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处理李承乾的时候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上策而不是其他选择
- 姓名:李承乾(619年~645年)
- 字号:字高明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
- 出生日期:武德二年(619)
- 逝世日期:公元645年1月5日
- 主要成就:欲图再行玄武门之事,因下人泄密而失败 尝代父断理国事,举世称善
- 地位:中山郡王→太子→庶人→恒国公→恒山郡王
- 谥号:愍
- 追封:恒山王、荆州大都督
- 父亲:唐太宗(李世民)
- 母亲:长孙皇后
- 同母弟弟:李泰、李治
- 同母妹妹: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新城公主
- 姓名:李世民(599.1.23~649.7.10)
- 别称:唐太宗,天可汗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 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己卯年)
- 逝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
- 主要成就:文韬武略,平定乱世,开疆扩土,贞观之治,求贤纳谏,宽厚爱民
- 代表作品:《帝范》,《贞观政要》等
- 在位时间:公元626年登基(在位23年)
- 庙号:太宗
-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尊号: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
- 年号:贞观
- 上一任皇帝:李渊(唐高祖)
- 下一任皇帝:李弘(唐义宗)
李世民如何处置李承乾方为上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作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虽然其因为并非长子而无缘太子之位,但由于其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手下人才济济。所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用武力夺取了本应是兄长李建成的皇帝位置,成为唐太宗。
虽然李世民因为文治武功卓越,且没有什么重大过失,以其功绩掩盖了他夺位的污名。但他夺位的事实是难以改变的,所以当他的长子李承乾成为太子之后,历史惊人的相似。李世民如同李渊宠爱自己一般,宠爱自己的次子李泰。李承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唯恐自己成为第二个李建成,所以他也学起了自己的父亲李世民,准备以武力夺取皇位。至于李承乾能不能成功,我持保留态度。因为虽然他的政变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泄密。从泄密后牵扯出的同党来看,有侯君集等大佬支持李承乾。
说明李承乾还是有些实力的,倘若出其不意的话,胜败还在未定之间。当然今天的主题并不是讨论李承乾的成败问题,所以我对此不加赘述。本文今天的主题是,李世民如何对待李承乾,才不会引发李承乾的造反图谋?其实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很简单。
只要李世民重视李承乾,不宠爱李泰,那李承乾自然不会有造反的心思。这从逻辑上说得通,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对这件事情持怀疑态度,原因有二,首先李承乾身体不好,有腿疾,这意味着他很有可能无法活到接替李世民,虽然李世民也有对孙子李象皇位的保证。
但那都是虚的,李承乾一死,李世民传位给李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原因也很简单,历朝历代某些掌权的太皇太后,在儿子死后,会放着自己的孙子不立,而立自己其他的儿子当皇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为人父母者都希望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
孙子也是自己的家族成员,可与儿子相比还差了一大截。李世民这么想,李承乾也这么想。所以李世民不宠爱李泰,重视李承乾。我想李承乾也不会毫无动作,那要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其实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也就是李承乾的叛乱不可避免。
要么李世民让位,要么李世民在李承乾叛乱之前病逝。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没有任何方法阻止李承乾的叛乱。而这两个方法我想李世民都不会用,那就只剩下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了。立李象为皇太孙,这有一定几率可以稳住李承乾,但我认为无法阻止李承乾最终造反。
因为李承乾如果死在李世民前面,谁来保证李象可以继承帝位?李世民为了安抚李承乾立李象为继承人,那李承乾死了,李象对于李世民也就没有价值了,除非李象特别受李世民喜欢。
-
唐中宗李显的一生为何被三个女人掌控? 2024-04-09
-
唐朝宰相李勉和李渊是什么关系,关于李勉的故事 2023-12-18
-
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为何就说她是祸国殃民? 2024-01-10
-
弟媳杨氏被李世民霸占后身份十分尴尬 杨氏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2024-05-03
-
王及善真的是一个“驱驴宰相”吗 他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2024-02-11
-
许敬宗为什么会被李世民重用?有一曾孙功名流芳百世 2024-02-0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