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何没有伐蜀成功?哪些原因导致的?
- 中文名: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
- 别 名:仲达
- 国 籍:三国曹魏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
- 出生日期:公元179年
- 逝世日期:公元251年
- 职 业:政治家,军事家
- 主要成就: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
- 屯田水利,灭公孙渊
- 官 职:太尉、太傅
- 谥 号:(文贞)→宣文→宣王→宣皇帝
- 庙 号:高祖
- 封 爵:舞阳侯
- 享 年:73岁
- 葬 处:首阳山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家、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司马懿是曹魏后期重要的大臣,少年就有大志向,面对东汉末年乱世(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有总齐八荒,一统天下的志愿。而且司马懿也并非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无能,恰恰相反,司马懿政治、军事能力都很强,但是司马懿终其一生都没有伐蜀成功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看司马懿一生的经历,从中就不难发现终其一生都没有伐蜀成功的原因。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在他22岁的时候曾经以生病为借口拒绝曹操的征召,因为看不上曹操(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但是形势比人强,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已经临近而立之年的司马懿还是被辟为文学掾,此时他的主要精力放在辅助曹丕夺嫡上,并且最后成功帮助曹丕上位。
第一次提议伐蜀
其实在这期间,司马懿就曾经提出过伐蜀的建议。建安二十年(215年),当时曹操讨伐占据汉中的张鲁,张鲁最终投降,当时在军中的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刘备用不光彩的手段占据了益州,蜀地的人心没有归附刘备,而且又远征江陵,我们这时候正好讨平汉中,应当顺势而为,讨伐蜀地,肯定能够成功。(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结果曹操以人不能得陇望蜀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估计当时司马懿的内心是非常失望的,可是人微言轻,也无能为力了,只能叹息。
后来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司马懿终于得到重用,但是此时因为曹丕忙着讨伐吴国,司马懿经常被安排留守许昌,处理魏国政事,没有精力和机会讨伐蜀国。曹丕去世后,司马懿和曹真、曹休、陈群成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这期间司马懿主要在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并且平定孟达、辽东的叛乱,立下赫赫功劳。
在辅佐魏明帝和抵御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有一次不成功的伐蜀之战。230年,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之后,魏明帝曹叡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由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结果因为大雨,无功而返(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遇雨,班师),这次的伐蜀,其实司马懿只是在执行命令,也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功。
第二次提议伐蜀
绝佳的机会再次降临,可是司马懿的伐蜀提议再次被拒绝。青龙二年(234年)8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岐山境内),这位司马懿的主要对手病逝了。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将领杨仪、魏延在撤军后争权,最终杨仪杀死魏延,发生了内乱。虽然司马懿很尊敬自己的对手诸葛亮,称赞他是“天下奇才也”。但是面对蜀军内乱,司马懿再次提议趁机伐蜀,可是魏明帝没有同意。至于魏明帝为什么不让司马懿乘机伐蜀,估计是对于司马懿的忌惮,可以用司马懿来抵御诸葛亮的北伐,但是真正让其率军伐蜀,不符合魏明帝曹叡的打算。
再往后司马懿忙于平定辽东,魏明帝死后托孤,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幼主,然后曹爽和司马懿开始争权夺利,最终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最终胜利结束。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公元249年,虽然司马懿终于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可是天不假年,两年之后司马懿因病逝世,享年73岁。
司马懿少有大志,心忧天下,但是终其一生也没有伐蜀成功。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没有掌握绝对权力之前,司马懿曾经发现两次伐蜀的绝佳良机,可是曹操和魏明帝曹叡都拒绝了。而当司马懿真正掌握了曹魏的绝对权力之后,天不假年,时间没有再给司马懿机会,估计司马懿带着未竟的遗憾而去,令人叹息!
-
诸葛亮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准确预言儿孙悲惨下场 2024-02-18
-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船是怎么烧掉的? 2024-02-02
-
赵云如果选择投靠曹操 张飞会不会杀赵云 2024-04-27
-
廖化真的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吗 为何一大把年纪还被用作先锋 2024-01-16
-
蜀汉老将严颜,宁死不投降最后结局如何? 2024-01-01
-
历史上司马懿为何会争夺曹魏的天下?真相是什么 2024-03-3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