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打败仗领土能越来越多 宋朝常打胜仗为何越打越少
对为何唐朝常打败仗,领土却越多,宋朝常打胜仗,领土却越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网上有个问题问:为何唐朝常打败仗,领土却越多,宋朝常打胜仗,领土却越少?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话题。
客观上讲,唐朝确实打过不少败仗,而宋朝也确实打赢不少战役,但是要拿两个朝代的胜败战役的多少来比较的话,其实还真没有什么对比性,因为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不对等性。
其实,总的来说,唐代军力比宋代强大,这是不争的事实。要说唐朝为何常打败仗,而宋朝常打胜仗,这主要还得分情况来看。且领土扩张与否,也和许多方面因素有关,而不单只看战争胜败次数多少。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1.从进攻与防御性来看
若是进攻性、扩展性战役,输了十次也顶多是损兵折将,退回来韬光养晦,在歇而战就可。胜了的话,那就是直接扩展了领土疆域,这是显而易见的胜利。而防御战则刚好相反,若打输了,不仅损兵折将,领土还被侵占,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即便是打赢了战争,即防御胜利了,也只是守住了疆土。所以,对比来说,进攻性战役即便败得多,但是只要赢了少数的几次,也总比防御性战役经常打赢却没占实质性的胜利好得多!
唐朝时期,其实大多都是对外扩张,即便是安史之乱也是如此,结果强兵都派守在疆外,最终导致安禄山带边军发动叛乱,而走向了衰败。而宋朝的精兵强将基本是驻扎在内部,对外打仗也基本是防御而不是进攻。唐朝打赢,正是关键性的打仗。
2.从作战位置看
唐朝基本都是出击, 虽然败多胜少,但领土疆域只会越来越大。如唐朝灭掉了突厥、高丽, 控制西域。虽然多败给吐蕃,但总的来说,并没有伤及要害。而宋朝太多时候只是在防守,如甚至上百年也没有办法拿下幽云十六州。可以预想,输了肯定就是兵临城下,割地赔款。所以哪怕十战九胜,国土面积也只能是被越割越少。
唐朝打仗,多为对外战争。除了外族吐蕃几次打了进来,其余的大多战役是在唐朝境外进行的,比如灭掉东突厥、 西突厥、 高昌等。而我们都知道,境外作战,需要消耗的力量肯定都是境内作战的数倍。
再者,境外作战,深入敌方阵地,属于客场作战,对地形地貌等皆不熟,这就对外勤补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若稍有不慎,可能就是全军覆灭,战败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而宋朝基本都是在国内作战,因为宋朝的军事弱势局面,使得其根本无法将战线拉长到敌方境内。在主场作战, 熟悉作战环境,取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再者,都在境内作战了,若不背水一战,全力以赴,若还不能取胜,这如何存活!
所以,从作战位置看,即便唐军战败了,也不代表其军事能力不行。这就好比说让你去登长城和珠穆朗玛峰,最后登长城的人完成了任务,而登珠穆朗玛峰的人没能登到峰顶,但是却已经走完了80%的路程,这时你以完成任务来判登长城的人为赢的话,这显然多少有些不太公平。
3.从社会环境看
宋朝重文轻武。宋朝经济发展不错,但是在军事方面却实在是“菜”得很。在中国历代朝代里面,属于差生的存在。一句“杯酒释兵权”,就早已注定了大宋王朝的命运走向。再者, 宋朝,因为北方养马地带被控制,其军事马匹极缺,如此一来, 骑兵也极缺。而众所周知,北方游牧民族骁勇善战。
这里,宋军要抵御游牧民族,其实还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平时,防御一下,确实能取得一些胜利,但也仅是打死几个士兵,获得短暂性的小胜利。若真正交锋,一旦被敌军突破要地,恐怕就只能全军覆没,被割地了。即赢百次小规模的胜利容易,但一旦输一次,就彻底输了。
总结
总的来说,最终的胜负,并不能以输赢的次数决定的。唐朝之所以常打败仗,却能将土地越打越大,在于它多是对外的战争。在他人的领地上打,打输了顶多撤回去,赢了就可以“坐地画圈”了,甚至直接将他国给吞灭了。
而宋朝刚好相反,打来打去,多是防御战,且经常被外族围着打,输一次土地就被瓜分了。所以,越打土地越小,即便胜战赢得多,也奈何抵不过一两次大输,输得彻底。
-
赵家天子杨家将的故事 2023-12-12
-
成吉思汗麾下的四员大将都有谁?谁被称为战功第一? 2024-02-11
-
历代皇帝简介以及历史评价: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2024-03-27
-
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的人品究竟如何? 2024-02-04
-
襄阳城破后,耶律齐为什么会反投蒙古? 2024-01-13
-
比杨家将的名气还大的军队,创建人更是北宋名将 2024-02-1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