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将勾践击败之后 夫差为何没有灭掉越国
- 中文名:夫差
- 国籍:吴国
- 民族:华夏族
- 出生日期:约前528年
- 逝世日期:前473年
- 职业:国君
- 主要成就:破越败齐,称霸一时筑邗城、开凿邗沟、发展长江下游
- 在位时间:前495年—前473年
- 前任:阖闾
- 所处时代:春秋末期
- 中文名:勾践
- 别 名:勾践、菼执,越王勾践
- 国 籍:春秋时期越国
- 民 族:华夏族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520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465年
- 职 业:越王
- 主要成就:灭亡吴国,徐州会盟,迁都琅琊,称霸中原
- 在 位前496年—前465年
- 相关典故:卧薪尝胆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夫差击败勾践后,为什么不直接灭掉越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起吴越两国的传奇故事,除了老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阵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夫差击败勾践,双方进行和谈的故事了。
按照《左传》的描述,这事儿没什么可说的,双方只是打了一场小仗,吴国虽然赢了,但双方都没当回事。
《左传》的这种说法显然无法服众,因为在这场战斗过后,勾践就去了吴国。
能让一国之君如此举动,又怎么会是小仗呢?
按照清华简《越公其事》的说法是,这一仗规模不小,吴国击败了越国,但自身损失惨重,所以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了勾践的求和。
而且特意说明:伍子胥同意接受投降,并没有劝夫差继续攻打越国。
这个说法也有问题,伍子胥后来被夫差逼死,主流观点都认为,是因为伍子胥与另一位大臣伯嚭的矛盾越来越大,而双方的第一个矛盾爆发点,就在于是否接受勾践的投降。
如果伍子胥同意勾践投降,他和伯嚭哪还有分歧呢?
《史记》对此的说法是,战争规模较大,越国惨败,勾践请降,愿意带着老婆一起前往吴国当奴隶。
这个说法和后世的主流观点很接近。
《吴越春秋》的记载则更为详尽,不但重复了《史记》的内容,还加了很多细节。
比如说,勾践在吴国养马,夫差要上马,勾践还要跪在地上当马凳;
再比如说,勾践不但对马很好,对夫差也很好,夫差病了,勾践亲自品尝夫差的大便,得出他病快要好的结论。
一来二去,夫差被感动了,于是三年之后,就将勾践放回了越国。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最为后世所熟悉的版本,往往是最离奇、话题性最多的那个版本,也就是《吴越春秋》的版本。
在夫差与勾践第一次大战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事实就是吴国获胜、勾践请降,并在不久之后前往吴国,三年之后又回到了越国。
除此之外,一切细节都是可以质疑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左传》和《越公其事》的说法虽然都有一定问题,但不代表《史记》和《吴越春秋》的记录就一定没问题啊。
如果我们单分析《左传》,会发现它的问题有可能只是残缺不全,而非事实错误。
吴国获胜和勾践请降之间,是不是一定要有联系呢?其实未必。
有一种可能是:吴国这次获得了一次小胜,然后又获得了一次小胜,然后再获得一次小胜……
接二连三的败仗让勾践心浮气躁,从而玩了一套骚操作,把自己成功送到了吴国当俘虏,仅此而已。
换言之,一道正确的数学题应该是1+2+3+4=10,而《左传》的记载是1+……=10。
1后面和10之前的数字具体应该如何排列,《左传》没写,我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猜测。
如果我们单分析《越公其事》,会发现它的记载其实最为写实。
我在前文中就说过,勾践并不仅仅是越国的国王,而是整个越人的首领,光杀他一个根本没用,既不治标也不治本。
而根据伍子胥过去的行为举动来看,他也不是无脑莽夫,这种利害关系能看明白。
所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伍子胥从来没建议过夫差杀死勾践,这属于事实错误;另一种是伍子胥的确建议过夫差杀死勾践,因为他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越人问题。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那么工程量就太大了,关于吴越两国的纷争,以及吴国朝堂的内斗,所有历史全都要重新梳理一遍,这是目前的史料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么也没有史料证据,还是只能瞎猜。
