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 中文名:杨广
- 别名:杨英、阿摐、隋炀帝
- 国籍:隋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大兴(今陕西西安)
- 出生日期:569年
- 逝世日期:618年4月11日
- 职业:皇帝
- 信仰:佛教、道教
- 主要成就:统军灭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
开科取士、修建大运河[3]
善属文,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 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江陵女歌》
- 谥号:炀皇帝、闵皇帝、明皇帝
- 庙号:世祖(杨侗尊)
- 葬处:江都宫西吴公台→雷塘
- 年号:大业(605年—618年3月)
- 外貌:美姿仪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弘农华阴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569年,刚刚继承了随国公爵位不久的杨坚,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在这个儿子之前,杨坚已经和自己唯一的妻子独孤伽罗,生下了一子一女。而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同样也是独孤伽罗所生,算是杨坚的嫡次子。
这个男孩出生之后,杨坚给他取名为杨英。但是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杨坚又给这个孩子改了个名字,取名为杨广。相比杨英这个名字,后者显然更被后世所熟知。
不管是杨英还是杨广,这个男孩的出生,对于当时的杨家来说,显然都算是一件喜事。只不过杨坚大概怎么都想不到,这个男孩的出生,日后会给杨家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带来多大的影响。
杨广出生的时候,杨家正处于一个很敏感的时期。当时正是北周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就在杨广出生一年之前,他爷爷杨忠刚刚去世。
杨家的基业,基本上都是杨忠奠定的。杨忠早年出身底层,但是在北魏末期的那个乱世当中,杨忠靠着过人的勇武和智慧,逐渐爬了上来。后来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杨忠则是选择了西魏,并且给西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忠虽然半生都在为西魏征战,但是到了杨忠晚年的时候,西魏却被宇文家篡权,建立了北周。宇文家的篡权,对于杨家来说,原本倒也不算是一件坏事,因为杨忠本就是宇文家的支持者。但问题在于,北周开国之后,皇位虽然一直都在宇文家手里,可是权力却是由宇文家的一个旁系成员宇文护把持。
对于掌权的宇文护,杨忠并不愿意依附。所以到了杨忠人生最后的几年里,杨忠在北周内部,基本上就处于一种‘靠边站’的状态。多亏了当时北周有外敌环伺,杨忠又是宇文家最倚重的一个大将。所以,杨忠虽然在朝堂上被排挤压制,但掌权的宇文护依然不敢太难为他。甚至在北周开国之后,还要给他一个‘随国公’的爵位。
而到了公元568年,也就是杨广出生一年之前,已经62岁的随国公杨忠,终于是因病去世了。而杨忠去世之后,他这个‘随国公’的爵位,自然也就落到了他的长子杨坚的手里。
而杨坚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之后,处境则是同样非常艰难。一方面,杨坚当时只有28岁,自身也没多少军功和声望。除了他爹留下来的爵位和权势之外,自身拥有的其实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当时虽然是皇帝宇文邕在位,但权力却大都掌握在权臣宇文护手里。
杨忠活着的时候,就因为不肯站队到宇文护那边,被宇文护排斥。宇文护也曾拉拢过年轻的杨坚,而杨坚也同样拒绝了。如今杨坚继承了爵位,成了杨家的顶梁柱,自身又没什么声望和战功。更要命的是,杨坚的老丈人,也就是独孤伽罗的生父,独孤信,早在十年之前,还曾经计划武力除掉宇文护,最后被逼自尽了。
在这种情况下,杨坚但凡有点什么疏漏,犯了什么错误,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杨广出生的时候,杨家的情况大体上就是如此。虽然看起来是高门大户,有公爵爵位在身。杨坚年纪轻轻,却已经继承了父亲的权力,成了军中的实权将领。但实际上,当时杨家的情况,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彻底家破人亡。
