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中文名:陈平(?~前178年)
- 别名:陈丞相
- 国 籍:中国(汉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阳武户牖乡
- 逝世日期:前178年
- 职 业:丞相、谋士
- 主要成就:六出奇计,协助刘邦统一天下,与周勃平定诸吕,迎立刘恒为帝
- 封 爵:户牖侯→曲逆侯
对陈平生前为什么感叹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179年,陈平的人生在这一年永远的定格。陈平生前,却说了一番引人遐思的话,他称自己犯下了道家禁忌,阴谋使用过多,担心会祸及子孙。
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以吾多阴祸也。”——《史记》
陈平乃西汉的开国功臣,历经数朝不倒,可谓西汉元老。伴随刘邦打天下期间,曾多次献计,助刘邦兵不血刃地破敌,又保刘邦在深陷险境时得以全身而退。他到底用了什么样的阴谋,会让他在死前担忧死后会祸及后代呢?
陈平和他的“阴谋”
陈平之谋,大多不光彩,这也是为何后人愿意称他的计策是“阴谋”的重要原因。但不论怎么你如何看不起陈平的计谋,却依然无法否认,陈平的计策很实用。在那些所谓的“光明正大”的谋略集体束手无策时,陈平的计策剑走偏锋,恰到好处。
当年刘邦被围,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被项羽视为囊中之物时,群臣束手无策之际,陈平以四万两黄金破坏了楚军内部的团结,令项羽与自己的将军离心,使楚军露出破绽。
再以粗茶淡饭来招待楚使,故意当着楚使的面撤去原本已经准备的丰盛酒宴,命人说了一句“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羽的使者”。同时,将楚使带入了一间简陋的住所, 就不再理会了。
这种近乎于幼稚的计策,被陈平用于两个争夺天下的势力交锋之际,看起来颇为可笑。但此计是基于之前陈平利用四万两黄金搅乱了楚军团结的前提下,不仅没有因为计谋浅显而被项羽识破,反而被项羽信以为真,逼得范增捶胸顿足的死于归乡途中。
范增何等人?乃项羽身边智囊,令有勇无谋的项羽屡屡压制刘邦,甚至数次获得击杀刘邦的机会,将刘邦逼入绝境之人。面对范增之时,即便是那些以谋略见长的谋士,不也在鸿门宴之时,给出了“席间尿遁”的“下策”吗?
偏偏如范增这样一位智者,被陈平简简单单的一个计谋,就不费吹灰之力地除掉了。等项羽反应过来,为时已晚,痛失范增的项羽如同失去智慧的猛兽,虽然依然刚猛无敌,对阵刘邦时,却再也没有了谋略上的压制。
此后,陈平利用女子施计,解荥阳围,保刘邦重返关中。围项羽、擒韩信,在匈奴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下,利用美人计再次将刘邦再次给救了出来。陈平不仅是刘邦的谋臣,其实更是他的救命恩人。
陈平之计虽然“奇”、“险”,使用的都是一些被正统谋士所鄙夷的办法,但他的计谋无往不利,且好几次都是在正统谋士面前束手无策,无法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救刘邦脱险,给刘邦保留实力,这才有了后来的西汉王朝。
所以,陈平的计谋高效,出其不意,不设下限,不像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谋士,反倒像是出自市井混混的手笔。陈平的计谋若是献给项羽,定然不会被采用,或许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计谋也只有刘邦才会采用,就像是项羽不用韩信,刘邦却敢用一样。
刘邦善用人,陈平善用计,所以刘邦活了下来,陈平成了开国功臣。从陈平协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所献之计来看,他的计谋虽然颇为特殊,可谓是“阴谋”。但阴谋归阴谋,却总不至于祸及子孙那么阴险,因为他的计策一来没有荼毒生灵,二来没有坑害忠良,只是各为其主罢了。
那么,陈平生前所说的话,到底指的是什么事呢?
