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通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
李子通,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因待人宽厚,人多归附。今天历史名人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李子通是隋末枭雄之一,也是少数被唐朝俘获而没有遭处死的枭雄,比窦建德与王世充幸运多了。但李子通不甘心屈服唐朝,想要东山再起,结果跟李密一样为唐朝所杀。那李子通一生是如何三起三落的呢
一,反抗隋朝
李子通出身贫民,因此自幼生活艰难,以捕鱼打猎为生。因此贫苦的生活让李子通养成了快意恩仇的性格,看见别人有困难,他就不计代价的上去帮忙;但要是别人跟他结怨,哪怕是很小的过节,他也会睚眦必报。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子通去投奔占据长白山的博山公左才相,随他反抗隋朝。左才相见李子通骁勇善战,便对他十分重视,让他当了大将。
当时许多反隋的义军领袖是无赖混混出生,为人残忍,就连左才相也不例外。唯独李子通为人宽厚仁义,遇到落难的同乡,必定出手相救。因此许多义军将士都对李子通十分佩服,诚心诚意的投到他麾下效力。左才相见李子通势力壮大,逐渐心生妒忌。
李子通得知左才相忌惮自己,不愿与他闹翻,于是带兵南下江淮。后来杜伏威因受左君行猜忌,便南下江淮,与割据此地的李子通联合。然后义军发生内讧,加上隋将来整前来讨伐,杜伏威与李子通因此决裂并分离。李子通选择逃往海陵,在当地重整旗鼓,又拉起两万人马,自称将军。
二,吞并沈梁
武德二年(619年),李子通攻打江都,太守陈棱不敌,于是向割据江东的梁王沈法兴与纵横江淮的楚王杜伏威求救。随后梁楚两军前来相救,各自驻扎在清流、杨子,相距数十里。纳言毛文深趁机向李子通献计,冒充梁军偷袭楚军,使沈法兴与杜伏威自相残杀。李子通听从,于是招来江南百姓扮做梁军,夜袭楚军营地,结果杜伏威果然上当,误以为沈法兴偷袭自己,派兵袭击梁军
杜伏威与沈法兴互相猜忌,谁都不愿先救援陈棱,李子通得以集中全力攻打江都,很快就将其攻下。然后李子通就信心大增,自称皇帝,定国号为“吴”,年号“明政”。丹阳郡守乐伯通为沈法兴击败,见李子通势大,于是前往投靠,获封尚书左仆射。
三,对抗杜伏威
伏威后率众渡淮,与海陵贼李子通合。后子通恶伏威雄武,使骑袭之,伏威被重疮堕马,雄诞负之,逃于葭芦中。(旧唐书·卷五十六)
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乘胜攻打沈法兴,杀梁将蒋元超。沈法兴兵败逃走,李子通于是夺取晋陵,俘获李百药、殷芊等梁臣。但李子通没有杀掉俘虏,而是任命李百药为内史侍郎,让他负责文书工作;任命殷芊为太常卿,让他负责礼乐事务。江南士人见李子通为人仁慈,于是纷纷归附。
杜伏威见李子通在江南坐大,于是派辅公祏前往讨伐。辅公祏挑选敢死之士为先锋,自己在后监督,临阵退缩就处死,因此楚军将士拼死作战,大败吴军。李子通兵败粮尽,于是放弃江都,逃往京口。辅公祏乘胜追击,李子通只得逃往太湖。随后李子通就重整旗鼓,吞并沈法兴的剩余势力,在浙北一带重新兴起。
杜伏威见李子通东山再起,便于武德四年(621年)派王雄诞前往讨伐。吴楚两军在苏州大战,结果李子通兵败,只得退守余杭。王雄诞乘胜追击,再次获胜,逼得李子通出城投降。当时杜伏威已经归顺唐朝,于是把李子通、乐伯通押往京城,献给唐高祖李渊。但李渊没有杀李子通与乐伯通,而是赦免二人,予以厚待。
四,出逃被杀
雄诞进逼之,战于城下,军覆败,子通穷蹙请降。伏威执之,并其左仆射乐伯通送于京师,尽收其地。高祖不之罪,赐宅一区、公田五顷,礼赐甚厚。及伏威来朝,子通谓伯通曰:“伏威既来,东方未静,我所部兵,多在江外,往彼收之,可有大功于天下矣。”遂相与亡,至蓝田关,为吏所获,与伯通俱伏诛。(旧唐书·卷五十六)
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入朝为官,担任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李子通想要东山再起,便对乐伯通说:“杜伏威已经入朝,可是江东仍未完全归顺唐朝,只要我们收集旧部,就可以继续割据一方,重新争夺天下。”结果李子通与乐伯通出逃失败,被唐朝逮捕处死。
总的来说李子通为唐末枭雄,势力三起三落,虽然消灭陈棱、沈法兴等势力,一度纵横江淮,但却因为嫉妒杜伏威而害他,导致二人结怨。此后杜伏威集中力量攻打李子通,势要将其消灭。最后李子通敌不过杜伏威,最终被其消灭。
-
独孤伽罗:一个让隋文帝杨坚又爱又恨的女人 2023-12-10
-
杨坚到底有多丑?头上生角、遍体龙鳞,差点被扔 2024-01-29
-
隋炀帝生命的最后日子,他是怎么度过的? 2024-02-07
-
秦琼一生战绩累累,他为何没有封号?原因是什么 2023-12-25
-
薛举为什么没把握好机会一统天下?他是什么结局 2024-02-04
-
南阳公主:隋炀帝杨广长女,姿容俱美,言行有节 2024-04-0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