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诞的一生有何贡献?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王雄诞,隋末唐初猛将,杜伏威的养子和部将。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武德六年(624年),早已归顺唐朝的江东地区发生叛乱,叛将辅公祏杀守将王雄诞反唐。王雄诞是唐朝名将,有勇有谋,比辅公祏厉害许多,为何会轻易被害呢
一,跟随杜伏威
王雄诞出身平民,但少时性格果敢,膂力过人。大业九年(613年),隋朝天下大乱,杜伏威跟随左君行起兵反隋,王雄诞于是前往投靠二人。当时杜伏威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于是在军中选拔勇士,将他们收为义子。王雄诞与阚棱因此获选,成为三十义子里最有名的二人。王雄诞有勇有谋,在他的辅佐下,杜伏威屡败隋军,势力迅速壮大。后来杜伏威受到左君行猜忌,于是率部出走,南下淮南。
此前李子通受到左才相猜忌,也率部离开。杜伏威想到自己与李子通都曾在长白山一带反隋,有些交情,于是也带着人马到了淮南。两支反隋义军于是汇合,共同对抗朝廷。后来李子通忌惮杜伏威兵强马壮,比自己强大,于是派兵偷袭。杜伏威没有防备,因此受了重伤。幸好有骠骑将军王雄诞拼死相救,杜伏威才得以逃过一劫。然后杜伏威召集余部,重整旗鼓,想要东山再起。
二,东征西讨
隋将来整讨伐杜伏威,将其打得大败。杜伏威深受重伤,幸好其部下西门君仪的妻子王氏勇敢果断有力气,直接背着他就走。王雄诞与阚棱则在身后护卫,抵挡追击的隋军。最终在王雄诞与阚棱的拼死奋战下,杜伏威得以摆脱隋军的追击,保全了性命。杜伏威所部因此对王雄诞与阚棱十分佩服,称赞年长的阚棱“大将军”,年少的王雄诞为“小将军”。
武德二年(619年),李子通攻克江都,自称吴帝。武德三年(620年),楚王杜伏威为了报仇,于是派义兄辅公祏前往讨伐。王雄诞与阚棱则担任副手,在旁辅助辅公祏。随后吴楚两军在溧水大战,吴军惨败而逃。辅公祏因此率军乘胜追击,想要一举消灭李子通,结果因为轻敌而惨败。辅公祏顿时感到不可思议,于是率军坚守不出。
王雄诞劝辅公祏说:“吴军没有营垒,并且习惯了在打胜仗之后不做防备,如果现在攻打他们,一定能获胜。”但辅公祏因兵败而有些怯战,便没有听从。王雄诞于是带着自己的数百名亲兵前去偷营,借着火烧发动进攻,打得李子通惨败而逃。随后李子通逃往吴郡,吞灭梁王沈法兴的势力,得以在浙北东山再起。
三,扫荡群雄
当时唐朝实力壮大,派人招抚杜伏威。杜伏威畏惧唐朝,于是接受招安,获封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吴王。武德四年(621年),杜伏威派王雄诞讨伐李子通,以消灭心腹之患。李子通因此派兵死守独松岭,想要凭借天险阻挡唐军。王雄诞出其不意,派部将陈当漫山遍野的插上旗帜,以此震慑吴军。
李子通被唐军的虚张声势吓得望风而逃,逃回了老巢余杭。王雄诞率军直逼余杭城下,打得李子通畏惧投降。然后王雄诞在回师途中路过歙州,讨伐不肯投降的汪华。汪华带精兵攻打唐军,王雄诞则把精兵埋伏在山谷中,故意派老弱残兵前往迎敌。随后唐军就假意败退,将汪华成功调离老巢。唐军伏兵趁机夺了汪华老巢,迫使他不战而降。
沈法兴余部闻人遂安占据昆山,杜伏威因此命王雄诞前往讨伐。可王雄诞认为昆山险峻难攻,于是单人独马前去招降闻人遂安。闻人遂安佩服王雄诞的勇气,又听闻他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当时就觉得他的劝说很有道理,于是出城投降。唐高祖李渊大喜,于是封王雄诞为歙州总管、宜春郡公。
四,遇害身亡
公祏将为逆,夺其兵,拘之别室,遣西门君仪谕以反计,雄诞曰:“当今方太平,吴王又在京辇,国家威灵,无远不被,公何得为族灭事耶!雄诞有死而已,不敢闻命。”公祏知不可屈,遂缢杀之。雄诞善抚恤将士,皆得其死力,每破城镇,约勒部下,丝毫无犯,故死之日,江南士庶莫不为之流涕。(旧唐书·卷五十六)
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入朝为官,留辅公祏坐镇江淮,王雄诞掌兵权。辅公祏早就对义弟杜伏威猜忌他不满,此时更加生气,于是有了反叛之意。然后辅公祏就假冒杜伏威的命令,责备王雄诞怀有贰心。王雄诞素来耿直,对此竟信以为真,称病不出。辅公祏于是发动突袭,囚禁王雄诞,夺了他的兵权。
然后辅公祏派西门君仪劝说王雄诞,叫他随自己一起反唐。王雄诞回答说:“现在刚天下太平,吴王又在京城为官,大唐的声威更是威震天下。你们怎么能做出这等灭族的事,我就是死,也不会反叛。”辅公祏知道王雄诞不会屈服,于是将其杀害。
总的来说王雄诞是唐朝名将,为人重情重义,有勇有谋。但王雄诞性格过于直爽,被辅公祏责备就轻易交出兵权,导致自己惨遭杀害。
-
唐初名将杜伏威,在战场上无人敢用箭射他 2024-02-26
-
李隆基那么宠爱杨贵妃 李隆基为何没有立她作为皇后 2024-04-25
-
唐朝的开国功臣8位大将分别是谁?都是什么结局 2024-02-07
-
唐朝“救时宰相”姚崇辅佐了哪几任皇帝 2023-12-20
-
唐初著名玄学家袁天罡,最后是怎么死的? 2024-02-12
-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什么地位?有多受宠 2024-04-1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