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子女众多,司马懿是怎么从他们手里夺走皇位的?
- 姓名:曹操(155年~220.3.15)
- 别名:曹孟德、曹吉利、曹阿瞒
- 国籍:三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
- 出生日期:155年(乙未年)
- 逝世日期:220年3月15日(庚子年)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 主要成就: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
- 消灭群雄,统一北方
- 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 代表作品:《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 谥号:武皇帝
- 庙号:太祖
- 陵墓:高陵
- 中文名: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
- 别 名:仲达
- 国 籍:三国曹魏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
- 出生日期:公元179年
- 逝世日期:公元251年
- 职 业:政治家,军事家
- 主要成就: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
- 屯田水利,灭公孙渊
- 官 职:太尉、太傅
- 谥 号:(文贞)→宣文→宣王→宣皇帝
- 庙 号:高祖
- 封 爵:舞阳侯
- 享 年:73岁
- 葬 处:首阳山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名人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曹操25子6女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曹操一生子女众多,仅见于正史的,便有25子6女,另外还有3位养子,可谓多子多福。然而在众多子女中唯独四人出彩。
文学家曹植
“才高八斗”这个词最初就是谢灵运来形容曹植的,他的文章在两晋以及南北朝时期被推崇到典范的地步。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当然最出名的可能还是《七步诗》吧。
政治家文学家曹丕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以魏代汉,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在位期间,政治上采纳大臣陈群的意见并命其指定九品中正制,对后世官员选拔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军事上对内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文学上,后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曹丕是兄弟争位的胜方,并且称帝后对于众多弟弟进行打压,人们也因此忽略他文学成就。后世大多文学评论家都认为曹丕文学水平不如曹植,但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
“神通”曹冲
曹冲为环夫人所生
《三国志》:“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小学语文课本上“曹冲称象”典故发生的时候,曹冲仅有五六岁。据传他心地仁爱,识见通达,暗中分辩事理而帮助的犯人,前后有几十人。流传下来的故事有“智救库吏”。
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可惜曹冲年仅十三岁就病逝。曹冲死时,曹操曾对曹丕说: “此乃吾之不幸,汝之大幸” 。
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曹昂
曹昂是曹操的长子,早逝,未能留下太多的事迹。他为人熟知的主要原因是曾作为曹操最为中意的接班人。据载,曹昂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为曹操所喜爱,二十岁时即举孝廉。建安二年(197年)随曹操出征张绣。张绣投降后反叛,曹昂为救曹操舍马救父,负责断後,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於宛城。
我一直觉得,抛开政治和战争,生活中的曹老板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像一个普通的父亲,会对继承人严格要求,甚至严格到了挑剔的程度。会偏爱那个放荡不羁的孩子,因为自己被太多东西束缚住了,会希望他一直保留本心。会宠爱最聪明的小儿子,甚至愿意逢人就夸奖我儿子多么多么聪明。
然而就是如此,最后还是让司马懿家族夺得了天下,这是为何呢?
司马懿,字仲达,号称“冢虎”河内孝敬里人(今河南省博爱县孝敬村),是隐忍界的大佬,辅佐了曹家三代人。司马懿早期功绩并不突出,为曹操效力还是因为自己被逼无奈。而且曹操开始对司马懿是有很强的提防心,觉得他有狼顾之相,还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幸亏司马懿与曹丕关系好,勤于职守,废寝忘食为曹魏工作,遂使曹操安心。能让曹操都畏惧的人,可见司马懿这个人有多厉害。
司马懿厉害在他善谋略和独特的洞察力。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司马懿能看出刘备局势不稳定,并进言曹操趁势而上,他的洞察力可见一斑。在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想要逃避关羽的威胁,想要迁都,而司马懿进言,“于禁被水军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既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坐大,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诉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司马懿的谋略才能可见有多厉害,能在混乱局势中看清楚出实际情况。
司马懿还是稳定国家局势的砥柱。曹丕死后,孙权得到消息便攻打魏国,命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司马懿击退了孙权,又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张霸,斩首千余级。曹丕死后,孟达失宠,诸葛亮即暗中跟他通信,图谋叛魏。司马懿得到消息以后,八天的时间就赶到了离宛城1200里的新城,亲自扼杀了孟达造反的野心。可见司马懿对巩固魏国局势有多大贡献。
司马懿最厉害的就是与诸葛亮交锋。诸葛亮自从蜀汉被困于巴蜀之地时,就强调要北伐打出一个通道,北伐持续了七年,可最终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一是因为诸葛亮是以一州之力抵抗魏国,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碰上了对手司马懿。司马懿连连挫败诸葛亮北伐的计划,他以不变应万变,不跟诸葛亮正面交锋,活活拖死了诸葛亮。
总的来说,在正史中,司马懿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并不是像演义中写的一样是反面人物,他的厉害程度也不亚于诸葛亮。
最后的赢家,为啥不是阿瞒、皇叔、仲谋等“凤头”,而偏偏是司马懿呢?
