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器是什么出身?他将太子之位让出是为了什么?
嫡长子继承制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今天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景云元年(710年)的一天,当唐睿宗李旦为了太子人选左右为难时,其嫡长子李成器主动辞让太子之位,要求立弟弟李隆基为太子。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的事例数不胜数,那为何李成器主动让太子之位给弟弟李隆基呢
一,出身名门
李成器出身陇西李氏,为唐高宗李治之孙,豫王李旦与王妃刘氏之子,自小就被其祖父唐高宗封为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唐睿宗李旦即位为帝,立妻子刘氏为皇后,五岁的李成器因为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
二,处境艰难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强迫儿子李旦禅让,自立为帝。李成器于是失去太子之位,降为皇孙。李成器虽然是武则天的亲孙子,但武则天极力打压李唐宗室势力,扶持武氏宗亲,因此李成器与父亲李旦处境尴尬,每天都过着如履薄冰的生活。
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听信谗言,杀害儿媳刘氏,还贬李成器为寿春郡王。李成器痛失母亲,认识到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可怕,于是小心谨慎,以免惹祸上身。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子唐中宗李显复位。唐中宗想要封侄子李成器为蔡王,还增加食邑。李成器虽然结束了祖母时期提心吊胆的生活,但仍然小心谨慎,于是向伯父唐中宗极力推辞,仍为寿春郡王。
三,力辞储位
隆基白:一代兄弟,一朝存殁,家人之礼,是用申情,兴言感思,悲涕交集。大哥孝友,近古莫俦,尝号五王,同开邸第。远自童幼,洎乎长成。出则同游,学则同业,事均形影,无不相随。(旧唐书·列传九十九)
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遭妻子韦皇后毒杀身亡,子李重茂即位,但大权掌握在韦后手中。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担心韦后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于是在不久后发动政变,诛杀韦后,逼李重茂退位,拥立李旦为帝。
李旦对立长子李成器与三子李隆基为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想立李成器为太子,但李隆基在拥立自己为帝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想立李隆基为太子,但李成器是嫡长子,也当过太子,于是一直没有下诏立储。李成器知道弟弟李隆基才能远在自己之上,而自己喜欢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主动上书推辞。他说:皇太子是国本,天下太平时应立嫡长子为太子,国家危难时应立有功之人为太子。如果不顺应时宜,恐怕上天会降临灾祸。百官也跟着要求立李隆基为太子。最后李旦下定决心,立了李隆基为太子,封李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
太平公主忌惮侄子李隆基势力强大,于是图谋废李隆基,立侄子李成器为太子。姚元之、宋璟等人为了断绝太平公主的图谋,上书李旦,要求让李成器出镇地方。李成器于是主动拒绝太平公主拉拢,离开长安,当了蒲州刺史。李隆基多次与李成器共叙兄弟之情,双方关系更加融洽,李旦听了也十分高兴,称赞他们兄友弟恭。
四,富贵而终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让当了太上皇,子李隆基即位为帝。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争斗更加激烈,李成器于是站在李景隆一边。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势力,独掌大权,为了感谢哥哥李成器主动让出储君之位,帮助自己对付太平公主,对他的待遇十分优厚。
李成器知道伴君如伴虎,所以依旧小心谨慎,为了避免弟弟李隆基猜忌,既不参与朝政,也不结交大臣,而是沉迷玩乐。李隆基因此十分高兴,更加厚待李成器,每到他的生日,李隆基都要到他府里为他庆生,当地方有进献的珍馐美味时,李隆基也会分一部分给他吃。李隆基还把自己住过的兴庆坊升为兴庆宫,而把兴庆宫东南的地方赏赐给李成器为住宅,还经常到他府里玩耍,与他及众兄弟共叙兄弟之情。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李成器卧病在床,李隆基十分担心,于是每天派人送医药与美食。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李成器病逝,李景隆悲痛不已,追谥他为让皇帝。
总的来说李成器自小生活在争权夺利的皇室,知道皇权的可怕与残酷,因此养成了宽厚忍让的性格,尽量避免参与政治斗争,所以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
-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爱情故事有多浪漫? 2024-03-31
-
黄巢为何会造反起义?真相是什么 2023-12-25
-
南平公主:唐朝第一位拥有谥号的公主,最终结局如何? 2024-01-15
-
武则天第一次宠幸和尚后 武则天为何如此激动 2024-04-26
-
李重茂为何在位不到一个月就被废黜?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2024-03-25
-
历代皇帝简介以及历史评价:唐宣宗李忱 2024-03-2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