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为何没有选择自己称帝?原因是什么?
- 本 名:霍光(?~公元前68年)
- 字 号:子孟
- 所处时代:西汉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河东平阳
- 去世时间:前68年4月21日
- 主要成就:辅佐幼主,实现“昭宣中兴”
- 官 职:大将军
- 爵 位:博陆侯
- 谥 号:宣成
霍光,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西汉权臣。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病已无疑算得上是西汉最成功的皇帝之一。他年少当皇帝,身后又无权无势。朝中大臣霍光强势无比,刚废了一个皇帝刘贺,把他扶起来。虽然霍光把他扶起来,但是对他充满了一万分的警惕。他要做得不好,霍光随时随地都可能废了他。
但是他并没有被废。不但坐稳了江山,权力得到了顺利的交接,而且后来他还开创了一代盛世,把汉朝的经济文化推向了最高峰。那么,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对于刘病已来说,有两点十分重要:其一,稳住霍光。其二,威权自己。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注意,这里讲的是稳住霍光。什么才叫稳住呢?就是不要让霍光有任何变动。也就是说,既不能让霍光觉得他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对刘病已充满警惕和怀疑。也不能让霍光觉得刘病已算不得什么,可以轻易地夺取刘病已的皇位。
那么,刘病已是如何稳住霍光的呢?
有以下几个事例。
一是拒绝霍光的还政。刘病已当皇帝的时候,已经18岁,而且已经结婚。这种情况下,大臣是没有继续主政朝廷的说法的,也因此,霍光提出还政给刘病已。当然了,霍光并不是想真的还政,而是试探一下刘病已。刘病已在完全够格亲政的情况下,却坚持不收回政权。
二是不安插自己亲信。刘贺之所以被霍光废黜,就是因为刘贺上台后,立刻在朝中安插了自己的亲信,而且隔绝霍光。这让霍光感觉惶恐不安,因此才会废掉刘贺,把权力收回来。刘病已并没有这样做,他当年在掖庭的时候,曾经遍游三辅,身边是有一帮亲信的。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些亲信安插在自己身边,让他们染指核心权力。因此,不会受到霍光猜忌。
三是迎娶霍成君为皇后。刘病已的原配皇后许平君被霍光的老婆霍显毒死,这一点,刘病已肯定是知道的。为什么说他知道。因为刘病已刚上台,霍光就提出要刘病已废掉许平君,立自己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当时刘病已演了一出“故剑情深”的戏,很巧妙地避免了霍光废掉自己的皇后。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病已其实是很提防霍家用霍成君来控制他的。既然如此,他对霍显害死许平君的事,不可能毫无知觉。然而,他这么敏感,依然在许平君去世后,同意娶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这就是刘病已稳住霍光的表现。
我们再来说说刘病已威权自己的表现。
刘病已不在朝廷中安插亲信,不收缴霍光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拱手把权力完全让给霍光。事实上,刘病已采用的是另外一种方法,也就是威权自己。
刘病已是如何威权自己的呢?也有以下几点。
一是尊贵自己的祖先。刘病已上台后,对曾祖母卫子夫,还有祖父刘据、祖母史良娣,还有父亲刘进、母亲王翁须,纷纷给予重新评价。给他们上谥号。同时,给他们设置墓地园邑。这样一来,就表明了自己是正宗的刘家后代,地位尊贵,不可轻易动摇。
二是给汉武帝上立庙。汉武帝虽然文治武功很高,但是由于他晚年的一系列乱政,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当时就出现了一种清算汉武帝错误的思潮。比如,霍光上台后,立刻就派使者去匈奴,想把李陵迎接回来。这表明了一点,就是包括霍光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汉武帝做错了事情,他杀李陵一家是错误的。刘病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知道,如果纵容朝廷大臣们否定汉武帝,也就意味着否定刘氏江山。否定刘氏江山,就能够为霍光夺权制造舆论。所以,刘病已在这时候,坚决地为汉武帝立庙。
当时在立庙的时候,刘病已的做法是遭到包括霍光在内的人反对的。但是,随便有多少人反对,他都要这样做。因为他明白,只有保住汉武帝的历史地位,才能保住他自己。
三是持续汉武帝的国策。汉武帝当年在攻打匈奴上有些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了灾难。这也是霍光等人想要否定汉武帝的原因之一。刘病已想保住汉武帝,就要坚持汉武帝的国策。所以,他要坚决发兵帮助乌孙打击匈奴。而最终他打败了匈奴,为他自己的威权,又赢了一把。
刘病已在做到了既稳住霍光,又威权自己的情况下,让霍光终其一生,不敢有进一步的行动。这就是刘病已的成功之处。等到霍光去世,属于他的时代,也就来了。
-
刘邦当初靠功臣打天下 刘邦到底该杀功臣吗 2024-04-02
-
羊续:东汉大臣、清官,廉洁自律,有“悬鱼太守”的美称 2024-05-19
-
汉武帝的母亲是谁?汉武帝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2023-12-23
-
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之战中能战胜王邑,是怎么做到的? 2024-03-24
-
王畅:东汉时期司空,任职期间以守正严明著称 2024-05-08
-
历代皇帝简介以及历史评价:汉顺帝刘保 2024-03-2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