(一)韬光养晦功夫是他的绝技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在南阳高卧的孔明。没过多少时日,孔明就声誉鹊起,如日中天。要说司马懿参加工作的时间和孔明差不多,但却一直是未入流的弼马温级人物。曹操罢免了三公,出任丞相之后,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
《新华字典》释义,“掾”系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类似现在干部职级中最低的办事员。文学掾嘛就是负责文字工作的办事员,上班就是搞抄抄写写,一般来说没啥权利。
曹操平定汉中后,司马懿成了主簿,和恃才傲物、以后因“鸡肋”事件被杀的杨修同一个级别,说到底也还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到了《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在曹丕继位以后,司马懿才摇身一变,成为大权在握的重臣。
为啥在曹操生前司马懿默默无闻、无所建树呢?不是司马懿本人在庸庸碌碌混日子,而是司马懿还没瞅准“亮剑”的最佳时机,在韬光养晦哩。
司马懿早已规划好了自己顶格爆棚的人生宏图,那就是夺取最高权力,不只是做郭嘉那种高参,也不是当夏侯惇那类猛将。曹操文韬武略,有勇有谋,个人能力绝对超群,刘备和孙权虽然也是独霸一方的豪杰,但和阿瞒比只算“小巫”哦,只有依附曹操才不输在起跑线上。
问题是阿瞒虽求贤若渴,却十分多疑,有睡觉带剑、梦中杀人等毛病。自己如果露出些许锋芒就会被打压,难料后果。杨修就是一个血的教训,这书呆子没有野心只有酸腐气,只因卖弄点小聪明脑瓜儿就被卡嚓了。
他知道自己在曹操的有生之年,不要做出大作为,觅机稳步发展才是万全之策,这样才能为子孙后代铺好执掌最高权力之路。
后世不少人评价司马懿,在曹操生前装孙子、装智商平平之人几十年,骗过了智慧超常、老奸巨猾的阿瞒,真格儿是古今大智若愚的最佳典型。
(二)投靠曹丕走上前台
业余爱好研究文史的笔者,早已形成一个概念,某朝代的开国者,不管他是否正式称帝,是最强悍的,后裔们却逐步弱下去直至灭国。原因很简单,就是生下来就养尊处优,没经受过实际的锻炼。当然也有例外,汉武帝、唐玄宗等不是开国者却挺厉害,但他们这种情况,在400多位古代中国皇帝中只是个例。
曹操去世曹丕执政,给司马懿创造了机会。曹丕早就想当皇帝啦,听从谋士们的建议,猴急地叫汉献帝让出龙椅。司马懿给曹丕进言道:需表面推辞,建议另择贤而让,做足了秀后才接棒,这样才能避免天下人的诽谤,争取到民心。
在司马懿的导演下,汉献帝被迫写了两次诏书,甚至还筑坛,亲捧玉玺给曹丕。曹丕心想事成还挣了好名声,高兴得咧嘴笑,他哪里知道司马懿的狼子野心?
