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作为清朝抚远大将军 雍正为何着急杀他
- 中文名:年羹尧(1679~1726)
- 别名:字亮工,号双峰
- 国籍:中国(清朝)
- 民族:汉族(旗人)
- 出生日期:1679(康熙十八年)
- 逝世日期:1726(雍正四年)
- 职业: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
- 主要成就: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
- 爵位:太保、一等公
- 本名:爱新觉罗·胤禛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满族
-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 出生时间:1678年12月13日
- 去世时间:1735年10月8日
- 主要作品:《雍邸集》
- 主要成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推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改革,设立军机处
- 庙号:世宗
- 年号:雍正
- 谥号:宪皇帝
- 陵寝:清泰陵
- 前任: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 后任: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 在位时间:1722年—1735年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为什么必须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看一看。
提起年羹尧,如果对清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我想对这个人物一定不会陌生。没错,他就是雍正初年大名鼎鼎、平定了西北罗伯藏丹津叛乱的钦命抚远大将军。
可有些小伙伴一定也会有疑惑,如此位高权重、声明赫赫的大人物为何仅仅过了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就被雍正帝处死。年羹尧这么大的功臣,雍正为什么急着要杀了他呢,或者说作为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的结局为什么必须是一个死呢?今天小编就试着给大家分析一二。
其实,这是雍正帝巩固自身封建集权统治的需要。雍正继位之初,可谓危机四起。外有西北罗伯藏丹津频频扰乱,导致西北局势堪忧;内有八爷党暗中串联,妄图图谋不轨。可以说雍正这个皇帝当得着实不容易。而雍正也急需在西北平叛中能够一举夺胜,用以巩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说,平定西北叛乱是当时的当务之急。
作为雍正皇帝在潜邸时期的包衣,也是有名的文韬武略的全才,雍正帝自然要起用自己的心腹重臣担当这一重任。而年羹尧这些年担任川陕总督,在康熙晚年的西北用兵中,后方粮草补给中表现优异,在雍正看来只有年羹尧也最适合这一角色。果然,年羹尧也不孚众望,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一举平定了西北罗伯藏丹津的叛乱,有力巩固了雍正一朝的统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年羹尧是雍正帝的恩人也一点不为过。
但年羹尧的位置注定是坐不稳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功劳太大,以至于功高震主。雍正帝对年羹尧的加封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此时西北的局势已经没有当初那么紧迫,外患已经基本消除。面对年羹尧这个节制四省,依然手握几十万重兵功臣,雍正帝已经从当初的爱之深到现在的恨之切。当时的雍正一定在想:有朝一日,年羹尧起了反心,学着宋太祖“黄袍加身”,那岂不是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
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从雍正帝的角度来说,此时则是除掉年羹尧的最佳时机,一来可以防止年羹尧拥兵自重不好驾驭,二来年羹尧这几年西北用兵耗尽了国库的银子,这么耗下去肯定也不是办法。
而且关键的一点是,年羹尧这个人情商实在不高。仗着自己西北平叛的功劳,而且是雍正的亲姐夫,当朝的国舅爷,在进京述职的时候愈发专横跋扈,目中无人,甚至已经到了僭越皇帝的地步。而因西北用兵有战功得以保举的道府一级的官员就达到了上百人之多,时称“年选”。刚刚坐稳皇位的雍正,是最最忌讳朋党的,怎么可能允许他人挑战自己的统治权威呢?
况且,自古人言可畏。当时的清流言官也不会放过年羹尧。面对年羹尧的跋扈不敬,言官早已是隐忍多时,奈何当时西北正是用兵之时,不宜动摇军心,紊乱朝纲。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边患已除,但凡年羹尧聪明一点,也会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激流勇退。怎奈年羹尧虽是文武全才,可是情商为零。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谎言说一万遍也就成了真的。
与帝王处,共患难易,共享乐难。作为皇帝的雍正,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
-
孝庄遗嘱让康熙37年不肯下葬 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2024-05-01
-
乾隆替多尔衮平反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这么做? 2024-03-13
-
乾隆帝最爱的女儿是谁?他一生有几位妃嫔? 2023-12-18
-
裕妃:她是甄嬛传中端妃的历史原型,最后活了九十七岁 2024-02-22
-
乾隆的儿子那么多为何没有出现九子夺嫡现象 因为他老爹开创了一个先例 2024-01-24
-
康熙和雍正都没有给多尔衮平反 乾隆为什么敢这么做 2024-05-0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