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元朝后的朱元璋为什么要放弃元朝领土?出于什么目的
- 姓 名:朱元璋(1328.10.21~1398.6.24)
- 别 名:重八兴宗国瑞
- 国 籍:中国明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戊辰年)
-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
- 职 业:皇帝
- 主要作品《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御制皇陵碑》《周颠仙人传》等
- 主要成就: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恢复民族平等;剿灭群雄,驱逐胡元,建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一世一元制;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重视文化教育,整顿吏治;恢复朝贡体系,提出“不征之国”
- 即位地点:应天(南京)
- 在位时间: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 即位年龄:40岁
- 在位时间:31年
- 享 年:71岁
- 庙 号:太祖
- 谥 号:高皇帝
- 年 号:洪武
- 陵 寝:明孝陵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何要主动放弃元朝大片领土?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元朝末年,官吏腐败,内战爆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斗争,朱元璋终于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帝国。然而,众所周知,元帝国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我们都知道元朝的疆域非常辽阔。但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何主动放弃元朝的辽阔疆域?心甘情愿其实很简单!也很无奈!
当然,如果我们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看看元代和明代的疆域分布!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过渡而来的帝国,其统治逻辑与中原王朝完全不同。在统治上,元帝国经常同时统治长城的南北,而中原王朝却不能。因此,元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双重帝国”。
元朝的前身是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铁木真建国时,疆域不大,但铁木真及其后裔三次西征后,疆域大为扩张,东起日本海、东海,西至黑海和地中海地区,北经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从而在亚洲和欧洲建立一个超级大国。但是,请注意,虽然此时蒙古帝国的领土很大,但它立即被分割,最终形成了所谓的“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伊犁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
公元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分治了卧国台汗国,元朝在磨溪取得了窝阔台的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如果北疆延伸到北冰洋,疆域面积将达到2267万平方公里。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元朝是“四大汗国”中名义上的领导国家,但这些国家与元朝之间没有政治关系,更谈不上管理。因此,元朝的疆域并不涉及四大汗国的疆域。除了中原,它统治的地区还包括蒙古。一般包括邯郸、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满洲、萨哈林岛)、东疆(按元初塔里木盆地,西至从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南海诸岛。
明朝推翻元朝后,不仅占领了元朝占领的中原(汉地),还占领了长城以北的大部分领土,包括辽东大地;西北部的哈密、沙州、安定、赤金蒙古、新疆等地;西南的吐蕃地;澳门在东南地区等等,这些领土和元朝的领土差不多,但是不久,这些领土的主权就流出来了,朱元璋也没有时间照顾他们。因此,在洪武后期,明朝的疆域大约有900多万平方公里。当然,这确实比元朝的疆域小得多。原因是什么?
其实,不难理解,朱元璋虽然推翻了元朝,占领了元朝的大部分领土,但他管理的地区基本上只是长城以南的地区,长城以北的地区根本难以涉及。因为明朝是典型的汉朝,其统治逻辑基本上只针对中原地区,根本超出了草原上的逻辑。
首先,在税收和官僚主义方面。如果皇帝想统治得更好,他需要官僚来帮助他管理。官僚们也需要养家糊口,所以他们需要得到报酬。那么这些薪水从何而来?当然,它来自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需要国税来维持。我们知道,明初的税收主要是农业税,但是如果你想征收农业税,你需要一个可以安顿下来的地方。但草原不同,由于自然原因,像中原这样的草原很难耕种,更不可能安顿下来。因此,大明帝国几乎不可能维持这些地方的稳定和统治。再者,就朱元璋而言,明朝帝国刚刚建立,中原地区最需要稳定,这不仅是国家财政的最大来源,也是实现统治的最佳地区。至于北方哪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就是长城以北的土地,他们只需名义上服从自己。至于他们做什么,他们太忙了,不能照顾自己。
那么,总的来说,朱元璋为什么要放弃元朝的辽阔疆域呢?其实,不是他想放弃,而是能力有限。你怎么认为?
-
名臣杨士奇趣事 杨士奇为人如何? 2023-12-18
-
女医明妃传中朱祁镇是谁 朱祁镇和朱祁钰是什么关系 2023-12-16
-
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有何过人之处,常遇春是怎么死的? 2023-12-17
-
刘伯温巧救雕花匠 2023-12-13
-
明朝状元杨慎的结局 杨慎和《三国演义》的关系 2023-12-19
-
明朝丁娘娘的故事 2023-12-1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