不过,杨广的出生,却似乎给杨家带来了一些好运。此后的十二年当中,随着时局动荡,杨家的处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在杨广四岁那年,也就是公元572年。皇帝宇文邕发动了政变,直接干死了大权臣宇文护,彻底独掌大权。随着宇文护身死,一直悬在杨家头上的一把刀,终于算是彻底消失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宇文邕掌权之后,为了笼络下面这些将领,更是直接选中了杨坚,和杨坚结成了亲家。
就在宇文护被杀不到一年之后,皇帝宇文邕便替自己的儿子宇文赟,向杨家求亲,求娶杨广的大姐杨丽华。所以,在这之后,杨广的大姐直接成了当朝太子妃。这对杨家来说,显然是喜上加喜了。
非但如此,就在杨家大姐成为太子妃之后,不到两年。随着皇帝宇文邕彻底掌握了大权,宇文邕开始向外扩张,对东边的北齐开战。原本宇文邕也只是想着能够多打下一点地盘而已,没想到的是,当时北齐正是昏君在位。所以后来,这场接触战直接打成了灭国战,仅仅一年多以后,北周就彻底吞并了北齐。
在北周吞并北齐的战事当中,杨坚也开始率领军队,逐渐立下了很多战功,在军中打出了自己的声望。此时的杨坚,终于不再是那个名不副实的‘随国公’,而是真正拥有足够的军权,成了北周内部少有的实权派人物之一。
更幸运的是,就在北周刚刚灭了北齐不到一年之后,皇帝宇文邕突然去世了。宇文邕去世之后,原本作为太子的宇文赟,自然就成了新的皇帝。这一年,杨广刚好十岁。
随着宇文赟继承皇位,杨广的大姐杨丽华,瞬间就成了当朝皇后,而杨坚则是成了当朝国丈。再加上杨坚之前刚刚立下大功,在军中也属于炽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所以此时的杨家,瞬间就成了整个北周高层,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
但是,骤然权势膨胀,对于杨家来说,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虽然杨家现在有了实权,但同时也招来了新皇帝宇文赟的忌惮。
所以,宇文赟登基之后,对自己这位岳父杨坚,那是相当忌惮和猜疑。当然,宇文赟也不是只对杨坚一个人猜疑。实际上,当时在北周内部,还有好几个宇文家的王爷,权力和地位都排在杨坚之前。要论猜疑的话,宇文赟显然对那几个宇文家的王爷更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宇文赟登基之后,就开始大力清理宇文家的几个王爷,导致宇文家的宗室力量大幅衰落。至于杨坚,则是再次开始韬光养晦,甚至自请外调,去南方领兵对抗南陈。杨坚这样做,既是为了远离中枢,同时也是为了借助军队保全自己。
但即便如此,宇文赟依然对杨家非常不放心。后来,宇文赟干脆荒唐地立了五个皇后,还一度要赐死杨广的大姐杨丽华。至于原因,只是因为杨丽华过于端庄,让宇文赟挑不出错。后来还是杨广的生母独孤伽罗,进宫不断给女儿求情,当众给宇文赟磕头,甚至磕出血来,这才保住了杨丽华的性命。
宇文赟的存在,无疑成了杨家头上的又一柄刀。
但讽刺的是,这柄刀仅仅只存在了两年之后,就消失了。因为宇文赟登基之后,仅仅只过了一年,就想尝试一下做太上皇,所以就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长子宇文阐。而宇文赟禅位之后,因为纵欲过度,过了不到一年之后,就去世了。
随着宇文赟去世,北周的内部局面,瞬间再次大变。
宇文赟去世后,在位的小皇帝宇文阐,仅仅只有8岁而已,根本无法处理朝政。宇文阐虽然不是杨丽华所生,但杨丽华作为前朝正宫皇后,此时还是可以作为太后摄取权力。最重要的是,就在宇文赟临死之前,杨坚匆匆赶回了京城,联合几位中枢近臣,篡改了宇文赟的遗诏,让杨坚辅佐皇帝。
所以,宇文赟去世之后,大权瞬间就落入到了杨家的手里。
此时的北周,宇文家的几个实权王爷,都已经被宇文赟打压得差不多了。而杨坚不久之前,刚刚自请外调,控制了南方的军队,北周的大部分军队,基本上都在杨坚的控制之下。而且,杨坚本人奉命辅政,杨坚的女儿,还是当朝太后。
所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杨坚先是把京城以外的宇文家王爷,全都召了过来,然后解除了他们的权力。同时,地方实权派将领尉迟迥等人,不满杨坚把持大权,所以就起兵反抗,但是后来还是被杨坚镇压下去了。
随着尉迟迥等人被镇压,整个北周内部,已经再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反抗杨坚篡取了。所以,公元581年,杨坚正式逼迫宇文阐禅位,自己抢过了皇位,建立了隋朝。
这一年,杨广13岁。
