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设立秘密建储的用意是什么?
- 本名:爱新觉罗·胤禛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满族
-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 出生时间:1678年12月13日
- 去世时间:1735年10月8日
- 主要作品:《雍邸集》
- 主要成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推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改革,设立军机处
- 庙号:世宗
- 年号:雍正
- 谥号:宪皇帝
- 陵寝:清泰陵
- 前任: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 后任: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 在位时间:1722年—1735年
雍正帝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下面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雍正上台以后,对天下宣布,他确立皇位继承人的办法,将采用“秘密建储制度”。
雍正在宣布了这一决定以后,就把他的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写在圣旨上,接着把圣旨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从而完成了他所说的程序。
但实际上,雍正自己首先违反了自己刚刚建立的制度。在此后连续两年的时间里,在康熙祭辰的时候,雍正都让弘历带队去祭拜康熙。这一个举措,实际上就是在向天下宣布。雍正已经确立弘历为皇位继承人了。
也正是因为雍正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因此惹得雍正的另外一个儿子弘时非常不满。弘时年纪比弘历大,而且弘历也并不是嫡子。因此,弘时觉得,其实他才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心里非常抵触。以至于发了不少牢骚,并且还和雍正的政敌胤禩联合起来,反对雍正。这使得雍正大发雷霆,不但把弘时从家里撵了出去,还把他的名字从族谱上去掉,让他凄凉地去世。
雍正的另外一个儿子弘昼,因为看见弘时有这样的遭遇,为了避祸,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荒唐王爷的样子,毕生行事糊涂不堪。
所以说,雍正的这两个儿子弘时与弘昼。之所以命运这么悲惨,都是雍正自己过早地暴露了皇位继承人所造成的。
那么,明明雍正已经明确要立弘历为皇位继承人,他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搞一个“秘密建储制度”呢?
我觉得雍正之所以要搞这样一个制度,实际上并不是为了避免后代之间争斗,并不是为了避免出现“九子夺嫡”这样的悲剧,而是为了为自己上位当皇帝这件事,进行辩护。
我们知道,雍正上位当皇帝以后,当时天下的议论是很多的。大家都觉得雍正没有资格当皇帝,之所以当了皇帝,肯定是雍正搞阴谋的结果。那时候,甚至连雍正自己的亲生母亲对雍正当皇帝也非常不满。
所以,对于当时的雍正来说,避免别人议论他当皇帝一事,让大家心服口服,是至关重要的。
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考虑,雍正想到了一招“秘密建储制度”。
“秘密建储制度”,和康熙皇帝确立他为皇位继承人,在形式上是非常相似的。康熙皇帝也是没有在生前就宣布谁是皇位继承人,而是在去世以后,才把圣旨拿出来公布。而“秘密建储制度”也是这样的,在皇帝生前不宣布,去世后,才把圣旨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拿下来。
显然,雍正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天下人,康熙确立他为皇位继承人,并没有什么阴谋,并不是他谋夺的结果,并不是他在康熙病危的时候对康熙施加压力,并没有篡改康熙的圣旨。而是康熙早就心中有数。虽然康熙心中有数,但是他并没有在生前就把这件事宣布出来,而是等到去世的时候才公布决定。康熙心中的这个决定,就是让雍正继承皇位。
除此以外,雍正还想告诉天下人,皇位继承人选是皇帝心中已经确定的东西,是不受别人意志改变的。皇子们也用不着去竞争。那些自我感觉良好,自己觉得自己有资格继承皇位,自己觉得自己有能力继承皇位的,都不一定是皇帝心中的答案。
皇帝之所以已经确立了皇位继承人,却不直接公布答案,而要等到去世时。皇帝这样做,其实并不是让皇子们去竞争,而是避免被确立为皇位继承的那个皇子。骄傲自大,不守规矩,不思进取,或者想交通大臣,提前夺位。
由此,雍正就否定和胤禩和胤禵,他们那种极力表现,想要竞争的做法是愚蠢的,对康熙皇帝是没有任何影响的。雍正也因此否定了胤礽。胤礽因为早早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因此做事浮浪,不思进取,还想联合大臣,提早夺取康熙的皇位,这些完全是错误的。
当雍正在否定了胤禩、胤禵、胤礽以后,他自己,就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是康熙皇帝心中的不二人选。
我想,这大约也就是雍正之所以要搞一个“秘密建储制度”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
外国人为什么要敢于慈禧废帝 慈禧最后为何没有得起所愿 2024-02-04
-
乾隆对权力如此痴迷 乾隆为何还早早退位给嘉庆 2024-04-30
-
和妃是谁?辉发那拉氏家族唯一的妃位,生下皇长子 2024-01-28
-
清朝最悲剧的皇帝,勤政节俭也救不了国 2024-02-28
-
眉庄的历史原型是谁:清朝晋升最快的妃子 2024-04-15
-
乾隆帝最长寿的儿子,永璇,为何与皇位无缘? 2024-01-2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