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相当于变相削藩 诸侯王为什么不反抗汉武帝
- 姓名: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
- 别称:刘彘、汉武帝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皇宫
- 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景帝前元元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武帝后元二年)
- 宗教信仰:儒家之学
- 主要成就:开创汉王朝军事最鼎盛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开丝路,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
- 代表作品:《秋风辞》《瓠子歌》《天马歌》《悼李夫人赋》
- 谥号:孝武皇帝
- 庙号:世宗
- 陵墓:茂陵
对明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变相削藩,诸侯王们为什么无人反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汉武帝的“推恩令”是我国古代最强的阳谋之一,尽管诸侯王都知道“推恩令”的危害,但是却都无法抗拒“推恩令”的实行。因为“推恩令”在损害诸侯王嫡长子利益的同时,也让诸侯王的其他儿子获得了好处。除了诸侯王的嫡长子之外,汉朝朝廷和诸侯王的其他儿子都在“推恩令”中获得了实惠。即使诸侯王的嫡长子想要造反,对外不可能以一国之力击败汉朝朝廷,对内也无法平定其他王子的联合打击。
“推恩令”推行的背景
汉朝建立初期,天下三分之二的郡县都被诸侯国占领,诸侯国在汉朝国内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对汉朝朝廷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在“推恩令”推行之前,汉景帝通过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扭转了汉朝朝廷和诸侯国的实力对比。到了汉武帝继位的时候,汉朝朝廷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了诸侯国,具备了实行“推恩令”的硬实力。
除了汉朝朝廷和诸侯国势力的此消彼长之外,汉朝宗室子弟数量的增多,也成为了“推恩令”实行的关键因素。在汉高祖刘邦时期,汉朝宗室子弟的数量非常少,几乎每个人都能够被封王封侯。而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汉朝宗室子弟的数量越来越多,原有的爵位已经不能满足数量倍增的宗室子弟。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为了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必须要实行“推恩令”。
“推恩令”的唯一受害者是诸侯王嫡长子
在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前,诸侯王去世之后,诸侯王的所有土地和财富都会被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只能自食其力。而在“推恩令”实行之后,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能够瓜分诸侯王的财产,这就势必会损害诸侯王嫡长子的利益。
虽然诸侯王嫡长子能够继承诸侯王绝大部分的土地和军队,但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不管是哪一个诸侯国,都不具备跟朝廷对抗的实力。因此诸侯王嫡长子在面对“推恩令”的时候,也只能选择委曲求全。毕竟委曲求全还能做个富贵的诸侯王,一旦造反就是万劫不复。
“推恩令”势在必行
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背景来看,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真正目的,不仅是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同时也为了缓和宗室贵族之间的矛盾。在汉朝之前,西周为了缓解宗室贵族的矛盾,不断地分封土地给诸侯,最终导致了土地越封越少,诸侯越来越强的局面。
而汉武帝通过瓜分诸侯王的土地来缓解宗室贵族矛盾,则在根本上避免了宗室贵族掏空中央朝廷的危机。不得不说,历史上提出“推恩令”的人确实高明,在削弱诸侯王权力的同时,还解决了让历代王朝头疼的宗室贵族的安置问题。
总结
汉武帝统治时期,诸侯王已经不再具备跟中央朝廷抗衡的实力,因此在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时候,大部分诸侯王都选择了唯命是从。再加上“推恩令”符合大部分宗室贵族的权益,只损害了诸侯王嫡长子的权益,这样一来汉武帝就跟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形成了同盟关系,即使诸侯王的嫡长子想要反对“推恩令”,也不是汉朝中央朝廷和诸侯王其他儿子的对手。
-
汉武帝死前说了8个字,大臣们没有一个人听懂 2024-03-09
-
新朝军队号称百万之众 刘秀三万人是怎么做到以少胜多的 2024-02-26
-
历史上汉武帝废黜陈皇后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19
-
历史上曹操建立的封国取名魏国?原因是什么? 2024-03-14
-
刘荆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2024-05-14
-
周亚夫的妻子是谁 西汉名将周亚夫怎么死的 2023-12-1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