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就下台了 李自成都做了什么事情
- 本名:李自成
- 别称:李鸿基、李闯
- 字号:黄娃子、黄来儿、枣儿
-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陕西米脂
- 出生时间:1606年
- 去世时间:1645年5月17日
- 主要成就: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
- 称号:闯王
- 年号:永昌
还不知道: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大顺军,越战越勇,打到了北京城下。
这年正月时分,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起年号为“永昌”,大有称帝的架势。可到了崇祯跟前,他却并不想逼皇帝退位。
李自成的诉求是,封他为西北王,再给他百万军饷,他就退回甘肃,保证不再添麻烦,还可以帮崇祯打辽东逼近的清军。崇祯没答应,双方谈崩了。
第二天一早,城门在兵部尚书的授意下打开了,刘宗敏的部队从正阳门进入北京城,而李自成从德胜门由太监王德化引入城。
崇州在煤山上看了看,然后去了景山,选了一棵树,把自己吊死了。
李自成入住了紫禁城,本来只想当西北王的,这下只能当皇帝了。他择了个日子,准备登基,代明称帝。
结果,去山海关剿吴三桂时失误了,错过了时机,被多尔衮急行军赶到抢了先,吴三桂联手清军,将李自成大军打的差点分不清东南西北。
匆忙在紫禁城举行了登基仪式,第二天,李自成就退出了北京城。屁股还没把皇位坐热,就灰溜溜地走了。离开前,李自成心有不甘,一把火点了紫禁城,然后往西安退。
这个皇帝,李自成总共当了42天,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本来就无意于皇位,如果崇祯还在,这个皇帝李自成肯定是不想当的。
李自成能吃苦,有坚持,这是他打仗厉害的一个因素,可惜他小农思想严重,为人没有格局且鼠目寸光,跟同样是农民出身打天下的朱元璋,根本没的比。
他之所以后来选择登基称帝,是因为没有当上西北王,且崇祯也不在了,自己又入主了北京城,气氛都烘托到这里了,就勉为其难地当这个皇帝吧。
可被清军和吴三桂打败之后,他明白,他的确跟京城没有缘分,又不想把那么好的一座紫禁城留给清军,干脆放火烧了,他得不到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得到。
其实,如果李自成思想觉悟再高点,没准这个皇位他还就坐稳了,可惜,他干了四件蠢事,把他送上了不归路。
1、恶习未改
李自成起义以来,就有不少百姓追随他,因为他出身农民,是贫苦百姓的杰出代表,大家相信跟着与自己有相同出身的人会有饭吃,相信李自成能感同身受,其实李自成只想自己发财。
他虽然打着口号,让百姓相信跟了他不仅能分到田,还不用纳粮。结果刚进北京城几天,就开始在城里大肆抢夺,无恶不作。
看到朱由检留下的后宫诸人,他先挑选了一番给自己纳了好几个妃子,其他的再分给手下的弟兄们,刚登基便失了人心。
2、强行抢钱
已经在北京城里像土匪一样到处抢劫了,李自成还不满意,纵容手下侵夺明朝贵族官员的房子和钱财,强行让他们上贡,拿不出钱来的,不是杀了就是打残了。
本来还有一部分人打算为他效力的,一看这个情况,恨死了,连抽他筋喝他血的想法都有。
明朝连年打仗,崇祯穷到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了,朝廷都没钱,这些贵族哪来的钱?
3、错判形式,看低吴三桂
在进京勤王的路上,吴三桂听到了崇祯自杀的消息,此时他有两个选择:投靠清军或者归顺李自成。
吴三桂本来是归顺李自成的想法要多一些,毕竟他是汉人,投降清军等于卖国,吴家父子效忠明朝那么多年,他干不出来。
可李自成把吴三桂父亲吴襄给抓起打伤了,刘宗敏还趁机抢走了陈圆圆。
李自成以为这样做可以要挟吴三桂归顺,没想吴三桂的脾气一上来根本没的谈,直接重回山海关,向多尔衮抛去橄榄枝。
李自成亲自带兵去山海关剿吴三桂,又打不过多尔衮的清军,狼狈逃了。回去就杀了吴襄出气,吴三桂更饶不了他了。
4、军事才能欠缺,不会部署
好不容易占了北京城,但没过几天北京城就失守了。因为李自成把兵力分散了,山海关一破,清军主力进入,李自成很难快速调集兵马应援北京,只能边打边退。
清军一路将到追到山西,停下来休整时,李自成才有了机会也喘口气。而这时,李自成又错判了形势,犯了个大错。他只顾着逃回西安,居然弃守太原。
大顺军狼狈不堪地逃到了西安又怎样,清军已经休整好,一路没有任何阻碍地就攻入了陕西,打到李自成面前。
西安也丢了,往南逃,南明的势力也不会放过李自成,李自成彻底走进了穷途末路。正如他自己知道的那样,他确实不是个当皇帝的料。
-
朱元璋后宫佳丽三千的 其中能够善终的人有多少 2024-04-04
-
朱允炆的儿子是谁?朱允炆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2023-12-29
-
蓝玉是明朝开国功臣,为什么会被诛九族? 2024-01-27
-
唯一列入正史的女将,秦良玉有何历史影响? 2024-01-01
-
李自成和张献忠是昔日的战友 两人最后为何会成为死对头 2024-02-18
-
明朝女将军秦良玉的一生有何作为?最后的结局如何? 2024-03-2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