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看到假的诏书就自杀了 扶苏为何没有一点反抗
- 中文名:扶苏(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10年)
- 别 名:公子扶苏
- 国 籍:秦朝
- 民 族:华夏族
- 出生地:咸阳
- 出生日期:公元前241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10年
- 主要成就:与蒙恬一起防御匈奴
- 家庭背景:秦始皇长子
- 性 格:心地善良,能够为人民着想
- 有关人物:秦始皇嬴政,胡亥,子婴
- 中文名: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 别名:赵正、始皇帝、秦始皇
- 字号:祖龙
- 国籍:秦朝
- 民族:汉族(当时称华夏)
- 出生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 出生日期:公元前259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10年
- 职业:秦朝皇帝
- 信仰:法家思想
- 主要成就:首次统一华夏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打通西南
- 在位时间:公元前246年—前210年
- 享年:50岁
- 陵墓:骊山陵(今西安市临潼区下河村)
还不知道:扶苏看到诏书后,为何没有反抗就直接自尽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到如昙花一现的秦王朝,就不得不提起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后发生的“沙丘之变”。这次事件可谓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导火索,秦始皇的长公子扶苏也是在此次事件中遇害。之后密谋得逞的赵高、胡亥自此开启了更加残暴的统治,最终激起此起彼伏的反秦浪潮,导致秦王朝迅速灭亡,仅仅只延续了两年多的时间。
若是公子扶苏在沙丘之变中没有遇害,秦王朝之后的发展将会完全不同,起码不至于会如此之快的走向覆灭。鉴于已成既定事实,也只能表示可惜可叹矣!秦国数代先君和数以万计秦人耗费一百五十余年的努力就此化为云烟,成为泡影!
当然大一统秦朝的建立,对于后世还是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秦虽昙花一现,但也刹那芳华,秦王朝转瞬之间散发的光辉也会如烟火一般绚烂,永恒地刻录于史料之中,存于历史之上!
不过对于公子扶苏之死,或许很多对公子扶苏感兴趣的条友们也有一些疑惑。比如在秦始皇病逝之时,扶苏手握30万精锐边防军,身边又有善战的大将蒙恬,为何还要选择自杀?就算赐死诏书是真的,难道凭借三十万大军,扶苏就不能反抗一下吗?
从当时实际情况来看,即便公子扶苏看完“赐死矫诏”没有选择自杀,他最终也难逃一死,而且也无法起兵反抗。
扶苏虽然为人宽任,但同样也是一位刚毅武勇的公子,还不至于将自己的生死看淡到不当回事的地步。求生是人的本能,扶苏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知道就算反抗也没用,只是没有做无用功罢了!
首先扶苏事先并不知使者前来的意图,也就无法提前做出相应安排,故而镇守北方的三十万大军几乎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其次扶苏和蒙恬,以及上郡大军并不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即便赐死诏书乃是矫诏,但同样具备杀生予夺的效力。
最后前来传诏的使者,以及接替大将蒙恬的督军人选,乃是胡亥和李斯的亲信,他们的目的任务很明确,就是要除掉扶苏。如果扶苏看完赐死矫诏后没有选择自杀,胡亥和李斯的亲信门客就无法回去复命,那么他们难道还会放过扶苏吗!要么先将扶苏关押起来,或是直接送扶苏走完最后一程。
“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使者数趣之。”《史记》
