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当初固守江东52年时间 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称帝
- 本名:孙权
- 别称:吴大帝
- 字号:字仲谋
-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 出生时间:182年(东汉光和五年)
- 去世时间:252年5月21日(孙吴神凤元年)
- 主要成就:接手并安定江东、建立吴国;发展江南经济;到达夷洲
- 庙号:太祖
- 谥号:大皇帝
- 特征: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
- 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 在位时间:229年—252年
- 年号1:黄武(吴王时)、黄龙、嘉禾
- 年号2:赤乌、太元、神凤
- 陵寝:蒋陵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凭什么固守江东52年,又为何迟迟不称帝,看孙策遗言就知道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看一看。
孙权剧照
人们对三国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在小说里,作者给孙权集团的评语是占了“地利”的便宜。
这句评语的确不假,但东吴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一种不健康的“人和”,这种病态式的“人和”,之后也成为西晋的噩梦,最终还是被逼出了历史舞台。
先说“地利”,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有载,孙策在临终前的遗言是:
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孙策的一句遗言看穿了三国走势,也成为东吴的生存法宝。在遗言中最为关键的信息,只有四个字,就是“三江之固”。那么孙策所说的“三江之固”,到底占据着怎样的“地利”之势呢?
我们先来看孙策死时,东吴的地盘到底有多大?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此时的江东主要是指:“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还要算上庐江。
说白了,东吴占据的江东,实际仅有东汉扬州刺史部的一大半。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说江东有“六郡八十一州”,“六郡”没错,不过八十一州在州与县的概念上存有争议。
三国时代,地理位置划分一般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内为里,长江以外称表,因此,长江下游从柴桑到建业这一段,呈东北走势的地区,被称为江东,也叫江表。
具体来看,江东位于扬州,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长江以南一带。孙策死时,在东吴所控制的地域里,北临长江的是丹阳郡和吴郡,对应的江段是“扬子江”部分。
扬子江的“地利”在于军事之利,北方的军事力量要想攻击东吴,只能从扬子江渡江,而这一段并不适宜渡江作战,江面宽达80公里,被发现的几率几乎是百分百。
除了北部的扬子江,西部则是大别山、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东南则是一道天然屏障--大海。
因此,孙权的部将董袭说:“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这是东吴在军事上占据地理优势的自信之处。
但是,当时北部的吴郡等地,还是蛮荒之地,农业经济并不发达。不过西部的鄱阳湖平原到东部的太湖平原这一带,河湖密布,灌溉便利,盛产水稻,面积达到了五万平方公里,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形成了相对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这是东吴在经济上的“地利”,周瑜曾形容江东为:“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就连诸葛亮也认为江东“国险而民附”。
所以,孙策的遗言明确揭示了东吴集团之后的发展战略,即守地利以待变,不直接加入天下争霸赛,依靠“地利”取守势,静观中原逐鹿的博弈之势,不断转变自己的地缘政策,从而取得利益最大化。
孙权根据孙策的战略原则,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确实是不断地转变对外政策,一会儿与刘备联盟,一会儿又倒向曹操集团。而且当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后,他也不着急追求“皇帝”的虚名,甚至还向曹魏称臣,但在原则上,东吴则一直维持着一个独立的王国。
直到东吴实力远超蜀汉,在建安228年击败曹休后,229年孙权才称帝建国。孙权之所以如此隐忍,就是为了忠实地执行孙策的战略方针。
但是话又说回来,单靠地理优势,也不足以抵御强敌。于是,孙策还给孙权留有另一段遗言,并非是《三国演义》中“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这句话没有史料记载。
在《三国志·吴书》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段遗言,我们只看后半段话,意思就是让孙权大量启用栋梁之才,以保江东,这是孙策认为弟弟孙权的优势之处。那么,孙权在统治东吴方面具体有哪些政治优势呢?
