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名人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黄初二年(221年),曹魏镇西将军曹真率军征讨占据河西的叛贼。最后魏军大胜,歼敌五万余人,还俘获大量牛羊等战利品,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还使得西域重新归属中原皇朝。太和五年(231年),大司马曹真病逝,司马懿自此成为曹魏抗衡蜀汉的顶梁柱。那曹真与司马懿相比能力如何
一,曹操养子
曹真出身沛国曹氏,为曹邵之子,曹操堂侄。中平六年(189年),曹操不满董卓专权,于是率先起兵讨董。曹邵于是前往投靠,辅佐曹操。豫州刺史黄琬与曹操不和,想要杀他,结果在曹邵的保护下,曹操逃脱,他反而被黄琬杀害。
曹操对曹邵之死悲痛不已,又可怜侄儿曹真年少,因此为了报答曹邵的救命之恩,于是收曹真为养子。曹操对曹真就如亲儿子一样,十分要好,还让他与自己的儿子曹丕同吃同住。
二,屡立战功
曹真为人勇猛,喜好打猎,曾经遇到老虎追赶,但他丝毫不惧,直接用箭射死老虎。曹操听了十分高兴,于是把手下的精锐骑兵虎豹骑交给曹真统领。曹真爱兵如子,在军中与士卒一起同甘共苦,遇到军中赏赐不足时,他就拿出自己的家财分给士兵,因此很受士兵爱戴。因此在曹真的带领下,虎豹骑更加英勇善战,消灭了灵丘等地的贼寇。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北上讨伐曹操,汉中之战爆发。曹真率军攻打下辨,击败蜀军,得以升任中坚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侯渊为蜀将黄忠杀死,曹操大为震惊,于是任命曹真为征蜀护军,抵御刘备。曹真虽然率军在阳平击败蜀将高详,但无力扭转失败的局势,最后随曹操撤军。
三,抵御蜀汉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子曹丕继任魏王。曹丕封曹真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东乡侯,防备刘备。张进在酒泉起兵反叛,曹真于是派费曜将其消灭。黄初二年(221年),曹真率军讨平凉州叛贼,平定河西,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封曹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讨伐东吴。曹真在牛渚屯大败吴军,得以升任中军大将军、给事中。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危,临终命曹真、陈群、司马懿等人辅佐太子曹叡。曹叡即位后对堂叔曹真十分重视,封他为邵陵侯、大将军。太和二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其不意的北伐曹魏,吓得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的魏将投降蜀汉。曹叡于是亲自坐镇长安,派曹真抵御蜀军。曹真派张郃在街亭大败蜀军,迫使诸葛亮退兵,使得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重归曹魏。
曹真料定诸葛亮不甘心失败,一定会再次兴兵伐魏,于是派郝昭、王生驻守陈仓,防备蜀军。果然第二年诸葛亮就再次出兵北伐,结果因为郝昭、王生防备严密,只得无功而返。太和四年(230年),曹真升任大司马,还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
曹真见诸葛亮屡次兴兵北伐,对曹魏威胁巨大,于是上书曹叡,建议分兵伐蜀,一举消灭蜀汉。曹叡听从,于是任命曹真为伐蜀统帅,亲自送他出征。曹真率魏军主力出子午道,司马懿率兵顺汉水而上,预计两军在南郑会师。结果遇上天降大雨,下了一个多月,道路难行,粮草断绝,魏军只得退兵。曹真在此次出征中染上重病,数月后病逝。
四,曹真与司马懿对比
帝追思真功,诏曰:“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持盈守位,劳谦其德者也。其悉封真五子羲、训、则、彦、皑皆为列侯。”(三国志·卷九)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晋书·卷一)
曹真是曹魏名将,深受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重用,在击败东吴,开通西域,击退诸葛亮的战斗中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曹魏名将。但《三国演义》对曹真进行了很大的丑化,把他击退诸葛亮,推荐郝昭的功绩都归到司马懿身上,对曹真很不公平。司马懿也是曹魏名将,在平定孟达,消灭公孙燕的战斗中表现突出,但在对抗诸葛亮的战斗中表现较差。因此曹真的军事能力强于司马懿,若是他多活二十年,绝不会发生司马代魏之事。
-
诸葛亮有几个子女?他们的结局分别如何? 2024-02-27
-
司马懿生平两次装病是为了什么? 2024-02-11
-
张苞是什么实力?他是怎么死的 2024-01-03
-
对于曹操传位给曹丕说法众多 曹操为什么会传位给曹丕 2024-04-04
-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发动北伐?有何目标 2024-05-05
-
三国时期吕蒙要杀关羽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0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