从传召使者(胡亥亲信)接二连三的催促扶苏自杀也能得到印证,公子扶苏最终是铁定难逃一死。当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密谋伪造的“赐死矫诏”抵达上郡那一刻起,公子扶苏的生死便不再由他自己做主,预示他即将走到了人生尽头,选择自杀,还能成全忠孝之名。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公子扶苏被贬上郡和最终遇害时的经过,还原当时的实际情况后,也就明白公子扶苏为何要选择自杀,而不是起兵反抗。
公子扶苏被父亲秦始皇“发配”上郡,担任监军
扶苏虽然是秦始皇的长公子,但史料对他的记载并不多,而且表述也有些乏善可陈,给人留下了一个宽仁敦厚的印象。其次公子扶苏在执政施政理念上也与其父秦始皇相悖,秦始皇推行集权强权,而扶苏则是仁政以民。
这是因为两人成长经历不同,故而在性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也就导致思想观念的塑就过程中大不相同。可以说秦始皇比我国历史上大多数帝王都要专断独裁,为此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架构,地方郡县必须严格服从受控于朝廷,一度到了“若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的地步。
这也导致长公子扶苏对其父秦始皇在治理国政方面颇有微词,以至于父子两人无法融洽相处,这也为扶苏被贬上郡埋下了伏笔。后来在一些行政事务上,扶苏果然提出了与秦始皇相左的意见,尤其是在“坑方术之士”一事上,满朝文武都没有发声,扶苏却公然直言劝谏。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以惩后。长子扶苏谏,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史记》
扶苏作为秦始皇最为看重的儿子,居然公然反对其父已经做出的决定,而且秦始皇的这个处理决定也并没有错。毕竟秦始皇给予卢生、侯生等方术之士优厚的待遇,但他们因没有做好工作,甚至都没有一点进展,于是害怕问责逃离了秦都咸阳。
作为逃跑的罪臣,卢生等方士本就应该就到惩处,而他们不仅因工作未完成跑了,还出言诽谤,迷惑百姓,说秦始皇的坏话。为此秦始皇就惩罚了这些人,并昭告天下,以儆效尤,这本身就很合理。公子扶苏虽然是为江山社稷安危着想而劝谏,但却有些不合时宜。
扶苏直言劝谏之举也导致其父大怒,于是秦始皇一怒之下就将大儿子派到了北方边境的上郡,去做大将蒙恬和三十万大军的监军。从表面上来看,秦始皇是因为扶苏直言劝谏而发怒,才将他赶去了上郡做监军,但实际上秦始皇却是另有深意。
毕竟兵权在古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是维护统治最为关键,也是最为直接的核心力量所在。既然秦始皇让扶苏去做北方三十万精锐大军的监军,给予他如此重要的兵权,也能看出秦始皇并没有放弃公子扶苏,显然是另有目的。
在秦始皇看来,大儿子扶苏已经被儒家学派的大学者淳于越教导的太过迂腐仁慈,甚至是愚善,直言劝谏坑杀方士一事便是最好的例子。于是秦始皇就将扶苏派遣到了上郡进行学习历练,同大将蒙恬一起守卫北疆。
至于秦始皇为什么要让扶苏去北方上郡,而不是南方百越?原因或许也是为了扶苏的安全的着想,毕竟蒙氏兄弟是秦始皇最为宠信的大臣,此举也是想让蒙恬教导扶苏,让他明白战争的可怕,以及改变儿子的思想观念,及时做出补救,不要太过仁慈和愚善,让儿子从内心领悟到自己的深意。
沙丘之变,公子扶苏遇害经过
在公子扶苏担任监军两年后,其父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的最后一次巡游途中,因染病且不断加重而离开了人世。不过秦始皇在临终之前,曾专门给扶苏留下了一道遗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这道遗诏虽然仅仅只有十余字,但却可以看出秦始皇并没有放弃这个儿子,以及对扶苏的重视。作为长子,可以说扶苏与生俱来就拥有第一顺位继承的天然优势,而秦始皇又单独给扶苏留下遗诏,让他赶回秦都咸阳来主持自己的丧事,所表达的意思不言而喻,从这点也能相互印证秦始皇之前将扶苏派往上郡的期望和深意。
