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 中文名:姜子牙(约公元前1128~约公元前1016)
- 别 名:吕尚、姜太公、姜尚
- 国 籍:中国(西周)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东海之滨
- 出生日期:公元前1128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1016年
- 职 业: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 主要成就:
- 辅佐周武王灭商、齐国始祖
- 代表作品:《六韬》
周文王姬昌是周朝历史上的明君,这是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的故事,在后世的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可以说,姜太公用直钩钓鱼,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宣传包装案例。姜太公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当上了周文王的座上宾,进入了周文王的核心领导层。
那么姜太公用直钩钓鱼,为什么就能引起周文王的极大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呢?为什么周文王就认定用直钩钓鱼的姜太公就是一个大才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搞清楚,“钓鱼”这种方式,在当时具有什么深沉含义。
我们现在说“钓鱼”,那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尤其是一些修身养性的人,喜欢以“钓鱼”的方式来打发时间。但是古代是不一样的。在古代,“钓鱼”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他和狩猎、采集、种植等等一样,是生产方式的一种。可以说,在普通老百姓那里,“钓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不过,在奴隶主诸侯那里,“钓鱼”就不仅仅是生产方式,它还具有特别的含义。在奴隶主诸侯们看来,“钓鱼”其实是“钓江山”的意思,是争夺天下。所以,当姜太公在渭水边上用“钓鱼”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告诉周文王,他有帮助周文王“争夺天下”的策略。
这也就是周文王为什么要去请姜太公的重要原因。因为他知道,姜太公有争夺天下的策略,而他恰好在争夺天下的问题上束手无策。
不过,就算周文王看出姜太公有争夺天下的策略,他怎么就判断这个策略对他是有用的呢?我认为就是姜太公使用的“直钩”。
有一句歇后语叫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歇后语想要表达的是,姜太公不去追求,周文王愿意来找他就来找他,周文王不来找他,他也无所谓。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来理解的话,周文王就变成了姜太公钓起来的“鱼”了,那怎么可能呢?
所以说,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并非什么让周文王“愿者上钩”,而是他又一种帮周文王打天下的正确策略。
我们知道,周文王当时的野心很大,想入主中原,取代商朝。但是这个目标对于他来说是很难的。一方面,他的实力有限。要想打败强大的帝辛并不容易。帝辛刚刚和东夷打了大仗,东夷在当时是非常强大的,而帝辛竟然一下就把东夷给灭了。另一方面,周朝属于商朝的藩属国。藩属国进攻宗主国,在伦理道德上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姜太公告诉周文王的策略是什么呢?
姜太公告诉周文王,要想打败强大的商朝,直接用武力消灭是很困难的。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商朝帝辛自己的漏洞,让他自取灭亡。
帝辛的漏洞是什么?是他乱政。
一是他穷兵黩武,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多次发动开疆拓土的战争。这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二是他迫害大臣们,听不进那些正直贤良的大臣的正确意见。三是他迫害宗室成员,包括比箕子、微子这些宗室成员,他都极力迫害,搞独裁统治。四是他伤害老百姓,不把老百姓当人。五是他搞酒池肉林,暴殄天物,贪图享乐。等等。
现在一些学者认为,帝辛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毛病,这些毛病都是周文王、周武王对他刻意贬低的结果。
如果真是周文王、周武王对帝辛的刻意贬低,那也就是说,这个策略就是姜太公当初告诉周文王的。
姜太公告诉周文王,我们不用去打征伐商朝,只需要通过宣传,让商朝自己自乱阵脚,自取灭亡就可以了。当商朝在天下老百姓的面前,变成一个残暴不仁的朝代,变成了一个必须要灭亡,天要他灭亡的朝代的时候,周朝就直接过去摘取胜利果实就可以了。
事实上周文王确实也采用这一种方式,不但让商纣王变得身败名裂,而且还因此,让周边非常多的诸侯国加入到他讨伐帝辛的行列中来。而且最终,帝辛的军队在战场上倒戈,周朝果然不战而胜。
这,就是姜太公像周文王讲的道理。
那么,为什么说姜太公的“直钩”中,就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呢?
我们知道,弯钩就是“有所求”,直钩就是“无所求”。也就是说,姜太公想告诉周文王,我们不需要求什么,是上天要灭掉商朝,我们只不过是“顺应天意”就可以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是周文王上了姜太公的钩。而是商纣王帝辛上了周文王的钩。
-
伯邑考:周文王姬昌长子,最后被商纣王烹杀 2024-03-31
-
在古代女子拥有美貌也是一种罪吗?为何这么说? 2024-03-23
-
历史上姜子牙建立齐国后是什么样的?做了什么事情? 2024-03-26
-
历史上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在位时期有何荒唐行为? 2024-03-23
-
关于西周建立起来的政治背景 2023-12-21
-
东周第五任君主周惠王姬阆,他在位期间发生了什么大事? 2024-03-1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