东吴的政治统治是建立在两大集团的相互博弈和平衡基础之上的,这两大集团就是“三吴豪门”和“北来集团”。
“三吴豪门”指的是吴郡的四大姓,即顾、陆、朱、张;和会稽的四大姓,即虞、魏、孔、谢;以及后起的吴兴郡,周、沈两大姓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陆逊、虞翻、顾雍、朱桓、张温、周鲂等。
孙权初掌政权时,《三国志·吴书》中记载:“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这段话中的“天下英豪布在州郡”,指的就是原吴郡和会稽郡的地方豪族。
有趣的是,东吴政权的建立者孙氏家族并不是豪门出身,他们怎么将三吴豪门收归门下呢?答案也不复杂,东汉末世大乱,靠的是拳头,出拳的人就是孙策。
孙策剧照
孙氏真正起家,靠的是孙策领着一群来自北方的“狼”杀回自己的祖籍地吴郡,用武力征服了“三吴豪门”,从他们手中抢到了江东的统治权。
那么这群从北方来的“不速之客”就是“北来集团”,主要代表人物有大名鼎鼎的周瑜、鲁肃、诸葛瑾、吕蒙、程普、张昭、张纮等。
孙策统治了江东,也因此而被暗杀身亡,刺杀他的就是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可见,当时的矛盾相当尖锐。
有了孙策之死的教训,孙权执政后,为了缓和与江东旧有豪门的矛盾,故而采取了合作共赢的基本政策。所谓的“合作共赢”,其实就是让这些本地豪门处于半自治的状态,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有足够独立的权力和利益,简言之,就是形成高度自给的经济形态,也就是东吴所采取的奉邑制度。
这样一来,“三吴豪门”与“北来集团”在政治上也实现了平衡,这种平衡一直伴随东吴政权的全过程,也就是开篇所说的病态的“人和”。
为什么说是病态的“人和”呢?在三国时代,曹魏、蜀汉与东吴所采取的政策是不一样的。东汉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看道德品行,这是很主观的标准,却成为汉代蔡举制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而培育出了豪门世家。
到东汉晚期,这些豪门世家实现了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三重资源的垄断。这也就意味着东汉的统治体系即将崩盘,在“党锢”和“黄巾”这一内一外的两个打击之下,东汉进入了分裂割据的末世。
鉴于东汉分裂的教训,所以曹操和诸葛亮走得都是法家的治国之路,目的就是为了矫正东汉的弊病,其政治取向都是“抑豪强,重实才”。
而东吴的政策,从上述的描述中可见,则是延续了东汉的政治形态,没有打破旧有的政治秩序和势力格局,而是继续豪门著姓、世家政治的形态,也因此,有学者说江东才是“最后”的东汉。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东吴所采用的政策并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曹魏建立之后,曹丕重走“经学”之路,曹魏的世家政治再次回流。尽管曹丕在用人方面开创了“九品中正制”,但依旧没有摆脱以门第出身、家庭财产及地位等进行审定人才的标准。
这种“高门”政治一直影响了之后的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历史,直到隋唐出现了科举制之后,才逐渐改变了人才选拔制度。因此说,东吴的“人和”充斥着一种病态。
从孙氏政权与“三吴集团”的关系来看,他们谈不上什么唇齿相依,因此,孙氏政权所能依靠的也只有“北来集团”,这也正是“北来集团”成员在三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原因所在。
既然谈不上唇齿相依,也就意味着,孙权在经济上基本得不到“三吴集团”的支持,那以孙权为首的“北来集团”如何解决经济上的困境呢?有两个办法,其一,就是屯田,其二就是盗墓。
因此,孙策在临终时,说孙权有能力保住江东,但与此同时,孙策前半段遗言也指出了孙权的弊端,就是“与天下争衡”,孙权远比不上自己的哥哥和父亲。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孙权在接管东吴后,虽严格执行了孙策的遗言,不仅保住了江东,还扩大了地盘,但说到以图天下,他最终还是死在了哥哥的遗言里。
-
赵云和典韦谁更加厉害 正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2024-04-12
-
荆州对蜀汉到底有多重要 荆州丢失对蜀汉有什么影响 2024-04-21
-
孟达真的是没脑子吗?先后投靠刘备和曹操 2024-02-10
-
司马懿在夺权时曹魏忠臣在做什么 他们为何没有站出来反对 2024-04-30
-
刘琰: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有名士风流,但为人偏执好斗 2024-05-27
-
蜀汉隐藏最深的人是谁?最后却害死了关羽 2024-02-2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