以上这段历史,基本上杨广只是一个见证者,基本没有参与。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杨广还只是一个小孩,什么都做不了。
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童年经历的这些事情,对杨广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杨广的童年,亲眼目睹了宇文家是如何压制杨家。这让杨广明白,只有权力,才能让自己过得舒服。只有拥有最高权力,才能让自己更加安全。
杨广的童年,亲眼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杨坚,是如何忍辱负重,装作对权力毫无兴趣的样子,麻痹了宇文家三位掌权者,最后成功篡权。这让杨广明白,做人,有的时候,必须要学会伪装。
杨广的童年,基本上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自从他出生开始,他爹就已经是一个国家内部地位最高的男人之一了。这导致杨广从来没有接触过平民阶层,更不关心平民百姓是怎么生活的。所以,这些经历让杨广误以为,治理一个国家,只要管好精英阶层就可以了。至于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怎么过日子,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童年和少年时代,耳濡目染的这些事情,最终塑造了杨广的性格,同时也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的悲剧。
当然,在隋朝刚刚开国的时候,这些问题还只是隐患而已。
随着隋朝正式开国,当时仅仅只有41岁的杨坚,便打算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彻底统一天下。自从西晋灭亡以来,中原地区已经分裂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两百多年当中,中原内部虽然也曾有过数次统一的机会,比如最鼎盛时期的前秦,或者拿下关中之后的刘裕。但是后来,他们最后还是都错过了统一了机会。
直到此时,杨坚又来到了这个阶段,有了统一天下的希望。杨坚接手的北周,不但统一了整个北方,而且还占领了四川地区以及荆襄地区的一部分。比之三国末期,灭吴之前的晋朝,此时的隋朝只强不弱,完全有统一天下的希望。
但同时,隋朝如果想要彻底统一天下,除了要面对南陈政权带来的挑战之外,还要面对北方草原上的突厥。当时的突厥,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随时都会威胁隋朝的北方。想要在挡住突厥的同时,南下灭了南陈,这个难度同样也不低。
不过,就算难度再高,总归是有统一天下的希望。所以接下来,杨坚就制定了先北后南再北的策略。首先击退突厥,确保隋朝北线的安全。然后再派大军南下,彻底灭了南陈。等到统一中原之后,隋朝可以集中力量的时候,再去北方彻底解决突厥。
按照这个思路,接下来的几年里,隋朝派出大军,和北方的突厥交手。在此期间,杨坚采纳了名将长孙晟的建议,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最后把突厥给打分裂了。随着突厥分裂,突厥内部开始长时间内战,隋朝北线的安全,暂时无忧,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灭了南陈。
在和突厥交手的这几年当中,隋朝其实也没忘了南方的南陈,一直不断派兵袭扰,干扰南陈的耕种时间,削弱南陈的国力。再加上南陈当时正是昏君陈叔宝在位期间,这对于隋朝南下灭陈,自然就更加有利了。
所以,到了公元588年的时候,已经暂时解决了突厥的隋文帝,开始正式集结大军,准备对南陈发起灭国战。
但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杨坚面前。
到底该派谁去统领这支大军,完成对南陈的灭国行动呢?
要知道,灭南陈和击退突厥不一样。一旦灭了南陈,就等于是帮隋朝彻底统一了中原,结束了中原地区两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不管是谁去打这场仗,只要能完成目标,注定都会名垂青史,成为一个永远被后世铭记的角色。同时,任何一位将军,只要完成了这个任务,瞬间都会拥有难以想象的声望,这对杨坚的皇位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所以,思量再三之后,杨坚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干脆直接让自己的儿子领兵,同时让那些名将去给自己的儿子打下手。如此一来,就算最后灭了南陈,功劳也是老杨家的,不会出现下面将领尾大不掉的情况。
而这样一来的话,又该挑哪一个儿子上场呢?
