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战项羽比刘邦胜率要高 最后为什么是刘邦获胜
- 姓名:刘邦(256.12.28~195.6.1)
- 别名:刘季、汉高祖、汉高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沛郡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
- 主要成就:反抗暴政,推翻秦朝,楚汉之争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 代表作品:《大风歌》《鸿鹄歌》
- 逝世年龄:62岁
- 谥号:高皇帝
- 庙号:太祖
- 陵墓:长陵
- 姓名:项籍(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 别名:项羽,项王,西楚霸王
- 字号:字羽
- 民族:华夏族
- 出生地: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
- 出生日期:公元前232年(庚子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02年
- 职业:西楚霸王、军事家
- 主要成就: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建立西楚政权
- 代表作品:《垓下歌》
- 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彭城大战,垓下之战
- 相关事件:鸿门宴,会稽起义,霸王别姬
- 故都:彭城(今徐州)
项羽才是胜率比较高的一方,为什么刘邦获得了胜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项羽是大家公认的英雄,刘邦却是大家公认的无赖,甚至刘邦的王位都是靠自己的无赖获得的。但这样的评价并不客观,甚至还有些片面。
刘邦不仅仅是一个无赖,他在政治及军事方面的管理才能是十分突出的,而且他还在经济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刘邦的贡献和功绩之所以没有显得那么突出,是因为刘邦手下能员巧匠太多,刘邦自己的战绩便不那么突出了。另外,刘邦并未成功书写著作或留下脍炙人口的思想篇章,所以刘邦的功绩很难令人信服。
阅读相关史实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刘邦在军事上的才能是十分突出的,而且这些优秀的军事管理思想对于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首先是多方面共同发展。刘邦并不会因为一次战争的成败而自满或自卑,他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战争,同时也会注重国家的综合性发展。
除了大力发展军事实力外,刘邦还十分注重经济,人力等多方面国力的发展。刘邦征战过程中从不劫掠百姓,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宽大长者”的形象。
刘邦十分善于取得民心,他致力于减轻民间疾苦,在战争肆虐的年代,仍然帮助百姓休养,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如为了奖励百姓缴纳军粮,刘邦下令两年内不收百姓的税租,也不征收兵役。
刘邦曾多次与反秦和楚汉交战,作为国家的统领者,刘邦有洞察时事之能力,以战略之姿态综合看待每一场战争,并从战争中总结作战的经验。
第二点是谋、断分离,刘邦并不是很擅长谋略,他读书较少,不能像姜子牙那样结合史书兵法书籍分析战事,他只能在一次次战争中不断总结,通过经验去做出判断。但即使如此,刘邦的判断能力也十分精准,这是因为刘邦善于听取并采纳他人的意见。
楚汉之战中,刘邦取得的胜利和作出的准确的决策都是靠着在别人谋略之后自己再作判断才实现的。
如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想要立刻去攻打项羽。萧何见状急忙劝说刘邦,告诉他做事不要冲动,要懂得忍耐,先接受汉王之封,待到实力雄厚之时才可发动战争。
刘邦十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能够对不同的意见进行分析,从中选择一条最合适的意见去践行。这与项羽的自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采纳他人的谋略之外,刘邦本人也曾做出过意义颇大的决定。他曾选萧何为相,重用萧何,这才有了后来的萧何多次进谏,刘邦多次纳谏的画面。
刘邦懂得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综合他人的智慧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但在这一过程中,自己要有判断的智慧。
优点之三是全局眼光。刘邦从来不会因为某次的失败而闷闷不乐,自我放弃,他反而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调整自己,重新出发,这是他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表面上是刘邦获得了汉王之封,实际上是刘邦被项羽等人排挤了出去。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选择先默默承受,暗中增强自己的战斗力。
于是刘邦仍然与项羽一同作战,在占领关中之后,刘邦迅速将其与巴蜀连起来,作为自己未来作战的根据地,并将其交由萧何管理。
后方安定之后,刘邦便有充足的信心在前方抗战。与项羽作战之时,刘邦充分分析项羽之军队的特点,找出对方军队里的弱势,通过搞游击战的方式打败了项羽。
虽然刘邦看起来比较无赖,身上充满了流氓气息,但他本人并不只是个混混,他判断的精准性以及在军事上,经济等方面的杰出才能是十分突出的,这才是他能够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
有大局眼光,不片面,不冲动是现在我们也应该学习的品质,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有利工具。
-
历史上韩信死于吕后之手是因为什么? 2024-04-04
-
汉朝三杰分别是谁?为什么没有陈平 2024-02-20
-
历史上唯一开挂的皇帝,刘秀的一生有多传奇? 2024-02-19
-
汉末三国时期真实的刘表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4-04-05
-
为什么说刘秀的人生像开了挂似的? 2023-12-09
-
汉文帝的政治智慧:一封书信免兵戈 2023-12-0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