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作为一个开国皇帝 刘秀为什么延续汉作为国号
- 姓 名: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
- 别 名:刘文叔
- 国 籍:中国汉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南阳郡白水乡(今湖北省枣阳市)
- 出生日期:公元前5年
- 逝世日期:公元57年2月
- 职 业:汉朝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 主要成就:起兵反抗王莽,建立东汉,重新统一全国,开创“光武中兴”
- 年 号:建武、建武中元
- 谥 号:光武帝
- 庙 号:汉世祖
- 陵 墓:汉陵
- 在 位:公元25年登基(在位33年)
- 逝世年龄:63岁
刘秀作为开国皇帝,为何要继续沿用“汉”这个国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刘邦从微末之中起义,推翻大秦,打败项羽,最后立下大汉朝,汉朝分为东汉和西汉,东汉的创立者是刘秀,也是刘邦的血脉子孙。其实按照我们一些人的想法,当时刘秀是推翻了王莽的新朝,自己足以新立下一个朝代,开启全新的纪元,但是刘秀并没有,而是继续沿用汉朝国号,就像是继续了汉朝的血脉延绵一般。
刘秀创立东汉艰难之处足以和刘邦相提并论,西汉末年,外戚专政,王莽把控朝中大权,皇帝早已成为了名存实亡的傀儡。王莽在朝中地位出奇的高,在皇权旁落的时候朝中可是说一不二,敢于指鹿为马的人物。在力量之下,王莽改年号为元始元年,这一年也是公元一年,元始代表着开始的意思,王莽立下这种年号在后人看来无疑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王莽被说成是“穿越者”也不是毫无根据。王莽思想远超那个时代,那时候他声张人人平等,并且将土地收归国有,还提出了远超时代背景的政策,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王莽的改革在当时的时代实在是太前卫了,这也是造成他兵败的原因之一。当时封建时代,几乎王朝的一半力量都在世家大族手中,王莽的一系列改革触动了世家的利益,于是他就站在了勋贵的对立面,天下世家阶级都不希望王莽成为皇帝,因此天下反叛的声音越来越多,农民军、世家门阀军都成为了反抗的力量。
当时王莽手握军政大权,手底下几十万军队,天下的起义军也没有这么多,镇压这些也是得心应手。可是兵家胜败也不是兵力人数能够决定的,昆阳之战中王莽惨败,元气大伤。此后,刘秀联合世家大族的力量,逐渐兵强马壮,成为了东汉的首位皇帝。按理说刘秀可以不用“汉”这个国号,但是他沿用这个国号也是有原因的。
刘秀沿用汉朝国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因为刘秀的身份,刘邦问鼎天下后,刘家子孙就遍布大江南北,开始在各地生根落叶,刘秀算起来还是刘邦的九世孙,虽然当时已经享受不到皇家的待遇,但是在血脉上刘秀无疑是正统的。当时封建时代,人们将出生和血脉看得无比重要,世家门阀和寒门弟子的差别也格外大,世家门阀起点远远比普通人高得太多了,许多门阀子弟几乎靠关系就可以谋取一官半职,进而继续游离于官场。门阀的力量是巨大的,刘秀的出身让他得以借用这些政治资源,在与王莽的战争中这一点就可见一斑。
其二,就是刘秀当初打出的旗号是“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与东汉末年刘备提出的“匡扶汉室”起到相同的作用,刘秀顶着这个旗号征战天下,自然要时时刻刻将这个旗号当作信条。在王莽的改革之下,国家许多人都意识到汉朝的生活比这好过,刘秀这口号就可以为他招来更多人的依附,力量也得以继续壮大。
其三,刘秀需要借用祖先的名号来为自己建立大业,汉朝的统治是让许多人不敢忘却的,特别是许多老儒学,忠君爱国的思想早已深入骨髓,刘秀本就是汉朝刘家子孙,根正苗红,他完全可以借助先朝的威望为自己招纳“卧龙凤雏”,从而稳定江山。
刘秀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他极具战略意识,几乎每一步都走了一手好棋子,沿用汉朝国号也是其体现,借用祖辈的光辉稳固新朝,刘秀能成为东汉第一人也是有所原因的。
-
韩嫣是什么人?因何事得罪王娡导致最终被赐死? 2024-03-26
-
被刘邦踹下马车的鲁元公主,吕后对她十分宠爱 2024-02-18
-
历史上王朗是什么样的?真是厚颜无耻之人? 2024-03-22
-
刘长的生母是谁?他为什么是由吕后养大 2024-01-26
-
汉武帝身边的红人主父偃,最后为何被诛九族? 2024-02-15
-
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 其实道理很简单 2024-04-0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