许多人误解了陈平此言
陈平生前的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是一句封建制度背景下的封建之言,认为陈平所担心的是,他一生所用的阴谋过多,违背了道家的禁忌,会因此遭报应,甚至会因此祸及子孙。
其实陈平此话除了有这层含义之外,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他口中的“阴谋”指的并非是帮助刘邦夺天下期间的“六出奇计”,而是指的是他在西汉为官期间做出的一些抉择!
陈平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二易其主 , 三朝为官,跟在刘邦身边时,因为品行问题遭到质疑,也经历过危机,但他总能在最后化险为夷。
刘邦没有因为陈平的品行问题而弃用他,反而因为陈平的出色能力而重用他。即便如此,却不代表刘邦对这位数次易主之臣很信任。
刘邦在临终之前,对陈平做过一次评价,他称陈平“智有余”。这句话看似对陈平的智谋肯定,但根据汉人说话的习惯来看,这句话后面明显还有意思想表达,却被刘邦隐去了。那么,刘邦想说陈平“智有余”,但什么不足呢?
从陈平的人生来看,陈平最大的缺点还是在“品行”,他对刘邦的忠心有问题。刘邦是帝王,虽然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策略,无视陈平的“品行”,只看重他的能力。但在西汉王朝建立以后,陈平的“品行”问题开始逐渐暴露起来,尤其是在刘邦驾崩的前后。
刘邦临终前怀疑樊哙“党于吕后”,遂派周勃、陈平去斩樊哙,这是刘邦给陈平下的最后一道命令。陈平一向顺从刘邦,但这次陈平却有了私心,他担心杀樊哙以后,回京复命时刘邦已死,吕后会和他算账。
陈平与周勃决定不杀樊哙,而是押送他返京复命,以此自保。此举虽然属于讨巧的计策,但实际上他已经违背了刘邦的旨意,也证明他对刘邦的忠诚度并不够,在自身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就会背叛刘邦。
吕后执政以后,提出要立吕氏家族的人为王,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如此举动明显对刘家天下不利,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但陈平呢?在这种关键时刻,竟然表达出支持吕后的态度,竟然说出了“无所不可”的话来。
“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陈平身为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受恩于刘邦,却在吕、刘相争的关键时刻,断然选择了支持吕后,这种行为在正直的人眼中,是十分下作的行为。
王陵在事后就义正言辞地斥责了陈平,说他“将来无脸见高帝于地下”。陈平并不在意,凭借对吕后的支持,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陈平的不忠心并非只针对刘邦,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自保而已,如果有一天再次遇到生死危机,他还会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会对吕氏忠心。
吕后死后,陈平立场再次转变,与那些反吕的人联手,在诛灭诸吕时表现得非常积极。在一场新的动乱之中,再次站到了刘家一边,摇身一变又成为诛灭诸吕的功臣,扶刘恒登上皇位以后,还是朝中重臣。
陈平最终得到了一个善终的结局,他生前担心祸及子孙的话,指的是在刘家和吕氏相争的过程中,屡次使用“阴谋”来自保,会因此被视为不忠,恐怕日后子孙会被处置。
事实上,陈平担忧的不无道理,他的爵位虽然又传了几代人,但到陈何的时候,他因为欺男霸女之罪,被夺了爵位,又被处死,也算是陈平当年的担忧成真了。因为陈何所犯的罪虽然很重,但对于他的身份而言,还不至于被处以极刑。
综上所述,陈平是一位十分有智慧的人,他数次救下刘邦的性命,立下大功。又能在此后的动荡之中,屡屡自保,并获得善终。他生前的担忧,不会是无心之言,以他的聪明智慧,应该是感受到了一些潜在的威胁,从陈何的结局来看,也确实如他所料!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
中国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谁?他当了多久的皇帝? 2023-12-29
-
刘弗陵被立为太子之后 汉武帝为何要杀生母钩弋夫人 2024-04-25
-
张良在刘邦称帝的作用很大吗 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024-04-04
-
陈平一生皆用奸计,他的后代结局怎么样? 2024-01-30
-
说王莽是穿越的,他实施的哪些政策能证明? 2024-03-12
-
韩信功成名就后如何对待胯下之辱的仇人? 2023-12-0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