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霍光成掌权是如何做到的?
- 本 名:霍光(?~公元前68年)
- 字 号:子孟
- 所处时代:西汉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河东平阳
- 去世时间:前68年4月21日
- 主要成就:辅佐幼主,实现“昭宣中兴”
- 官 职:大将军
- 爵 位:博陆侯
- 谥 号:宣成
霍光,位居“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列,手握汉朝的政治大权。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汉武帝为了能让年幼的儿子坐稳江山,可以说煞费苦心,他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巫蛊事件,对太子刘据的党羽进行了地毯式的清理打压。说这个话,并不是说他要故意杀自己儿子,而是因为刘据已经被逼自杀了,也挽救不回来了。但是刘据的势力还在,他们还可能兴风作浪,还可能在年幼的刘弗陵当皇帝的时候,对其产生威胁。因此,打压他们,就是汉武帝的第一条措施。
二是逼死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从钩弋夫人嫁给汉武帝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有机心的人,所谓“钩弋”以及“尧母门”,都是她有机心的表现。这样的人,如果她当了太后,她挟制刘弗陵,抢夺刘弗陵的权力,那是一定的。所以,汉武帝逼死了她。
三是汉武帝给刘弗陵配备了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四位辅政大臣,大家互相制衡,互相牵制。总之,不能使其中某个人独大。
然而,就算汉武帝如此煞费苦心,霍光最后还是脱颖而出,把持了汉朝的政权,并顺利走完他辉煌的一生。那么,霍光是怎么能做到这一步呢?
其一,小心谨慎。
这是霍光之所以能够获得汉武帝信任的最重要的品质。史书上记载,霍光从十多岁就来到汉武帝身边,二十多年来,没有犯过一次错误。
如果是在别的皇帝,比如宋仁宗这样的皇帝身边,没犯过错误,倒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就算你犯了错误,宋仁宗也不会认为是错误。但是汉武帝是一个如此挑剔的人,在他身边的人,几乎没有一个能够不犯错误。可霍光二十多年竟然从来不犯错误,这得小心谨慎到什么程度。
所以,凭借这一点,霍光有幸被汉武帝列入辅政大臣行列。
其二,巧斗政敌。
汉武帝虽然给刘弗陵选了四个辅政大臣,让他们互相制衡。但是,最终汉武帝的目标并没有实现,霍光在四个人中脱颖而出了。尤其是打败上官桀,是他脱颖而出独占鳌头的最重要的保证。
霍光之所以能够打破权力平衡,战胜上官桀,最重要的法宝,是霍光充分依靠小皇帝,获得小皇帝的信任。而上官桀则想剑走偏锋,用汉武帝的其他儿子来对付霍光,最终当然是霍光获胜。
其三,立废刘贺。
霍光为了能够在朝廷中一直保持独一无二的话语权,在刘弗陵去世以后,他选择了没有什么背景的刘贺为继承人。
谁知道霍光看走了眼,刘贺根本就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人。他从被霍光选为皇帝那天开始,就试图挤走霍光,让自己的权力独大。因此,他不断地派人出去,与地方上的官员们取得联系,希望能够获得地方官员的支持。同时,他把霍光隔离开,把权力交给身边的人。
如果这时候霍光不采取行动,可能从此他就失势了。但如果霍光弑君,那么他又会成为千古罪人。而霍光的聪明就在于,他很好地发动了舆论攻势,把刘贺打造成一个“荒唐的天子”。他与地方上的官员联络,被称为他向地方官员索贿。既然是“荒唐的天子”,就不能继续当皇帝。由此,霍光果断地把刘贺废掉,由此让自己的权势和威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其四,再立刘询。
霍光重新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选了刘询,这是霍光确保权力继续延续的重要保证。
选刘询有两个好处:一是和刘贺比较起来,刘询更加没有背景。他作为刘据的后人,身后的势力早就被汉武帝给消灭光了,可以说完全没势力。二是刘询作为一个囚徒,把他提拔起来,他会对霍光心存感激。三是刘询因为是刘据的后人,朝野上下都很同情刘据,选刘据的后人为继承人,符合大家的心愿。四是刘询的性格比较温和,也比较沉稳,他不会像刘贺一样,急急忙忙夺权。这样一来,可以保证不会被刘询因忌惮而打击。
而事实证明,霍光选择刘询是非常正确的。
霍光去世后,刘询虽然打击了霍光家族及其后人,但那也是他们做得实在太过分,尤其是搞死了刘询“故剑情深”的许皇后,这是刘询怎么也不能接受的。刘询打击他们,也是他们罪有应得,并不是霍光选刘询没选对。
最终,刘询还让霍光进入了麒麟阁,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这也是霍光获得巨大成功的表现。
-
西汉著名大臣,揭秘东方朔娶妻的奇葩要求 2023-12-31
-
汉武帝为什么会里刘弗陵作为太子 刘弗陵到底哪里好了 2024-04-26
-
历史上钩弋夫人是怎么死的?与汉武帝有何关系? 2024-05-16
-
刘邦一生最害怕的人是谁?冒顿单于是什么人? 2024-01-27
-
贾诩如果不乱政,汉朝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2024-02-19
-
吕后为什么会恨戚姬和刘如意 仅仅是因为戚妻夺宠和赵王夺位那么简单吗 2024-01-1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