会沦的一个自杀的结局?
朱瑾,小字愍哥,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将领,天平节度使朱瑄之弟。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天佑十五年(918年),杨吴权臣徐温调朱瑾为淮宁军节度使,还派儿子徐知训前去给他送行。结果朱瑾在府上袭杀徐知训,还劝杨吴君主杨隆演除掉徐温。但杨隆演不肯,朱瑾只得出逃,但遭徐温围攻,于是自杀。朱瑾原本是割据一方的枭雄,为何受到徐温与徐知训的频繁欺压呢
一,夺取兖州
朱瑾是天平军节度使朱瑄堂弟,因此早年一直跟随堂哥,在天平军担任将领。因为朱瑄武艺勇猛,胸怀大志,因此不仅得朱瑄重用,也很受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欣赏。
光启二年(886年),朱瑾密谋夺取泰宁军,于是向齐克让之女求婚。齐克让本就对朱瑄十分喜爱,因此立马同意了这幢婚事。随后朱瑄就命手下的精兵化妆成迎亲人员,暗藏武器,前往兖州迎亲。齐克让出城迎接女婿朱瑾,没想到突遭袭击,遇害身亡。然后朱瑾就夺取了兖州,自称泰宁军留后。唐僖宗无奈,只得承认朱瑾为泰宁军节度使。
二,对抗朱温
光启三年(887年),齐帝秦宗权大举讨伐宣武节度使朱温,将开封团团包围。然后朱瑾与朱瑄接到朱温的求救,于是出兵援助,大败秦宗权,解了开封之围。事后朱温感念朱瑾、朱瑄的相救之恩,于是同他们结拜为同姓兄弟。
龙纪元年(889年),朱温攻打感化军节度使时溥,朱瑄作为他的结拜大哥于是出面调解。但朱温早就忌惮朱瑾、朱瑄二人实力强大,于是指责二人暗中对宣武军精锐进行收买,还招降纳叛。朱瑾便随堂哥朱瑄同朱温决裂,出兵救援时溥。朱温派朱珍攻打朱瑾,朱瑄于是出兵相救。此后朱瑄、朱瑾兄弟同朱温征战不休,互有胜负。
乾宁二年(895年),朱温义子朱友恭大举进攻兖州,朱瑾于是守城不出。齐州刺史朱琼向堂弟朱瑾求援,他于是派大将贺瑰及何怀宝前往救援齐州,结果二人兵败被擒。朱琼见援尽粮绝,于是开城投降。然后朱友恭就带着朱琼、贺瑰、何怀宝三人到了兖州城下,对朱瑾大声说:“你哥哥都投降了,你还不如早些归顺我们。”朱瑾假意回答说:“好”,然后派牙将胡规出城向朱温投降。
朱温十分高兴,于是亲自到兖州城下与朱瑾交谈。朱瑾说:“希望让堂兄朱琼给我送来官印和委任状。”朱温于是派大将刘捍送朱琼入城,结果到了城门朱瑾让朱琼一个人先过来就行。朱琼不疑,于是独自进城,结果立即被吊桥两侧埋伏的士兵擒拿。然后朱瑾关闭城门,怒斥堂兄朱琼投降,将其处死。朱温这才知道朱瑾是诈降,但因为兖州一时难以攻下,于是撤军。
三,逃往淮南
朱瑾与朱瑄屡败于朱温,只得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求援。但随着乾宁三年(896年)河东军与魏博军交恶,李克用的援军再也无法援助朱瑾与朱瑄。乾宁四年(897年),朱温攻破郓州,杀死朱瑄,立即派大将庞师古乘胜攻打朱瑾。当时兖州粮尽,朱瑾出城到徐州一带抢粮,并不在城内。守卫兖州的康怀英见庞师古前来,畏惧投降。
朱瑾听说兖州失陷,只得仓皇南逃。庞师古派兵追击,朱瑾只得逃往淮南,投奔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杨行密早就听说朱瑾英勇善战,对他的到来十分高兴,于是任命他为武宁军节度使。朱温早就想吞并淮南,于是借口杨行密收留朱瑾,派庞师古、葛从周攻打淮南。朱瑾于是助杨行密击退宣武军,斩杀庞师古,使得朱温不敢再入侵淮南。朱瑾则更受杨行密重用,屡次升迁。
四,被逼自杀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病逝,子杨渥继任淮南节度使。可由于杨渥胡作非为,很快就被部下徐温废黜杀死,杨吴大权也落入徐温手中。徐温与儿子徐知训独断专行,担心朱瑾不肯依附,于是对他十分忌惮。朱瑾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于是小心提防徐家父子,还劝杨吴君主杨隆演铲除他们。杨隆演本来就是徐温扶持的傀儡,对徐温十分惧怕,所以一直没有答应朱瑾的请求。
天佑十五年(918年),徐温调朱瑾为淮宁军节度使,让儿子徐知训为他送行。朱瑾原本就对徐知训霸占自己的小妾,还暗杀自己十分不满,又见他孤身一人,于是趁机将其杀死。然后朱瑾提着徐知训的人头去见杨隆演,对他说:“我为大吴除掉了一个祸患、”杨隆演则吓得回答说:“不关我事。”朱瑾听了,对杨隆演十分失望,想要逃走,但被徐温部下团团包围,于是自杀而亡。
总的来说朱瑄是晚唐名将,通过袭击岳父齐克让而雄踞泰宁军,但因为不敌朱温而只得逃往淮南。朱瑾在淮南之战表现优异,大败宣武军,使得朱温不敢再轻易入侵淮南。随后杨吴大权落入徐温手中,朱瑾不肯依附,图谋讨伐徐温,但事败自杀。
-
历史上权倾朝野还能善终的名将!郭子仪是如何做到的? 2024-03-02
-
李世民的死因是什么?和丹药有关吗? 2024-04-01
-
韦后野心大想叛乱,最后下场有多惨? 2024-02-09
-
刘文静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没善终 2024-01-04
-
唐朝宰相路随是什么样的人 路随的历史评价? 2023-12-19
-
来俊臣为何会被处死?他死后为何会被灭族? 2024-04-2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