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 姓名:李承乾(619年~645年)
- 字号:字高明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
- 出生日期:武德二年(619)
- 逝世日期:公元645年1月5日
- 主要成就:欲图再行玄武门之事,因下人泄密而失败 尝代父断理国事,举世称善
- 地位:中山郡王→太子→庶人→恒国公→恒山郡王
- 谥号:愍
- 追封:恒山王、荆州大都督
- 父亲:唐太宗(李世民)
- 母亲:长孙皇后
- 同母弟弟:李泰、李治
- 同母妹妹: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新城公主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 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世民对于嫡长子可谓寄予无限厚望。公元618年,李承乾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即位之后,立封李承乾为皇太子。看似波澜不惊的立储,却也隐藏着些许危机。翻看历史我们知道,自古以来,皇权跟储权有天然的矛盾冲突。后来的历史果然应验了这一不成文的惯例,太子李承乾的一系列骚操作,最终让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一手好牌被彻底打烂。
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太子却步步踩雷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在8岁时便被立为太子,史书对李承乾都是用“性聪敏”、“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等词来形容,如果他能一直这么下去的话,稳坐大唐江山将变得毫无悬念。
随着李承乾的年龄渐长,皇权与储权的矛盾就变得愈发明显,李承乾也开始作了,越来越叛逆。由于自己腿部疾病,加上性格越来越怪戾,对师长不敬,与兄弟们不和,对父亲也阳奉阴违,甚至干出刺杀老师的出格事情。可以说“不作不死”用在他身上再贴切不过了。李世民虽然“搜访贤德,以辅储宫”,但似乎不起丝毫作用。
虽然李世民对李承乾有所不满,但此时此刻的李世民仍然觉得,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宜更换,否则将会带来祸患。
李世民:“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殊不知,李世民的不满情绪,早已被李承乾洞悉,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腥风血雨正在悄悄酝酿!李承乾不甘示弱,他急于登上大堡,可以说已经变得毫无顾忌了。
二、忌惮“玄武门之变”,唐太宗不想让历史重演
此时此刻,风言风语早就传到太子李承乾党羽的耳朵里。李承乾也不是吃素的,打算“逼宫”,把事情做个了断。然而由于事情败露,逼宫失败,种种导致李承乾和李泰兄弟俩结怨越来越深。如何是好,李世民一时手足无措。
我们知道,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同胞李建成,而夺得太子的皇位,算起来李世民的做法,跟现在儿子们的行为颇为相似。李世民也心有余悸,不想让历史重演,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们交恶、内讧。
然而,有些事情就如纸包火,前有李承乾的心急贪吃热豆腐,后有李泰党羽的瞎搅和,于是兄弟俩把整个后宫搞得乌烟瘴气。堂堂一个太子,又岂能咽下这口恶气,李承乾开始安排刺杀李泰,但是刺杀失败,唐太宗大怒,终将他贬为为庶人,流放黔州。
三、太子之位重新洗牌,李治终成最大赢家
李承乾被废,太子之位空缺,国不可一日无君,但太子之位空缺太久恐生事变。
就在李世民欲立新太子而举棋不定的时候,他的一位重臣长孙无忌给他出了主意。经过长孙无忌的提醒,李世民才想起来另外一位皇子更适合当太子——九皇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与李承乾、李泰是同母同胞兄弟,属亲手足。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李治呢,因为李治宅心仁厚,聪颖好学,也不善斗狠,为人比较正直,也一直深得李世民的爱护,而且相对来说李治具有一代君王的气质和城府,最主要的是选择李治,也能缓和李承乾和李泰之间的矛盾。
李世民:“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就这样,父亲和皇子们在经历一番明争暗斗、血雨腥风中,把李治推上历史舞台。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李治到最后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由于大唐盛世的延续,自李治上台以来,虽然没有大的作为和丰功伟绩,但总的来说依然延续了大唐盛世的状况,可以说李治虽然无功可圈,但绝对是无过之人。换言之,如果当初李世民选择李承乾或者是李泰来当皇帝,也许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或大动干戈、内战不断,又或是兄弟相残、宦官专权,这都不好说。也许李世民到后来想想都后怕,也不禁为自己的“明智之举”而庆幸。
-
武三思是什么人?在武则天死后他在朝廷是何地位? 2024-03-19
-
唐朝名将张亮是什么样的人?凌烟阁排名如何? 2024-03-19
-
武则天为什么要颁布禁屠令?效果怎么样 2024-02-19
-
武则天执政时兴起的酷吏分别是哪些人? 2024-04-07
-
历史上贵妃独孤氏死后三年没有下葬,是因为什么? 2024-04-09
-
黄巢长期占据岭南的企图为什么会破灭?真相是什么 2023-12-2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