但是秦始皇身边的近侍赵高一直深得秦始皇少公子胡亥的宠信,加上赵高又与辅佐长公子扶苏的蒙氏兄弟有嫌隙,故而不想让扶苏继承帝位。 与蒙氏兄弟之间的仇怨是因为赵高之前曾犯过重罪,于是秦始皇就将赵高交给蒙恬的弟弟蒙毅依法处置,而蒙毅则依法剥夺了赵高的官爵,并判处极刑。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当高罪死,除其宦籍。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史记》
但由于秦始皇念在赵高办事勤勉认真,就出面赦免了他的死罪,之后又恢复了赵高的官职和爵位。而赵高自此也对没有出手相救的蒙毅产生了怨恨之心,一直想找机会报复蒙氏兄弟。但蒙恬蒙毅兄弟两人,一个是手握北方三十万大军的大将军,一个又是朝中上卿,出行都与秦始皇同乘一车。
可见秦始皇对蒙氏兄弟二人的尊崇和信任,为此朝中即便是位极人臣的将相也都不敢和蒙氏兄弟相争。相比起蒙氏的辉煌和在朝中的声威,官职卑微的赵高又如何能撼动报复蒙氏呢!即便他是秦始皇少公子胡亥的法令老师也不行,为此赵高也只能将报复之心一直埋藏在心底。
“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史记》
然而秦始皇突然在外病逝,加上丞相李斯为了大局着想,避免出现动乱,及时封锁了秦始皇的消息,而且一同随行的上卿蒙毅也在秦始皇染病后被派折返回去祭祀山川祈福,为此终于给了赵高得以报复的机会。相比起长公子扶苏继位对他地位的不利,赵高更想让和他亲近的少公子胡亥继承帝位,同时又能打击报复当初没有出手相救他的蒙氏兄弟。
于是赵高私自扣留了秦始皇赐给长公子扶苏的遗诏,并在秦始皇病逝不久,时机合适之时找上了自己负责教导的少公子胡亥,游说他废兄长扶苏而自己继位。胡亥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后,同意了赵高的谋划,还不忘对赵高说了一句:“此等大事,怕不是要干扰到随行的丞相吧!”。
赵高见胡亥已经同意,就回道:“此事没有丞相李斯的帮助无法办成,高愿为公子前去和丞相商议。”,于是赵高又找上了丞相李斯开始游说。没想到位极人臣的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利地位也做了奸臣,甘愿同“二五仔”赵高同流合污,废长立幼,行悖逆之事。
之后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经过密谋策划,发动了“沙丘之变”。三人先是毁掉秦始皇留给长公子扶苏的遗诏,同时又伪造了两道矫诏,假借秦始皇之诏命,赐死长公子扶苏,并立少公子胡亥为太子。
至于为什么要直接除掉扶苏?原因大家也能想到,毕竟扶苏手中拥有三十万大军,又是秦始皇长子身份,朝中自然也有支持拥护扶苏的大臣。可以说只要扶苏不死,随时都有颠覆朝局,灭杀赵高、胡亥等人的能力。
但赵高等人想要除掉监军扶苏和大将蒙恬并不是一件易事,为此三人进行了一番缜密细致的谋划。先是罗织罪名,在“赐死诏书”上面入手,假借秦始皇的口吻伪造矫诏,赐死矫诏大意是说:
“扶苏和蒙恬已经率数十万大军驻守北疆多年,但却没有向前进军,反而伤亡了很多士兵,没有立下半点功劳。扶苏还多次上书直言诽谤秦始皇的为政举措,又因不能担任太子产生怨恨不满,身为人子不孝,赐剑自杀。而将军蒙恬却没有纠正公子扶苏的错误,又知道其阴谋,身为人臣不忠,也一同赐死。”
“以兵属裨将王离。”《史记》
同时这道矫诏还一同解除了蒙恬和扶苏的兵权,交给了副将王离(王翦之孙)。然后赵高等人又派遣胡亥的亲信门客伪装成秦始皇的传诏使者,一同前去的还有丞相李斯的家臣,以代替公子扶苏担任督军一职。由于消息的不对等,可以说这番专门针对长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的缜密谋划几乎无解。
在胡亥亲信和李斯家臣一行人抵达上郡宣读赐死矫诏后,大将蒙恬当即就质疑这道诏书,并劝阻公子扶苏请示后再做决断,然而扶苏只是说了一句:“父亲要儿子死,还需要请示什么”,随后便拔剑自刎而死。之后蒙恬在阳周被秦二世胡亥使者逼迫自杀,其弟蒙毅也于代郡遇害。
公子扶苏手握30万精锐秦军,身边又有大将蒙恬,为何不反抗,却选择自杀呢?
