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不死赵国不亡 这种说法准确吗
对如果战国名将李牧没死,是否会抵御住秦军,不让赵国灭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牧可以说是秦国之外的其余六国,最后一个消失的大将了,除了他其余六国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大将。而且他在世时,几乎就凭他的能力,就多次抵挡住了秦军的进攻,并且大败秦军。最后,秦国为了消灭赵国,用了离间计,才除去这位战国名将。甚至有“李牧不死,赵国不亡”的说法。那如果李牧一直统领赵军抗秦,是否真的能一直抵挡住秦军?
李牧,在《史记》当中是作为“战国四大名将”的身份,有着单独的传记,再加上吴起和孙膑,战国其余的将领就都没有这样的待遇,也可以看出他在军事上的地位。不过,他却是四大名将中最低的一个。比如廉颇是赵之良将,而李牧是赵之北边良将。北边二字,就是说李牧只是打匈奴厉害的将领而已。
李牧战绩
要看李牧有没有能力力挽狂澜,那么用战绩来说话,是最直接的表现。
首先,就是抵抗匈奴的战斗。李牧镇守边关多年,一直示弱敌方,最后诱敌深入让这些草原骑兵全部消灭殆尽,这一下草原损失几十万将士。从此,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
之后,就是抵御秦将桓齮的进攻,这一战让曾经斩首十万的桓齮大败而归。也因为此战的战功,让李牧成为武安君。但是以前得到这个称呼的人,下场都不好,比如杀神白起,苏秦还有项燕。
随后,秦军于第二年再次进攻赵国,被李牧各个击破。两场大胜,延缓了秦军进攻赵国的步伐,也让赵国在秦军的巨大攻势下得到了暂时的喘息之机。可以看出,李牧的两次战役,对于赵国来说有着定海神针的感觉。
这几次战役,李牧也是把自己高超的军事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攻守平衡,智计穷出,在防守反击方面,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和杀神白起有的一比。
李牧不死,赵国不亡?
百战百胜是难得一见的,总会有各种小挫折。前几场战役,不论是灭掉十万赵军的桓齮,还是后期其余的秦军将领,可以说都是给李牧送战功去了。最后,迎来了另一位四大名将王翦。
王翦的战功是不用怀疑的,秦国灭掉六国,其中三国都是王翦所为。并且,灭掉赵国和楚国,更是统一六国中最难的战役。这两国的战役之后,几乎就没有任何波澜。
这两位名将遇到一处,短时间内是难以分出胜负的。虽然此时秦国进攻赵国,但李牧也一直寻找良机主动进攻秦军,力图一举击溃。王翦则是准备利用秦国强大的国力,和赵国拼消耗,让赵军无以为继,自然不战而溃。
那王翦如果没有反间赵国,李牧一直抵御秦军,是否能保证赵国不灭呢?
首先,就是保持现状,两军相持。如果后勤补给可以保证的话,加上李牧又是在赵国作战,对抗王翦还是有优势的。但是实际上,两国的差距明显,秦军也强于赵军。面对王翦,李牧保持现状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强大了,要击败对方,几乎不可能完成。
其次,此时的赵军,单独对抗秦国很难,李牧王翦也不可能对等的交战。所以,若要击败秦军,保证赵国不亡,必须要合纵,联合其他六国之力。但这也完全不行,曾经李牧前两次击败秦军的之后,还曾经抗击了韩国和魏国。都已经火烧眉毛了,这两国没有想着唇亡齿寒,还准备在秦攻赵的时机下,准备掠夺赵国一次。明显,六国是无法齐心抗秦的,并不是六国羸弱的不堪一击,赵国都独立可以击败秦军两次了,何况集六国之力。
最后,在实际情况上考虑,李牧重创秦军两次,但是感觉秦军并没有损失多大,依然可以组成大军攻赵。而李牧一死,此战失败,赵国就之间亡国。说明,两国的军事、国力等的差距已经是天壤之别。李牧即便不死,此战也胜利,面对王翦也不可能是大胜,绝对赵军也损失不小。之后,秦国再次组织大军前来,李牧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所以,王翦也明白,赵军只是在苟延残喘。面对李牧胜利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利用反间计谋,除去这位对手。李牧不死,赵国也会亡国。但是李牧的死,加速了赵国灭亡的速度而已。可惜,一代名将没有马革裹尸,却败在了朝堂。
-
秦孝文王的儿子是谁 秦始皇嬴政的生父是谁 2023-12-20
-
历史上伍子胥的生平如何?经历了什么 2024-04-23
-
选择嬴驷继承皇位,秦孝公这么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024-03-11
-
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和亲公主,嫁过去三个月就去世 2023-12-28
-
戎马一生战神白起的故事 2023-12-22
-
吴起一生从来没有败绩 吴起为什么没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2024-03-0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