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是什么表现?没有阻拦是因为什么?
- 中文名: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
- 别名:孔明,卧龙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 出生日期: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
- 逝世日期:234年(甲寅年)农历八月二十八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 主要成就: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
-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 制作孔明灯,发明诸葛连弩
- 代表作品:《出师表》《诫子书》
- 封爵:武乡侯
- 谥号:忠武侯
- 逝世地点:宝鸡岐山五丈原
- 祠庙:武侯祠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一说到“神机妙算”相信很多朋友的脑海中立马会浮现诸葛亮这个军事家的名字,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夷陵之战,是刘备人生最后一战,也是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一场战役。此战过后,魏蜀吴三国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对峙时期。历来人们对于刘备伐吴,多是批评的,认为刘备不该以怒兴师,招致惨败,把蜀汉精锐丧失殆尽。
其实在刘备伐吴之前,蜀汉群臣大多数也是反对的,比如《法正传》中记载“群臣多谏,一不从”,《赵云传》中更是清楚了的记载了赵云坚决反对伐吴,认为应该先讨伐曹魏,之后吴国自然会宾服。那么,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呢?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诸葛亮传》中对于刘备伐吴的记载一片空白,从刘备称帝策命诸葛亮为丞相,直接跳跃到了永安托孤。《法正传》中却记载了刘备兵败之后诸葛亮的感叹:“如果法正还在,肯定能够劝阻主上东征;即使不能劝阻,也不会遭遇如此惨败。”
诸葛亮没有劝阻刘备
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在刘备伐吴时是没有劝阻的。因为赵云反对伐吴,甚至连对话都清楚的记载了下来,诸葛亮的地位重要的多,如果他曾经劝阻刘备,史书中肯定会记载下来。
至于诸葛亮为何没有发声,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第一,诸葛瑾的缘故。诸葛瑾是诸葛亮同胞兄长,在吴国位高权重,吕蒙袭取荆州,诸葛瑾也跟随军中,而且吕蒙死后,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所以刘备伐吴,首当其冲的是诸葛瑾。
更尴尬的是,当孙权得知刘备要来攻荆州,让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大义是曹魏才是真正的敌人,天下比荆州重要,关羽比汉献帝重要。所以作为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很难出言阻止刘备。
第二,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当年诸葛亮初见刘备,为其规划的宏伟蓝图就是跨有荆、益,待天下之变。现在荆州被东吴夺走,两条腿断了一条,诸葛亮内心肯定也是希望夺回荆州的。
诸葛亮反对伐吴却又心存侥幸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从诸葛亮的感叹来看,他是反对刘备伐吴的。因为在诸葛亮看来,如果法正在世,大概率能够劝阻刘备伐吴。何兹全先生就认为:从记载上看,诸葛亮对于刘备出兵是不同意的,但他可能没有多说话。
而从诸葛亮感叹的后半句“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是存有侥幸心理的。在诸葛亮看来,如果法正还在,或许夷陵之战也是可以打胜的;即使不能大胜,也可以打到哪算哪,最起码能夺回荆州的一部分,不至于遭遇惨败。
我们现在判断刘备是否应该伐吴,总是绕不开一个前提,我们知道此战的结果——刘备惨败。其实在刘备东征之前,蜀国并非全无胜算,反而有很大胜利的希望:
第一,可以避免两线作战。在刘备看来,如果自己东征孙权,曹丕要么选择坐山观虎斗,要么选择进攻吴国。因为蜀汉北伐曹魏很难,曹魏进攻蜀汉一样,只要魏延守好汉中,曹魏不会贸然进攻蜀地。
第二,伐吴符合刘备集团的利益。首先,刘备和诸葛亮的既定战略,就是跨有荆益,待天下之变然后北伐。其次,蜀汉集团内部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荆州派系,现在荆州被夺,荆州人当然想夺回自己的家乡。
第三,东征孙权胜面更大。首先,蜀国和曹魏实力差距悬殊,但和吴国相比差距没那么大。其次,蜀汉居于长江上游,伐吴可以利用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
第四,刘备占有道义制高点。首先,孙权背盟袭杀关羽夺取荆州,不占有大义。其次,刘备刚刚称帝,举国上下士气正旺。
研究历史向来都是“事后诸葛亮”!我们今天以后来者的角度,认为刘备不应该发动夷陵之战,那么难道刘备去北伐曹魏吗?还是休养生息多少年?刘备称帝时已是暮年,曹丕、孙权都是正当年,他还有多少时间能够积蓄国力。所以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也是很矛盾的,不同意却又存有侥幸心理。
三国志(中华国学文库·全2册)
-
三国时期在曹魏担任过征蜀护军官职的人是哪些? 2024-03-22
-
庞统: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深得刘备器重 2024-04-30
-
杨修是个怎么样的人?杨修之死给我们什么启发? 2024-03-02
-
吕蒙夺取荆州之后,为什么还要赶尽杀绝? 2024-02-01
-
历史上黄权三次“易主变节”到底是怎么回事? 2024-04-06
-
庞统为什么会不听劝阻,最后死在了落凤坡? 2024-02-1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