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延、王平与张郃三人的实力孰高孰低?
- 中文名:魏延(?~公元234年)
- 别名:文长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义阳郡(今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
- 逝世日期:公元234年(甲寅年)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镇守汉中,大破费瑶和郭淮,子午谷奇谋
- 官职: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前军师,汉中太守
- 封爵:都亭侯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不知道没关系,历史名人小编告诉你。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去守街亭,诸葛亮不放心,派王平协助马谡,以挡张郃,诸葛亮为了防止出现闪失,加派高翔屯兵列柳城,又担心高翔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屯兵在街亭之后,作为接应,总守汉中咽喉,相当于给街亭上了双保险,结果,马谡屯兵山上,被张郃切断取水之道,马谡战败,丢失街亭。
在街亭之战中,王平和魏延分别与张郃在战场上交手,结果明显不同,说明了什么?究竟谁高谁低呢?
最先和张郃交手的是王平,当时,魏军切断蜀军取水之道之后,马谡下令冲击魏军,却没有成功,只得等待外援。这时,王平率军杀来,遇到了张郃,随即交手。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
王平和张郃大战数十回合,力气跟不上了,加上兵少,只得退走。也就是说,王平势单力薄,大部分兵力在马谡那里,王平在和张郃的交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但是,王平主动退走,并没有败给张郃,张郃的优势是,兵力比王平多,王平因为兵少,在战斗中明显需要更加拼命,因此,力气很快耗尽。张郃人多势众,在心理上绝对占优势。
王平退走之后,魏军继续围困马谡军,到了半夜,有人打开寨门下山投降了,司马懿又下令放火烧山,马谡只得率残兵突围。在马谡突围的过程中,张郃率军追击,在追击过程中,张郃遇到了魏延,魏延随即和张郃大战。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
从交战的过程来看,张郃看到魏延杀来,没有主动出战,反而退走了,当然,张郃退走,是为了诱敌深入,但是,如果张郃有信心能打败魏延,为何还要选择诱敌深入呢?直接在战场上把魏延干掉不是更省事吗?显然,张郃没有把握打败魏延,因此,才选择诱敌深入,再歼灭。
最后,魏延在率兵复夺街亭的过程中,中计了,被司马懿、司马昭、张郃三路大军合围,包了饺子,在危急关头,王平杀到,救了魏延。
魏延之所以选择复夺街亭,一是为了将战败的损失减到最小,二是觉得自己勇猛,有信心能打败张郃,就算没信心,至少也是心里不惧张郃,因此,才敢前去,这才中计。
从以上情况分析,论武力,张郃和魏延应该势均力敌,武力差不多,王平稍微次之,但是,王平也不比魏延和张郃差多少,可能略微低那么一点点。
论统兵,三人实力差不多,在正史中,虽然王平不识字,但用兵丝毫不比魏延和张郃差,从王平率偏师在马谡兵败的时候,一路敲着战鼓,成功吓退魏军来看,王平真将才也!
-
曹操身边的一员猛将,于禁危难关头竟然投降? 2024-02-28
-
朱元璋登基之后郭子兴的后人是什么下场? 2024-04-29
-
赵云和张郃死后,三国后期出现了哪些名将? 2024-02-07
-
刘巴为什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原因是什么 2024-02-13
-
魏帝曹髦为何要讨伐司马昭?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2024-04-27
-
刘备每次出征喜欢带张飞,为啥不带关羽呢? 2024-01-0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