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汉武帝废黜陈皇后的原因是什么?
- 姓名: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
- 别称:刘彘、汉武帝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皇宫
- 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景帝前元元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武帝后元二年)
- 宗教信仰:儒家之学
- 主要成就:开创汉王朝军事最鼎盛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开丝路,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
- 代表作品:《秋风辞》《瓠子歌》《天马歌》《悼李夫人赋》
- 谥号:孝武皇帝
- 庙号:世宗
- 陵墓:茂陵
金屋藏娇原指汉武帝幼时喜爱阿娇,并欲建金屋让她居住一事。下面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理由非常明确。不过,其实这些所谓的理由,都是表象。并不是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真正原因。那么,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那些理由。
汉武帝废黜陈阿娇有两大原因:一是陈阿娇不生育,二是陈阿娇善妒。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一个女人不生育,过错全都在女人身上。
汉武帝和其他妃子有生育,和陈阿娇不生育,这个表面看起来,确实是陈阿娇自己有问题,但实际上似乎也怪不得陈阿娇。就算陈阿娇自身生理结构有问题,那也不是陈阿娇的错。当然了,古人不这么认为。女人不生育那就一定是女人的错。
陈阿娇之所以不生育,除了她自身生理结构上,有可能有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与汉武帝是近亲结婚。汉武帝的爹和陈阿娇的妈是亲姊妹。汉武帝和陈阿娇属于表兄妹。近亲结婚产生的后代是畸形,或者近亲结婚造成不生育,这是很普遍的。不过古人认识不到这一点,而是认为,这个错是陈阿娇的错。
说起来,爱情都是自私的。任何女人都不希望别的女人和自己分享丈夫的感情。但是古代是一夫多妻的社会。尤其是皇帝,他的妻妾更加多。这就要求所有的皇后都必须要有一个非常贤惠的品德,必须要非常宽宏大量。不管皇帝宠幸哪个妃子,皇后都要保证心如古井,不起任何波澜。只有这样,才算是皇后的美德。
再一点,男人都是好色的。尤其是皇帝好色,几乎就是他的天性。而且皇帝好色还是被合法化的。在古人看来,皇帝好色不叫好色,而叫宠幸某个妃子,也就是给某个妃子带来宠爱和幸福。
而陈阿娇恰恰没有这样的品德。她受不了汉武帝把感情转移到卫子夫等妃子的身上。一哭二闹三上吊也不起作用,所以就干了一些在那时候他们认为起作用的“厌胜”之类的事情。
陈阿娇有这两个毛病,她被废黜了皇后之位。汉武帝可以说干得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当时朝中根本就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当然了,按照汉武帝的性格,就算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汉武帝也绝对不会听他的。
不过我想说的是,虽然汉武帝说了这两个理由,但这其实并不是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真正原因。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汉武帝是陈阿娇的母亲馆陶公主,一手扶起来的。本来太子是刘荣,从刘荣到刘彻,主要的功绩就是馆陶公主。没有馆陶公主在汉景帝面前怂恿,没有馆陶公主不断地进谗言,刘彻是绝对不会被立为太子的。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对。刘彻之所以被立为太子,一是因为刘彻的母亲王娡在怀孕的时候说她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汉景帝觉得刘彻命贵重。二是因为栗姬自己说错了话,说不想善待汉景帝的那些宠妃们,汉景帝才废了她及刘荣的太子之位。但是,按照汉景帝的智商,难道他就不会想到王娡的话,其实是套路吗?还有,就算要废刘荣,也不一定立刘彻,汉景帝的儿子多着呢。
由此可见,说汉武帝是馆陶公主一手扶持起来的,这句话一点儿也没错。
正因为刘彻的皇位,是馆陶公主一手扶起来的,汉武帝心里,才有一种深深的忌惮。这也是所有帝王的共同心思。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帝王的眼里,皇位不是每个人恩赐给他的,而是上天给予的,是命中就注定了他应该当皇帝的。只有这样,皇帝才能确保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某个皇帝认为,他的皇位是某个人帮忙的,他需要感恩。那样的话,至高无上的权威就无法保证了。所以,可以预料得到的是,刘彻上台以后,对馆陶公主以及馆陶公主身边的那些后党们,确实是非常忌惮的。
当然了,如果馆陶公主能够收敛自己的行为,处处表现出刘彻当皇帝,是上天给予的,不是她帮忙的结果。那么,刘彻肯定还可能容忍他。
而事实上,馆陶公主的做法刚好相反,她不断向汉武帝索取物品。这在汉武帝看来,就是馆陶公主要回报的表现,汉武帝怎么受得了这个呢?
所以,拿下陈阿娇,打击馆陶公主,那是必不可少的。
-
秦末项羽谋士,范增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2024-02-12
-
海昏候刘贺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他是什么结局 2024-01-21
-
卢绾与刘邦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为何要选择背叛 2024-04-20
-
历史上韩信都参与过哪些有名的战争? 2024-04-02
-
历代皇帝简介以及历史评价:西汉废帝刘贺 2024-03-28
-
从智谋和政治远见两个方面,分析张良和范增谁更厉害? 2023-12-2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