和其他皇帝不同,杨坚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只有独孤皇后一个妻子。所以杨坚的所有孩子,也全都是独孤皇后所生的。独孤皇后一共给杨坚生了五个儿子,这其中年龄最大的,是长子杨勇。但杨勇当时已经是太子了,不可能外出领兵作战。所以灭南陈的这个任务,就只能交到自己的嫡次子,杨广的手里。
就这样,公元588年,年仅20岁的杨广,率领五十多万大军,正式对南陈发起灭国战。
正是真正的前无古人。
在杨广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可以统领五十多万大军。哪怕是当年的战争天才霍去病,麾下指挥的其实也就几万精锐骑兵而已。至于几十万军队的全线出击,翻翻之前上千年的历史,也就只有那么几次而已。而那几次,没有任何一次,是由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统领的。
光凭这一项,杨广就可以名垂青史了。
不过,在这场战争当中,杨广作为统帅,发挥出来的作用其实相当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杨广能够坐上隋军统帅的位置,本来就是为了挂名的。真正干活的,其实是下面那些隋军名将。坐镇中枢居中指挥的,是隋朝开国名将高熲;在前线坐镇的,是杨素、贺若弼、韩擒虎这样的顶级牛人。
而且,当时隋军分兵八路,杨广名义上是隋军统帅,但真正归属他指挥的其实只有五路,另外三路,归杨家老三杨俊统领。同时,这八路大军背后真正指挥的,是坐镇京城的隋文帝。至于杨广的工作,基本上就是高熲给他出主意,然后他把命令写出来,盖上自己的章,下发到下面的军队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隋朝之后的唐朝,史官对杨广的评价很低。所以很有可能在写历史的时候,也故意抹去了一点杨广的贡献。这就导致历史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杨广作为一个全家统帅,统领五十万军队南下灭陈,最终成功。但是在整个战争过程当中,那些名将打得很出彩,杨广本人却好像是一个打酱油的。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一年之后,在隋朝的全面碾压之下,南陈终于被彻底吞并了。21岁的杨广,完成了一个前无故人的壮举。
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些事情,哪怕杨广就此躺平,杨广这个名字,也可以出现在古代军事史上,并且成为军事上最闪耀的一个名字,未必比霍去病这个名字逊色。
但问题就在于,杨广不想躺平。
有时候,不想躺平,也是一个麻烦。
当杨广灭陈归来,再次站到朝堂上的时候,杨广看着站在自己前面的那个人,忽然觉得越看越生气。
站在他前面的那个人,是他的大哥杨勇。
对于杨勇,此时的杨广很服气。
历史上真实的杨勇,其实更像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喜欢诗文,太子府内招揽的也都是一些文学愤青。至于政治上,杨勇其实并没有太多作为,而且他似乎也不喜欢政治。
相比之下,杨广就截然不同了。
年轻的杨广,才华横溢,在诗文上极具才情。他写出的‘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在军事上,杨广前无古人,二十岁便一统天下。在政治上,杨广积极进取,政治眼光和手段,都比杨勇强了太多。
但问题是,就是因为杨广晚生了几年,所以他就当不上太子。
嫉妒的种子一旦种下,迟早会生根发芽的。
如果杨广没有灭南陈的贡献,或许还不会想到去夺嫡。但恰恰是灭了南陈之后,这份功劳让他的地位迅速提升,野心也极度膨胀。所以,灭了南陈归来之后,杨广开始打算夺嫡了。
但是,想要和自己的亲大哥竞争,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能决定谁当太子的,只有他爹杨坚。而杨坚本人,当时显然不想让杨广做太子。
按照杨坚的规划,长子杨勇未来会继承国家,去做那一代仁君。至于次子杨广,则是会走扬鞭大漠,留名青史的名将路线,成为一位千古名将。这个安排,本该是最完美的结局。但问题在于,杨广不愿意接受。
杨广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
因为少年时代,他耳濡目染的,就是那些权谋宫斗。他知道,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他更知道,如果将来真的是由杨勇即位,而自己成了所谓的‘千古名将’,最好的结局,也是自己打遍天下之后,被自己的亲大哥猜疑,然后软禁京城,再也没有任何权力。
运气不好,可能就会直接被杀了。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去做皇帝。只有自己做了皇帝,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杨广开始发挥自己善于伪装的特长,将自己尽量伪装成父母最喜欢的那个孩子形象。在军事上,杨广此后多次率军出征,平定江南叛乱,击退突厥的进攻。虽然实际工作是其他人干的,那名义上还是他统领。
在生活上,杨广极度简朴,因为隋文帝喜欢这样。在私生活上,杨广只宠爱自己的正妻萧氏。至于宠妾之类的,杨广最多也就是拉出来凑数而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讨好自己的生母独孤氏,因为独孤皇后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支持者,不喜欢看儿子乱搞。
在政治上,杨广积极进取,不但在朝堂上非常活跃,对朝臣礼让恭敬,私底下还拉拢了杨素、宇文述等一批实权大臣,积极为他谋取太子之位。
