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要相信司马懿 曹爽为何如此之蠢
- 中文名: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
- 别 名:仲达
- 国 籍:三国曹魏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
- 出生日期:公元179年
- 逝世日期:公元251年
- 职 业:政治家,军事家
- 主要成就: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
- 屯田水利,灭公孙渊
- 官 职:太尉、太傅
- 谥 号:(文贞)→宣文→宣王→宣皇帝
- 庙 号:高祖
- 封 爵:舞阳侯
- 享 年:73岁
- 葬 处:首阳山
- 中文名:曹爽(?~249年)
- 别 名:肥奴、曹昭伯
- 字:昭伯(小字:默)
- 国 籍:曹魏
- 民 族:汉族
- 逝世日期:249年2月9日
- 职 业:权臣、宗室
- 主要成就:专擅曹魏朝政多年,势倾四海,声震天下
- 爵 位:武安侯
- 官 职:大将军、侍中等
对高平陵之变时,曹爽为何选择了相信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政治斗争,一向都是很残忍的。高平陵之变就是三国后期的一场政变,政变的双方是司马懿和曹爽。有意思的是,在曹爽和司马懿对峙的时候,曹爽居然相信了司马懿不会杀掉他。没有做任何抵抗就直接投降了。为什么曹爽这么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曹爽本来就是一个草包,这个草包,在军事上面完全没有任何能力,他能够做到高位完全是因为他是曹魏宗室。基本上所有人都要给他一个面子,在和司马懿对峙的时候他很清楚司马懿有怎样的能力,所以还不如赌一把相信司马懿的承诺。这样如果司马懿信守承诺,自己就能够不死,这对曹爽来说是很划算的。
第二点即便曹爽抵抗,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前面已经说了,曹爽其实完全没有任何能力,如果他选择抵抗的话,那就是等于是把自己唯一的生机都给断送了,所以曹爽选择不抵抗,而且当时的曹魏政权有很多将领都是效忠于司马懿的,不要说曹爽在正面战场根本没有办法打败司马懿,即便他在正面战场拿下了司马懿,他也没有办法去处理军队的后续事情。
曹爽之所以不抵抗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有重量级的人物说项,当时有一位在曹魏政权当中地位非常高的大臣,亲自代表司马懿劝曹爽投降。并且许诺,如果曹爽投降的话就不会找曹爽的麻烦,这种情况下,曹爽选择了相信对方。在司马懿悍然翻脸,违背承诺之后,这个大臣也非常愤怒,可是这个时候的愤怒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司马懿已经转过头来,把这个大臣打发得远远的了,毕竟没有一个君主,能够忍受臣下知道自己的黑历史。
第四个原因是曹爽还是太天真了,曹爽的出身,让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太大的力气就直接走到了高位。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天真的,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基本上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情况下,他哪里能斗得过司马懿那个老油条。在司马懿明确表示不会杀他之后,曹爽甚至还有一点庆幸,觉得自己终于可以逃脱追杀了
最终,在高平陵之变当中 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粉碎了曹魏军队的抵抗,他当然没有放过曹爽和他的家人。曹爽最终被夷三族。如果知道最后是这种情况,曹爽肯定会勉力一拼。毕竟能造成一点麻烦就造成一点麻烦。
可是即便曹爽愿意勉力一拼,对于曹魏政权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司马懿的带兵技能,不是曹爽一个公子哥可以随意学到的。可以说,从司马懿决定发动高平陵之变开始曹操家族就注定失败。
因为在一开始的几位君主之后曹魏政权的人才实在是太少,能够挑大梁的人更少,其实如果给曹操机会,他应该是不愿意重用司马懿。曹操在世的时候,对司马懿一直都有防备,就是因为他看出了司马懿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一样的雄才大略,一样的出色。
可是司马懿在曹操曹丕当政时期伪装得很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曹操曹魏政权也不敢轻易对司马懿下手,害怕会落一个随便乱杀功臣的骂名。
如果说司马懿行事多少还有一些顾忌,比如说他会对曹爽说自己不会杀他。那么到了司马昭就完全没有了任何顾忌。以至于现在还有一句俗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家族就这样慢慢地篡夺了曹魏政权。有意思的是,曹魏政权的开创者曹操也是这样慢慢地篡夺了汉朝政权。可以说算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曹操家族最后也没有逃过,司马家族上位时,曹魏宗室被屠戮殆尽。
-
盘点三国时期八位出自颍川的人才,他们分别是谁? 2024-03-17
-
曹操如此爱才 曹操为什么不去请诸葛亮出山 2024-04-11
-
三国时期朱皇后是什么身份?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2024-04-02
-
常遇春有多强?骑兵最强将领,却爱屠城杀俘虏 2024-02-08
-
刘备为什么要让儿子娶张飞的两个女儿?他是什么用意 2024-01-21
-
蒯通和韩信是什么关系?他又是什么下场 2024-01-0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