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有那么厉害吗
- 中文名: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
- 别名:孔明,卧龙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 出生日期: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
- 逝世日期:234年(甲寅年)农历八月二十八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 主要成就: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
-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 制作孔明灯,发明诸葛连弩
- 代表作品:《出师表》《诫子书》
- 封爵:武乡侯
- 谥号:忠武侯
- 逝世地点:宝鸡岐山五丈原
- 祠庙:武侯祠
对真实的诸葛亮,真如三国里那般厉害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一个神一样存在的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无论刘备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诸葛亮都能轻松化解。
更难能可贵的是,自始至终他都对刘备保持着绝对忠心,从来没有背叛过他。即便是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还尽心尽力辅佐后来的君主,可以说它既有高瞻远瞩的谋略智慧,又有忠诚不二的忠心,是一个完美的谋士。
然而很多人在认真分析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之后,却发现诸葛亮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神奇。只是作者加入了很多艺术化手法,把它神化了而已。
再仔细分析诸葛亮身上那些典型事迹之后不难发现,诸葛亮身上还是有很多瑕疵的。比如刘备三顾茅庐,才最终把诸葛亮请出了山,而且作者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秘,做了极大铺垫。而在正史的三国志中却仅仅用了“凡三往,乃见”5个字就一带而过了。
我们再来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来了解一下诸葛亮的是不是有那么神奇。在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是非常经典的一次战斗。作者更是把这一仗描写成了诸葛亮出身的第1战,可是和正史一对比,时间却对不上。因为刘备是建安12年才把诸葛亮请出来的,而火烧博望坡却发生在建安7年。可见这是作者硬加到诸葛亮身上的一次战例。
第2次诸葛亮有着出色表现的就是舌战群儒,刘备派他去东吴谈判结盟事宜,可是到了东吴之后,张昭却召集很多谋士一起围攻他。要知道在正史中,张昭早就是当时有名的谋士,他是不屑于和诸葛亮这样一个无名之辈费口舌的。而且孙权早就想和刘备结盟,更不需要诸葛亮给他讲道理。
在三国演义中谈到诸葛亮,我们经常想到的就是他草船借箭的故事。根据正史记载,草船借箭并不是诸葛亮的事迹,而是孙权的功劳。更何况,在水战中用木板或者是草堆来收集敌人的箭羽,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常识,而作者却为了神化诸葛亮,把这些都安在了他身上。
另外就是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也并不是他所独创的,因为即便是到现在,在冬日里,长江上也经常会刮东南风,这是当地人都知道的常识。
在诸葛亮身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典故那就是三气周瑜,三国演义的作者把周瑜进行了丑化,以衬托诸葛亮的胸襟宽广和远见卓识。实际上在三国志中,周瑜本来就是一个善于进攻作战的猛将,即便没有诸葛亮气他,他也会奋勇出战。
而且根据正式的记载,周瑜和诸葛亮在最后两年里根本就没有见过面,更别谈他三气周瑜了。同时周瑜也并不是一个毫无度量之人,相反他心胸宽广,乐观豁达,更不可能随便就被别人给气死了。
最后刘备成功进入蜀地,在此期间诸葛亮压根就没有参与前线作战工作,主要是在后方担任粮草筹集等任务。而这些都被作者安到了诸葛亮身上,让他看起来更加具有传奇色彩。
还有诸葛亮七擒孟获,很多人分析认为,基本上没有这种可能。因为打仗不是儿戏,一抓一放之间意味着要让很多士兵付出生命代价。7次擒获孟获,再把它放了,这不是战争而是一种儿戏,除非是刘备闲着没事,要不然想找点乐子。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最后还是平定了南方,最后诸葛亮带着大军北伐。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却和正史有很大出入,比如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时候,就输得很惨,最后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不得不撤军。
以上这些事例我们不能发现,诸葛亮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佼佼者,它具有很高的胆识和魄力,而且极为擅长谋略,但刘备所取得的那些胜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所能做到的。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性文学巨著,不可避免的要对重要历史人物进行美化,甚至把它描写成了一个神一样的人物。但这种虚构和神话的描写还是包含了很多真实的历史因素,为我们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很多不可多得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这部著作全景展示了当时诸侯争霸,军阀混战的局面。
-
关羽死后,关银屏是什么结局? 2024-02-18
-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等到27岁才出山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实力弱的刘备 2024-01-28
-
在乱世中志士们都挑选自己的君主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 2023-12-28
-
曹操在杀孔融时问子女为何不跑 他们是怎么回答的 2024-04-27
-
王平只是个小兵,为什么会让刘备视若珍宝,诸葛亮也敬他三分? 2024-01-14
-
历史上许褚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2024-04-2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