所以,对于《越公其事》关于吴越和谈的内容,我只采信了“吴越实力相当、杀勾践不解决问题”这一点,关于伍子胥的选择,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史记》和《吴越春秋》的记载可以放到一起来说。
这两本书的内容为什么会广为流传呢?《史记》是因为司马迁这个IP够大够响,历朝历代都有人给他背书;《吴越春秋》则是占了书名的便宜,给人的感觉是记载吴越两国的历史更靠谱,而且其中的细节确实很多。
但道理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说话整天云遮雾罩的,听众或许会觉得你这个人不实在;但如果你说的话永远都十分详细,那么想要挑你话里的错处,那可太便当了,因为“言多必失”啊。
比如说老吴王阖闾吧,他打楚国的时候五战五捷,十多天的时间就一路杀入了楚国都城,把楚昭王打得亡命天涯,要不是秦国相助,楚国虽然不至于被灭,但往后的日子还要难过。
可就是一个如此凶悍的强人,却被越国的死囚给吓住了,然后当场阵亡。
如果真要抠细节,那三天三夜也说不清楚的。
再比如新吴王夫差,斩钉截铁地立誓要为父报仇,两年之后第一次出手,直接把勾践打得穷途末路,似乎只要夫差轻轻一伸手,就能把勾践推下万丈深渊。
然而,夫差就好像一夜之间变蠢了,说啥都不推那一下,结果勾践慢慢缓过神来,反手把夫差给推了。
我也不敢说,历史上就一定不会出现这种人,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同样很多啊。
如果吴越两国的历史,全是因为夫差和勾践两人的一念之差而命运颠倒,那也未免把历史说得太简单了,也未免把生产力的发展说得太不值钱了,小学生打架斗殴都比这要烧脑。
玩过战略游戏的朋友应该都明白,获得了一场战争的胜利之后,往往有三种选择:杀、放、降。
杀不用多说,一刀下去一了百了。
可问题是,杀人容易善后难,也许越人的抵抗意志不算很强烈,可你吴国一上手就把人家首领给弄死了,人家能不恨你吗?
就连专业搞侵略的小鬼子都知道,得弄个“共荣圈”的头衔出来糊弄人,难道吴国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放也好理解,人回去可以,交出买命钱。
你别看当时的吴国可以突袭楚国都城,就觉得他们如何了不得,其实当时的吴国很穷的,要不也不会一进楚都就军纪涣散。
主要是大家没见过如此繁华的大都市,所以难免会得意忘形,就连兵圣孙武都管不住。
而当时的越国比吴国还穷,找他们要赎金,你是想要木头还是石头?
在那个时候,最值钱的就是人,男的是壮劳力,女的是生育机器,可以源源不断地变现。
也正因如此,所以人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吴国开始掠夺越国人口,那也基本是结死仇的节奏,越国必然不会善罢甘休,那还不如直接一刀,把勾践宰了呢。
所以综合来看,纳降是最好的选择了。
就如同诸葛亮对待孟获一样,只要南蛮愿意投降,一切问题都好谈,可孟获偏偏不降,所以诸葛亮抓了放、放了抓,把个孟获搞得生不如死,最后只能憋屈地降了。
勾践主动请降,夫差接受,然后把他带回吴国改造了三年。
单看这一点,夫差就做得非常到位,我不认为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
或许也有人会问:“能不能暂时扣住勾践,然后继续攻打越国,想办法一鼓作气灭掉他们呢?”
这个可能性极小,几乎不存在。
当时的越国虽然谈不上什么大国,但背靠越人,体量显然比中原那些小国要大得多,可以算一个准强国。
吴国呢?虽然有着晋国的帮助,但自身体量并没有多么大的提升,毕竟他与晋国未接壤。
再加上吴国深深地得罪了楚国,显然不可能把重心放到南边,因为即使是恢复期的楚国,照样有重创吴国的战争潜力。
这一点,夫差和勾践都很清楚。
后来,越国也曾杀入过吴国都城,但夫差一求和,勾践立刻同意。
这根本不是什么“领袖一念之仁”,而是客观环境限制,吴越两国都没法通过一场战争定胜负,只能打漫长的拉锯战。
而在夫差击败勾践的时候,吴国显然也不具备和越国打拉锯战的实力,这也是夫差心心念念要当霸主扩张实力的主要原因。
-
历史上张仪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2024-04-16
-
春秋时期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2023-12-12
-
王翦手下的士兵吃秦始皇禁止食用的牛肉,为何没被处罚? 2024-02-12
-
蹇叔入仕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能名垂青史? 2024-05-20
-
商鞅被杀之后 秦惠文王为何还要保留其变法 2024-04-21
-
吕不韦是什么人?他跟秦始皇是什么关系 2024-01-2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