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刘禅投降 太子刘璿为什么会被杀
- 中文名:司马昭(公元211年~公元265年)
- 别称:晋文帝、晋太祖、司马文王
- 字号:字子上
- 国籍:曹魏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河内温(今河南温县)
- 出生日期:211年
- 逝世日期:265年9月6日
- 主要成就:专揽国政,攻灭蜀汉;奠定西晋基础
- 官职:大将军、相国
- 封爵:新城乡侯→晋公→晋王
- 庙号:太祖
- 谥号:文王→文皇帝
- 陵墓:崇阳陵
- 本名:刘禅
- 别称:刘禅
- 字号:公嗣;升之
-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时间:207年
- 去世时间:271年
- 主要成就:发展经济,与民生息,后自摄国事
- 职业:皇帝→安乐公
- 谥号:思公(晋)、孝怀皇帝(汉赵)
- 庙号:仁宗(汉赵)
- 年号: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 在位:42年
- 享年:65岁
对司马昭灭蜀后,刘禅投降放弃抵抗,为何唯独太子刘璿却要被杀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蜀太子刘璿被杀源于姜维复国行动引起的动乱。
邓艾偷渡阴平,击败诸葛瞻,逼迫成都的刘禅投降。此时,姜维率领蜀军将士还在剑阁前线与钟会对峙。在接到刘禅的投降诏令后,“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但蜀汉灭亡已经成为了事实,将士们的愤怒也不过是徒劳。
大将军姜维却不这么想,他在见到钟会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此人充满野心,一定不甘心只做一个灭蜀的功臣。姜维计划先假意投降钟会,借钟会之手除去邓艾,然后杀死钟会、除去魏军,恢复蜀国。《三国志》记载,姜维投降钟会以后,很受钟会的礼遇和亲近。
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虽然钟会如此看中姜维,但从事后看,他还是有所保留,他与姜维不过是各取所需,而且还是十分提防,在整个钟会之乱的过程中,除了姜维等人参与,我们看不到有任何蜀军士卒参与。即使最后关头,也是姜维带领钟会亲兵与魏军格斗。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即格斩维,争赴杀会。
由此猜想,投降后钟会是有意不让姜维与蜀军将士接触,防范意图十分明显。其不利影响,还是很快显现了出来。
当时,钟会将魏军征蜀的全体将领和蜀国官员软禁在蜀国宫中,安排亲信严加看管。魏军将领胡烈对钟会的亲信丘建有恩,邱建看到胡烈单独关在一处,就请求钟会安排一名亲兵为胡烈取饮食,后来钟会为被软禁的各位将军都安排一名亲兵取饮食。从这个举动也可以看出,钟会确实没有坑杀魏军将领的打算。
但此举也直接导致了钟会计划的失败,胡烈借机哄骗亲兵钟会要将被关押的将领全部杀死,结果一夜之间,此话就在魏军军营传遍了。本来魏军就对钟会过分亲近姜维有所猜忌,这时已经无法控制,纷纷自发去讨伐钟会。如果在整个事件中,看管被囚禁魏军将领的是一支蜀军部队,情况或许大不一样。
最终钟会、姜维和几百名将士被杀。与他们一起被杀的还有蜀太子刘璿,蒋琬的两个儿子蒋斌、蒋显,征西大将军张翼。
明年正月,(张翼)随会至成都,为乱兵所杀。
(蒋)斌随会至成都,为乱兵所杀。斌弟显,为太子仆,会亦爱其才学,与斌同时死。
此时蜀汉大臣们和魏军将领一样,也同样被钟会软禁。如果魏军真是漫无目的的乱杀,目标明显的刘禅和蜀汉大臣们一定死伤惨重。但是,从《三国志》记载看,除了蜀太子刘璿,蒋斌、蒋显、张翼三人被杀,后主刘禅和他的四个儿子刘瑶、刘瓒、刘恂、刘虔,蜀汉重臣樊建、张绍、宗预、廖化等人大都安然无恙,其他大臣也鲜有被害得记载,关羽子孙虽然遭难,但却源于关羽杀庞德的几十年前的旧仇怨。
张翼、蒋斌、蒋显三人被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因为跟随着钟会,被乱兵所杀。可以肯定,张翼与蒋斌、蒋显与姜维一同参与了复国。
而由于钟会始终对蜀汉众人不能完全信任,他们只能让太子刘璿也来到钟会身边,既有利号召蜀汉重臣参与复国行动,也是作为人质让钟会对蜀汉众人更加放心。能够与蜀太子刘璿联系的,最恰当的人自然是担任太子仆的蒋显。
所以,不管是被迫还是心甘情愿,刘璿正是因为参与了这场复国行动,才导致被杀。他不知道的是,他的那些跟随父亲迁居洛阳的弟弟们,命运并不比他好到哪里。三十多年后,他们赶上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永嘉之乱。在这场大动乱中,刘禅“子孙绝灭”。
-
司马懿是怎么发动政变的?真的是靠他养的三千死士吗 2024-01-11
-
曹操生性多疑但为什么会那么器重夏侯惇?原因是什么 2024-01-20
-
关羽月下斩貂蝉真相到底是什么 关羽真的对貂蝉下杀手了吗 2023-12-27
-
关羽死后吕蒙不久也暴毙了 吕蒙到底是怎么死的 2024-04-21
-
诸葛亮打仗总是小推车上场 诸葛亮哪里来的底气 2024-05-02
-
司马懿为什么能成为曹魏的股肱之臣 司马懿都出了哪些功劳 2024-01-1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