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长期占据岭南的企图为什么会破灭?真相是什么
- 本名:黄巢
- 别名:黄王、冲天大将军
- 所处时代:唐末
- 出生地:山东菏泽
- 出生日期:元和十五年(820年)
- 逝世日期: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
- 主要作品:《题菊花》、《咏菊》
- 主要成就:建立大齐政权、首创高层换届制度和四相制、拉开了唐朝覆灭的大幕
- 政权:大齐
- 年号:金统
历史名人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黄巢长期占据岭南的企图为什么会破灭,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及巢见诏,大诟执政,又自表乞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亦不允。然巢以士众乌合,欲据南海之地,永为窠穴,坐邀朝命。——《旧唐书》
历史上发生于晚唐时期的“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历史影响,可谓是意味深长。这是因为“黄巢起义”被平定之后,唐王朝则陷入了局面彻底失控的死局之中。而当我们回顾这场持续多年且席卷大江南北的农民起义时便能发现,黄巢起义军转战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历史细节需要深挖。在这中间,尤其是起义军由北向南在由南向北的流动式作战,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当我们仔细回顾这段历史,便能发现历史上的黄巢起义军,从始至终都采取流动式作战的方式。当然,流动式作战的方式仅仅是表象而已,流动式作战的背后所凸显的,实际上是起义军的战略模糊以及随打随走的作战风格。这样的情况直到唐僖宗乾符六年才出现变化,这是因为这一年的黄巢打起了岭南的主意。
根据史料的记载,在黄巢占据岭南前后的时间里,曾两次向唐王朝上表,开始的时候要求唐王朝册封其为天平军节度使。而当唐朝拒绝这一要求后黄巢却并不死心,继续上表要求唐朝册封其官职,但还是被唐王朝断然拒绝。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巢在占据岭南之地的幻想破灭后,只得率领起义军再次北伐中原。那么,历史上黄巢打算长期占据岭南的企图,为什么最后会化为泡影?
首先,黄巢打算长期占据岭南的企图所以会化为泡影,从起义军内部的角度来看,主要还是在于南岭地区并不适合黄巢长期割据。这是因为,黄巢起义军的主力部队,绝大多数人都为中原兵士,其很难适应岭南地区独特的气候。以至于,黄巢在求封失败不久之后,起义军便出现了疫病流行的情况。
这中间援引《旧唐书》的记载,当时在岭南的黄巢起义军“其众大疫,死者十三四”面对这样的情况,黄巢只能在无奈之下再次挥师北上。实际上根据史料的记载,黄巢并不希望再次北上,但面对起义军的要求黄巢只能应允,而史书的记载则是“巢不得已”可见,黄巢虽然有心长期占据岭南一隅之地,但从当时起义军内部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军中疫病流行,而另一方面则是将士纷纷上表请求北归。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便使得黄巢打算长期占据岭南的企图破产。
其次,唐朝绝不默认黄巢占据岭南的行为,最后也使得黄巢无法在岭南站稳脚跟。历史上唐朝所以会两次拒绝黄巢占据岭南一隅的要求,主要还是在于唐王朝基于现实的考量。对此,史料的记载则是“南海市舶利不赀,贼得之益富,而国用乃屈”可见,在当时的唐王朝看来,如果让黄巢长期占据岭南,无异于养寇为患。并且,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赋税实际上都来源于东南地区。而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放任黄巢长期占据岭南地区,这无疑会对唐朝的经济命脉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当时的唐朝绝对不会放任黄巢占据岭南地区。
历史上发生于晚唐时期的“黄巢起义”可以说给了本就衰朽的唐王朝以致命一击,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则能发现,实际上这段历史线路是很有可能发生改变的。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唐王朝默认了黄巢割据的企图,也许日后唐僖宗就不必狼狈逃出长安了。只不过历史难以被假设,因在黄巢起义军开拔的那一刻起,长安的陷落的命运便已经被注定。
-
唐宣宗李忱是怎么死的,他前期是装疯卖傻 2023-12-18
-
唐朝名将李孝恭和李世民的关系 李孝恭和李靖谁的战功大? 2023-12-17
-
明朝内阁首辅严嵩为何被称为“奸相”,他的结局怎样 2023-12-20
-
李重茂是谁的儿子?他是怎么死的? 2023-12-16
-
郭子仪和李光弼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 2023-12-17
-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理寺少卿戴胄的故事 2023-12-1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