如果不考虑后面那些事情,单从一个王爷的标准来说,杨广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完美的王爷,他做到了古代对一代贤王的所有定义。这种贤明王爷的形象,往往只出现在小说当中,被后世虚构出来。但是在正史上,杨广做到了。
反观太子杨勇,那就真的只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而已。喜欢诗文,喜欢奢华的生活,喜欢养一堆漂亮的侍妾。这些事情,如果单从太子身份来说,其实也不算过分。但是有杨广在旁边做比较,那就瞬间高下立判了。
所以,比了快十年之后,杨坚终于觉得,还是老二杨广做太子更好一些。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杨广似乎都比杨勇更适合继承皇位。就连作为生母的独孤皇后,同样也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公元600年,杨坚正式下旨,废黜了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随着杨广被立为太子,朝野上下很快就是一片赞誉声。因为所有人都相信,杨广未来一定是一个好皇帝。至于杨广后来做的那些事情,当时没有任何人能预判到。
如此,又过了几年,独孤皇后去世,隋文帝杨坚也逐渐病重,杨广即将接班。
但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一个千古之谜。
据史书记载,杨坚病重的时候,杨广作为太子,自然要在旁边侍奉。不过按照宫里的规矩,晚上太子是不能留在杨坚身边的。而在杨坚病重的那个夜晚,杨广为了了解情况,曾经写过一个小纸条给里面的人,想要问问杨坚的情况。
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这张纸条,莫名其妙地传到了杨坚的手上。
没有人知道,杨坚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有可能是弥留之际,脑子清醒了很多,意识到天底下不可能有这么完美的太子。也有可能是,杨坚误以为杨广见到他病重,忙着篡位。而且据说当时杨坚身边有一个宠爱的陈夫人,这个陈夫人还说杨广轻薄了她。
总之,拿到这份小纸条之后,杨坚忽然下令,要召回杨勇,改立杨勇为太子。
但是在之后,在杨坚病重的深夜,杨广麾下的心腹大臣张衡,进入了杨坚的寝宫。
然后,天亮之后,大家发现,杨坚死了。
没有人知道,杨坚到底是病死的,还是被杨广派人弄死的。所以这件事,后来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而在演义小说当中,杨广则是彻底背上了弑父的黑锅。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在这之后,杨广确实继承了皇位,成为了隋朝新的皇帝。
望着下面跪服的大臣,杨广忽然觉得雄心万丈。
从这一刻开始,这个国家是我的了,我可以随意施展我的政治抱负了。
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坏就坏在,杨广想要随意施展。
所以接下来,局面就开始逐渐失控了。
杨广刚即位的时候,从他爹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极为富庶的隋朝。隋文帝不光生活简朴,在治政理财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在他二十多年的治理下,隋朝不但统一了天下,而且还攒下了非常雄厚的家底。杨坚一代人,几乎就完成了当年汉朝文景之治两代人的积累。
但问题在于,杨广太能败家了。
此后的六年时间里,杨广先后上马了好几件超级工程。比如开创科举制,迁都洛阳,在各地建造宫殿,修造大运河,多次出巡,征讨突厥、吐谷浑、高句丽……
这些事情,不管是哪一件单拎出来,都是对国家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好事。
但问题在于,当这些‘好事’全都聚在一起,老百姓就受不了了。
对于后世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杨广身上最大的争议焦点,就在于此。杨广本人做的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开创科举制,可以打破世家大族对上升通道的控制;迁都洛阳,可以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修造大运河,可以沟通南北,确保以后不会再出现南北朝那样的历史;多次出巡,可以更好地知道国家的情况;征讨突厥、吐谷浑、高句丽,那是因为他们确实威胁到了隋朝的边境安全。
毫不客气地说,为什么后世上千年的历史,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南北朝这样的历史?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杨广这里,在于杨广开创了科举制,以及大运河的完成。光是这个贡献,就大的难以想象了。
就连最为后世争议的大修宫殿,其实也不全是为了享受。杨广建造的这些宫殿,本身也是一座座战争堡垒,每一座宫殿当中,都留有大量的武器装备,随时可以使用。这些宫殿,其实也是在强化隋朝的统治。
但同时,当这些事情,全都在短短六七年之内做完,那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了。
