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消难是什么出身?隋文帝为何没有杀他?
- 中文名:杨坚
- 别名:普六茹坚、那罗延(鲜卑姓氏)、隋文帝
- 国籍:隋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冯翊般若寺
- 出生日期:541年六月十三日(7月21日)
- 逝世日期:604年七月十三日(8月13日)
- 职业: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代周建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开皇之治,创三省六部制 - 代表作品:《宴秦孝王於并州作》
- 谥号:文皇帝
- 庙号:高祖
- 尊号:圣人可汗
- 年号:开皇、仁寿
- 陵墓:太陵
司马消难先后经历了四个朝廷,堪称北朝分裂到隋灭南陈这段历史的活化石,下面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天保八年(557年),北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叛齐投周,北周因此派大将杨忠前往接应,随后二人结为至交好友。大象二年(580年),杨忠之子杨坚专权,司马消难作为北周静帝岳父因此起兵声讨。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灭陈俘虏了司马消难,并没有杀他。隋文帝为了篡周建隋,杀尽了北周宗室,为何会放过反对自己的司马消难呢
一,出身名门
司马消难
司马消难出身河内司马氏,为东魏尚书令司马子如之子,虽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为人机警聪明,但是不学无术,为人贪图虚名,喜欢炫耀。司马消难长大后凭借父亲的权势,得以出任著作郎,广泛结交各地名士,以提升自身名望。然后司马消难又凭借父亲的关系,得以娶权臣高欢之女为妻,还出任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虽然贪财好色,还曾与父亲的小妾偷情,但却对妻子高氏十分恭敬。
二,转投北周
天保八年(557年),北齐皇帝高洋日渐残暴无道,肆意残害宗室与大臣。司马消难对此十分害怕,担心会被高洋所害,于是曲意逢迎以求自保。同时司马消难积极招纳贤才,使得百姓归附,以巩固自己在北豫州的地位。司马消难贪财,因此经常被御史弹劾,使得他内心不安。另外司马消难与高氏感情不和,因此高氏屡次在兄弟高洋面前告状,使得司马消难更加不安,有了投靠北周的打算。
不久高洋命人召见弟弟上党王高涣,结果高涣杀死使者逃跑。邺城的人因此议论说:“高涣背叛朝廷出逃,好像是要逃往成皋。如果他与司马消难联合,那一定会成为大齐的祸患。”随后高洋的手下就将高涣捉获,送往邺城囚禁。高洋听了邺城士人的议论,对司马消难心怀疑虑。
司马消难担心高洋会趁机杀了自己,于是派心腹裴藻前往长安,向北周表达归顺之意。然后北周权臣宇文护就派达奚武、杨忠东出迎接司马消难,接受北豫州。司马消难因此随达奚武前往长安,获封大将军、荥阳公。司马消难虽然带着妻子高氏一起投靠北周,但对她却很厌恶,弃之如敝履。
三,反抗杨坚
建德四年(575年),司马消难随北周武帝参与灭北齐之战,升任梁州总管。大象元年(579年),北周静帝纳司马消难之女司马令姬为妻,立为皇后。随后司马消难出任州总管,主管随、温、应、土、顺、沔、环、岳九州和鲁山、甑山、沌阳、应城、平靖、武阳、上明、涢水八镇之地。
大象二年(580年),丞相杨坚专权,相州总管尉迟迥于是起兵勤王。司马消难虽与杨坚之父杨忠交好,也被杨坚视为叔父,但决定支持皇帝女婿,因此起兵跟随尉迟迥。然后司马消难杀总管长史侯莫陈杲、州刺史蔡泽等人,声讨杨坚。接着司马消难担心自己实力不够,因此又派儿子司马泳前往南陈求援。
高氏在司马消难前往州时和三个儿子留在长安,担心司马消难不会顾及自己与孩子而起兵,于是对杨坚说:“司马消难性格诡诈多变,现在带着新得宠的小妾与孩子在身边,一定不会顾及我与孩子,希望丞相要对他有所提防。”杨坚听了,表示不会因司马消难之罪而牵连高氏与其儿子。
四,逃过一劫
初,杨忠之迎消难,结为兄弟,情好甚笃。隋文每以叔礼事之。及陈平,消难至京,特免死,配为乐户。经二旬放免。犹被旧恩,特蒙引见。寻卒于家。(周书·卷二十一)
杨坚听说司马消难起兵反叛,于是任命襄州总管王谊为元帅,带领荆襄诸路兵马前往平叛。司马消难一听王谊领兵到来,吓得惊慌失措,急忙带着亲信逃往南陈。陈宣帝见司马消难归附,于是封他为九州八镇都督、车骑将军、司空、随公。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陈,俘获司马消难。隋文帝因为顾念两家的交情,于是赦免司马消难的死罪,以礼相待。不久司马消难病逝。
总的来说司马消难为人反复无常,在北齐、北周、陈朝等势力之间来回投靠,且过于好色,竟然与父亲的小妾有私情,还冷落发妻高氏,可以说是无耻无情。司马消难与隋文帝之父杨忠交好,这才躲过一劫,得以活命。
-
萧詧在位期间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2024-03-31
-
元澄: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2024-04-15
-
高俨:差点当上皇帝的权臣,12岁就掌握大权 2024-01-04
-
元祐:文成帝拓跋濬之孙,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2024-04-15
-
北魏为什么要推出子立母死制度? 2024-03-13
-
刘裕为什么要屠杀尽司马家族? 2024-02-0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