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如果统一三国 刘备最后会杀功臣吗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假如刘备打赢了天下,他会杀功臣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所谓鸟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在开国之后,对立下大功的臣子开刀。汉高祖在建立汉朝后,封了多位异姓王,他是靠农民起义起家的,深知手握重兵的诸侯要是谋反的话,会给朝廷带来多大的麻烦,所以之后几乎把所有的武将都诛杀殆尽。不过刘邦对于文臣来说倒算仁慈,他觉得这些文臣就算本领再高,也翻不出太大的浪花。相比来说,明太祖手段就狠辣得多,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几乎一个都没有放过。
那么究竟有没有帝王在成就大业之后,善待下属的呢?还是有的,秦始皇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大家都觉得这位始皇帝暴虐成性,但是在统一六国之后,他却没有对功臣下手。比如名将蒙恬、王翦等,建立秦朝后,依旧担任着重要官职,手下有几十万雄兵。而文臣方面,大名鼎鼎的李斯也是继续担任要职。这些臣子中的部分人是在始皇帝死后,因赵高争权夺势而被害死的,这就跟秦始皇无关了。除此之外,还有东汉的刘秀,唐太宗等人,都没有对功臣动手,就连宋太祖赵匡胤,虽然解除了武将们的兵权,但还是放他们回乡养老,过着富裕的生活,结局真算不错了。
有人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这些杀功臣的开国皇帝都没有和手下建立足够的信任,所以才会担忧他们会让自己的江山坐不稳,如果他们的关系够“铁”的话,是不是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了?
要说历史上,君王和臣子之间,关系最稳固的恐怕非三国时的刘关张三兄弟了。关二爷和张飞对于大哥皇叔刘备可谓是忠心耿耿,日月可鉴,那么如果最后统一天下的不是司马氏,而是刘备的话,他会用怎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两位弟弟呢?而面对智计无双的诸葛孔明,他又会做什么呢?
首先想说的是,虽然狡兔死,走狗烹,那么在烹狗之前,狗有没有朝主人龇牙呢?是不是让主人感受到了威胁呢?刘邦灭的都是异姓诸侯王,至于萧何、曹参之类的也是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至于明太祖,也是有着极为特殊的情况,原本按储君培养的太子朱标,却在他之前去世了,这可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太祖觉得孙儿朱允炆,是无法驾驭这些臣子的,所以为了自己死后孙儿的龙椅能坐得稳当,他才将这些功臣几乎一个不留全部剔除,明太祖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过偏激,参考性不强。
刘备与关二爷、张飞相识于微时,三人同食同睡白手起家,至于诸葛孔明,在《出师表》中也写出了当年刘备是如何三顾于草庐之中,而且刘备对孔明也是言听计从的。有人说刘备在托孤时,曾经让刀斧手埋伏在侧,如果孔明回答不对,当即就会身首异处。但这也只是猜测而已。刘备多年来一直以仁义著称,虽然有人说这是伪装出来的,但他却在临终前说不要觉得小恶就能任意妄为,也不要因为小善就不愿意去做,能说出这样的话,想必品德差不到哪儿去,如果真的让他夺得天下的话,应该不会出现屠戮功臣的事件。
这是对于诸葛孔明的态度,可能有人觉得孔明是文人,在威胁方面肯定比不了武将,能放过孔明,却不见得能饶过两位武将义弟。刘关张三人情义非同一般,刘备没有什么家族力量可言,就算能统一天下,之后位子要坐得稳,还是得需要臣子的鼎力支持。关、张二人也不是门阀出身,这就使得他们必须依靠着皇权才能站得住脚,和大哥虽然有君臣之分,但彼此间的利益是一致的,只要刘备头脑正常的话,就不会出现杀功臣的事,很有可能会和汉光武帝一样,退功臣,进文臣,这样做才合情合理。
刘备与关张二人之间的情义天下皆知,在尚义的汉末,这也算是刘备的政治信誉,所以当初刘晔才断定刘备必定会出兵为二弟复仇。如果得天下之后就对功臣动手,这不是破坏自己的威信吗?
不论是刘备还是朱元璋,他们杀功臣的做法还是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汉初遭遇匈奴的威胁,朱允炆面对造反的朱棣无将可派,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都跟此有关。相信如果刘备能夺得天下之后,也会明白该如何衡量利弊,做出正确选择的。
-
丁原被杀为什么没有人替他报仇 作为失败者只是其中之一 2024-01-28
-
揭秘吕布手下的三大名将,他们结局怎么样? 2024-01-01
-
荀彧收到曹操的空盒为何就自杀了 如果不自杀又会怎么样 2024-05-09
-
孙权已经年近花甲,23岁太子为何突然暴病而亡? 2024-01-19
-
历史上诸葛亮一共有过几次北伐?结果怎么样 2024-04-24
-
曹丕篡汉的时候 如果汉献帝不主动禅让的话最后会被杀吗 2023-12-2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