曹丕把司马懿当作了曹家的老人,加之策划自己称帝有功,给他不断晋职,直至抚军大将军,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一同成为曹丕最信任的三员大将。曹丕这样安排,是留有余地的,也就是他总揽军权,使三员大将相互制约,避免其中一人坐大。
上天给曹丕开了当皇帝的门,却关了他长寿的窗,坐了六年御位,不足四十岁就寿终正寝了,比老爸寿命短了不少。曹丕临死之前,传位给曹睿,并托孤于司马懿、曹真和陈群三人。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取得了领导的信任、当上高官后,司马懿觅机带兵出战,建功立业,树立威望。老天给了司马懿施展才能的机会。曹睿在位期间,诸葛亮屡次率蜀汉军进犯中原,辽东的公孙渊也背叛了魏国。司马懿率领魏军不停地北征、西讨、南伐。有才能加之机遇巧的司马懿,可称得上屡战不败,战果辉煌,不仅把手中的兵权握得紧紧的,也抓住了休兵以后开展政治斗争的筹码。
三员大将相互制约是独掌兵权的绊脚石,正巧雍、梁二州缺人把守,天高皇帝远正好曲线发展自己的势力。曹睿没懂得其中的奥秘,同意了司马懿去镇守雍、梁二州的要求。
聪明的诸葛亮看出了门道,使用反间计破坏了司马懿的计划。司马懿被曹睿削职为民。诸葛亮抓住时机又开始出兵进犯中原。曹真授命去抵抗,打不过诸葛亮。
曹睿被迫重新起用司马懿。
司马懿的确是个能人,采用闪电战术,仅十六天就击败背叛魏国的孟达。然后抓住蜀汉军补给困难的弱点,采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等战术,最终使诸葛亮抱恨终身。
至此,司马懿在军事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无人能撼动了,魏国的兵权事实上落在了司马懿手中。
(三)步步紧逼夺得曹氏政权
说句调侃话,可能是阴德没积够,曹氏一门一辈比一辈短寿。曹操活了六十六,曹丕活了近四十,可怜曹睿才三十六哟!曹芳上位时仅仅八岁,曹氏政权气数将尽是难逆的事了。
虽然曹睿临终前把曹芳拉到司马懿面前含泪深情托孤,并说了“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的话,但最终怎能叫司马懿改变他的想法呢?
曹芳继位后,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
曹爽原本是很佩服和尊重司马懿的,坏就坏在曹爽耳根软,听进了一班谋士排斥司马懿的馊主意,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年幼的曹芳没有执政的经验和能力,按照一笔写不出两个曹字,还是自家人亲的传统观念,盲目听从曹爽的建议,改封司马懿为太傅。
看起来太傅这职位在司马懿现有官职之上,但实际权力却仅相当于主簿那级官儿。说白了就是明升暗降。此外安排曹爽的三个兄弟担任守卫禁宫的首领。这样一来,司马懿不仅丢了兵权,连进宫见主上一面也会受到监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司马懿很快就打好了主意,不仅自己推病不出,还叫两个儿子退职回家闲居。全家老小男子一起待业。曹爽不放心,派人来探病。司马懿装出病入膏肓、来日不多的模样,蒙骗过了曹爽。
胸无大志的曹爽骄狂起来,整日寻欢作乐,沉迷于声色之中,全然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没过多久,司马懿抓住曹氏宗族诸人到郊外祭祀的时机,指挥亲信出其不意地一下子控制了军营和整个都城,将曹爽及其兄弟斩杀并灭其三族。与当年曹操一样,司马懿当起了手握实权,把皇帝当傀儡的丞相......
最后,也是最无奈最令人感叹的一点,司马家族的人都太能活了,或者说曹家人死的太早了。曹丕曹睿都活了三十多岁,曹睿死后,朝廷里已经再也没有能够威胁到司马懿的人了,或许我们能说司马懿一开始可能真的没想篡魏,他自己也没想到曹睿会这么早死。不管曹丕曹睿谁多活几十年,能跟曹操一样五十多死也好,只要熬死了司马懿,司马家族也得不了天下。
-
夏侯霸是谁?与蜀有仇的夏侯霸为何投蜀? 2024-01-20
-
诸葛亮明明知道北伐难以成功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2024-05-23
-
历史上夏侯惇在曹魏集团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2024-04-20
-
三国时期担任过奋威将军这一官职的人都是哪些人? 2024-03-14
-
关羽宁死不进曹营,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2023-12-25
-
蒯通为什么会成为韩信一生最信任之人,刘邦也对他青睐有加? 2024-01-0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