后世的历史爱好者,或许会对杨广存在争议,但对当时的隋朝百姓来说,恐怕就不会了。因为杨广上台之后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隋朝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暴跌,甚至连吃饭都吃不起了,还得被拉去当壮丁。不是去挖运河修宫殿,就是去外边打仗。
对于隋朝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杨广那些超级工程,根本就是噩梦。至于那些工程对后世的意义,就算再大,这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其实也没什么意义。老百姓想要的,其实只是一个丰衣足食而已。
当对这一点,杨广不懂。因为杨广从小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在他的世界观里,皇帝才是最重要的,手里有了权力,下面的人就得为他服务,去实现他的野心和理想。至于百姓,他们生活得怎么样,和自己有关系吗?杨广甚至曾经偏执地认为,隋朝的人口还是太多,最好减员一多半之后才合适。
所以,杨广登基七年之后,经过连续数年的压迫,隋朝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大乱子的临界点。
如果杨广此时及时收手,或许还没什么问题,但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杨广偏偏选择继续行动,选择从全国征调了上百万军队,去征讨高句丽。
结果,征讨高句丽这件事,彻底成了压垮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杨广率领百万大军,连续三年在辽东地区作战的时候,已经饱受摧残的中原百姓,趁势揭竿而起。最开始的时候,隋朝还能轻易镇压这些农民军,杨广也没把这些问题放在眼里。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杨广征讨高句丽的第二年。
这一年,就在杨广在前线和高句丽死磕的时候,杨广身后负责后勤补给的隋朝大贵族杨玄感,忽然发动了叛乱,企图彻底截断杨广的归路,改朝换代。可惜因为杨玄感指挥失误,最后还是被杨广平定了下来。
如果杨玄感成功了,后面或许就没那么多事情了。
杨玄感的起兵,导致杨广在前线的战事彻底崩溃了。再加上杨广本人指挥能力确实不强,当他真正独立领兵的时候,问题就凸显了出来。所以,隋朝上百万的精锐,最后都折在了辽东。
而当这上百万的精锐,全部折损干净之后,杨广就再也压不住国内的农民军了。
此后的几年里,各地农民军起义越来越多,隋朝的统治开始全面崩坏。最后,杨广不得不选择离开长安,带着最后一部分精锐,前往扬州地区,打算依靠最后一部分精锐,偏安江南。
如此,大业十二年,杨广离开了长安,前往扬州。而随着杨广本人离开长安,隋朝在北方的统治,开始彻底崩溃。同时,在这之后,起兵造反的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军,而是各地的隋朝贵族或者官员。尤其是到了大业十三年的时候,这一年,很多隋朝末年的割据枭雄,比如李渊、刘武周、薛举、萧铣等人,都开始陆续起兵。
随着这些人逐渐起兵,隋朝彻底没希望了。因为之前杨广统治天下,依靠的就是这些人。如今百姓反对他,这些官员也反对他,杨广已经等于是走到了穷途末路,再也没有任何希望了。
到了大业十三年年底,杨广还能控制的,就只剩下了洛阳地区,以及江都地区而已。
而当时间来到大业十四年之后,在扬州地区的禁军当中,开始流传一个传言:大家传闻,杨广似乎不打算再回到长安,而是想要永远留在江都。对此,下面的士兵几乎都不支持,因为大家都是关中地区的人,如果永远留在江都,就等于是大家要彻底告别家人和朋友。
所以,在这之后,禁军当中陆续出现逃兵的现象。一些高层将领,甚至打算直接洗劫江都,然后带着扬州地区的财富,返回关中,再也不管杨广了。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名叫宇文智及的奸臣,站了出来,撺掇禁军的几个统领造反,并且提议,让自己的大哥宇文化及做带头人。在宇文家兄弟的撺掇下,最后,禁军放弃了洗劫江都,而是打算直接发动政变,干掉杨广。
于是,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初十。
在那个深夜,禁军忽然发动了叛乱。杨广本想换上衣服逃走,但是却被禁军堵住。此后,杨广要求自己饮毒酒自尽,但是几个禁军头领却拒绝了他的要求,而是直接将其勒死。
就这样,一代暴君杨广,最终死于三尺白绫。而随着杨广身死,隋朝也就彻底亡了。
这就是杨广的故事。
或许,一直到死,杨广都没能想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这么努力工作,最后所有人却都要反对自己?
杨广大概永远也不明白,真正决定一个国家的,从来不是一两个人,或者少数高层大臣,而是那些看似普通的百姓,那些似乎一直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
和杨广这位皇帝相比,老百姓其实才是隋朝真正的主人。
-
揭示杨素的传奇一生 2023-12-10
-
杨勇:隋文帝杨坚长子,受到陷害后被废为庶人 2024-04-05
-
秦琼一生战绩累累,他为何没有封号?原因是什么 2023-12-25
-
程咬金的儿子都是什么结果?老三最有出息 2024-02-06
-
杨广跟李渊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 2024-02-08
-
李渊当初差点被杨坚灭门是真的吗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2024-04-1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