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权: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他为什么降魏?
黄权(?-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阆中县人,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因而被外放为广汉县长。刘璋败,才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建计取汉中,拜护军。刘备为汉中王,仍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及刘备称帝,将伐吴,黄权劝谏而不纳。以其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进攻。刘备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曹丕)所赏识,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后领益州刺史,进驻河南。景初三年(239年),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元年(240年),黄权去世,谥号“景”。
人物生平
谏迎刘备
黄权年轻时任巴西郡吏,后来益州牧刘璋征召为主簿。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别驾张松建议刘璋迎接左将军刘备入蜀,协助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黄权劝谏说:“左将军(指刘备)有骁勇声名,现在请他来蜀,想用部下之礼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心愿;想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则一国不能容下二位君王。如果客人(刘备)有泰山般的安稳,那主人(刘璋)就会有累卵之危。如今尽可以守紧边境,以待时局的稳定。”刘璋不听,派谋士法正去迎接刘备,而将黄权外放为广汉县长。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反目,举兵进攻益州,派诸将分别攻下益州郡县。各郡县大都望风归顺,只有黄权闭城坚守。等到刘璋投降后,才向刘备归顺,刘备封黄权为偏将军。
建计汉中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举兵南征张鲁,张鲁败逃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与臂膀。”于是刘备以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进入巴中。但张鲁已经回到南郑,投降曹操。其后,刘备击破巴郡賨人首领杜濩、巴郡七姓夷王朴胡,发动汉中之战,攻杀曹操帐下名将夏侯渊,占领汉中。人们只知道攻取汉中主要依靠法正的谋略,却不知道这些计谋都是黄权首先替刘备想出来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领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吴王孙权,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
道绝归魏
章武二年(222年),吴国大都督陆逊顺长江流势冲破蜀军的包围,蜀汉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有关部门依照法规,上报要抓捕黄权的家人,刘备说:“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于是仍像以前那样对待他的家人。
魏文帝曹丕问黄权:“你放弃叛逆前来归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黄权回答说:“我受过刘主(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况且败军之将,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能效仿古人呢?”曹丕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从蜀国投降的人中有人说,刘备已经诛杀了黄权的家人。黄权知道其言不真实,于是对曹丕说:“我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志。疑惑还未解,请等待之后的答案。”没有立即发丧,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和他判断的一样。
快士局量
黄初四年(223年),刘备病逝,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唯独黄权无一丝笑意。曹丕察觉到黄权有器量,想故意吓吓他,于是派人召见他。黄权还在路上,前来催促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在道路上交错奔驰,黄权的下属官员、侍从都吓得魂飞魄散,而黄权却举止自若。
后来,黄权领益州刺史,迁进河南。司马懿十分器重他,问黄权:“蜀中像您这样的人有多少?”黄权笑着回答:“没想到被您如此看重。”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书信中说:“黄公衡是个爽快人,经常从坐位上起身,赞叹着谈论你,这种谈论总不离口。”
景初三年(239年),黄权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始于黄权。
安逝异国
正始元年(240年),黄权去世,谥号“景”,其中黄邕袭封爵位。黄权留在蜀中的儿子黄崇,官至尚书郎,蜀汉灭亡时随诸葛瞻战死于绵竹。
-
刘备抢夺刘璋的地盘时,为什么要把诸葛亮等人留在荆州? 2024-02-11
-
历史上的司马芝是什么样的人?他有哪些故事? 2024-03-24
-
三国时期的三绝分别是谁 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形象 2024-02-25
-
赵云独立指挥过三场重要战役,为什么还被说成是护卫? 2024-02-20
-
张春华作为司马懿的妻子 司马懿晚年时期为何绝情的对待糟糠之妻 2024-04-29
-
杜预连其实连骑马都不会的 他是怎么成为灭吴的功臣的 2024-02-2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