从上文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密谋发动的沙丘之变,以及长公子扶苏遇害时的经过总结如下:
首先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与赵高、胡亥和李斯双方之间的消息不对等,远在上郡的扶苏并不知道其父秦始皇已经在巡游途中病逝的情况。
造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秦始皇病逝后,丞相李斯立马封锁了消息,同时又做出了伪装,巡游车队仍然还是往常巡游时一样,病逝的秦始皇每日照样饮食和处理政务,只不过是由身边的几名近侍在车中代为处理。随行大臣都不知秦始皇去世,故而远在上郡的扶苏也难以得知。
二、蒙恬的弟弟蒙毅虽然陪同秦始皇外出巡游,但秦始皇途中染病后,就被外派折返祈福。故而蒙毅也不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也就无法向远在上郡的兄长蒙恬传达。
“会暑,上辒车臭,李斯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史记》
三、虽然秦始皇病逝时正值暑天,尸身很容易腐烂,但李斯及时下令让随行官员车辆都携带一大袋鲍鱼,以鲍鱼气味混淆尸身腐烂所散发的味道。故而在巡游车队回到咸阳,李斯等人发布丧事之前,秦始皇去世的消息都不曾泄露出去。
“书及玺皆在赵高所”《史记》
其次赵高等人伪造的赐死矫诏虽然实际上是假的,但赵高身为中车府令,其职责之一就是代为掌管秦始皇的玉玺和符节等发布诏命号令的凭信。故而由赵高或者丞相李斯等人代笔,再以秦始皇印玺封好的诏书就相当于真正的诏书,具有秦始皇生杀予夺的等同效力。
虽然将军蒙恬认为赐死诏书存在有人弄虚作假的嫌疑,也建议公子扶苏向秦始皇请示后再做决定。毕竟蒙恬是秦始皇最为宠信的大臣之一,秦始皇又将三十万大军交给了他和扶苏带领,可谓是事关天下安危的重任,秦始皇也不可能轻易就赐死自己看重的儿子和心腹爱将。
但扶苏自幼在秦宫之中长大,有着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学识阅历方面自然非普通人可比,也了解朝政,同时史料记载扶苏“善于激励士人”,说明他会一定的心理学,善于揣测人心。难道扶苏看不出赐死诏书存在的弄虚作假的嫌疑吗?那么他为什么还要选择自杀呢?
除了扶苏为人宽仁的性格,以及为人臣为人子的忠孝之外,也在于扶苏当时已经失去了反抗能力。虽然他和蒙恬手中拥有三十万精锐秦军,但胡亥、李斯亲信门客抵达上郡传达赐死矫诏的同时,就当即解除了两人的兵权,故而三十万大军并不能再为扶苏和蒙恬所用。
而且赵高等人既然想到了解除两人兵权这一点,也不可能会忽视可能发生的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扶苏和蒙恬选择反抗等。为此假扮的传召使者一行人也必然会安排亲信护卫,一旦公子和蒙恬反抗,结果便是直接被假使者控制起来。比如蒙恬不肯自杀,胡亥亲信扮作的使者就直接让人拿下了蒙恬,关押在阳周。
“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史记》
那么公子扶苏即便没有选择自杀,并进行反抗,结果也是一样,最终也难逃一死。扶苏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于是也就没有听从蒙恬的请示建议,选择了拔剑自杀。
毕竟赐死诏书都可以作假,这也就意味着朝中发生了重大变故。这个变故就是扶苏之父秦始皇已经去世,若是还健在,以秦始皇的威严,又有哪个宵小敢假借他的诏命,伪造矫诏呢!
既然如此,再作请示又能如何呢!扶苏和蒙恬两人已经被假使者一行人控制,就算上书请示,得到的回复也只能是相同的赐死诏命。
故而扶苏只有自杀一条路可选,他作为大秦公子,秦始皇的长子,就算为了尊严,也不能借他人之手来了结自己的生命。虽然扶苏为人宽仁,但同样也是一位刚毅且武勇的边军将领,他又如何能让他人来侮辱践踏他的身体呢!
就如秦二世胡亥在望夷宫之变时,最终也选择了拔剑自杀,而不是被赵高之人动手杀死。诸侯公子,君主帝王就算是死,也应该为自己留下最后一点体面。
结语:
在沙丘之变整个过程中,秦始皇的长公子是赵高等人的第一目标,因为他是帝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而且扶苏身边又有大将蒙恬和北方三十万大军为后盾,再加上赵高与蒙氏兄弟有旧怨。故而行悖逆之事的赵高、胡亥、李斯三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过扶苏、蒙恬、蒙毅三人,因为他们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赵高等人的前程,甚至是生死。
为此赵高、胡亥、李斯三人进行了缜密的谋划部署,从李斯用鲍鱼气味混淆伪装、再到胡亥、李斯亲信门客扮作使者督军以赐死矫诏夺取兵权、到最后逼死扶苏,关押蒙恬可谓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故而被君臣父子忠孝道义所困,且失去反抗能力的公子扶苏注定只能以死结局。
-
秦国最后的支柱章邯,一生都有哪些作为? 2024-03-24
-
秦始皇手下最厉害的将军有哪些? 2023-12-20
-
象棋中将帅为什么不能碰面 只因为项羽当初的那支箭 2024-02-07
-
秦武王嬴荡年纪轻轻就英年早逝了 嬴荡都为秦国做了哪些贡献 2024-03-05
-
华阳公主是什么人?她为什么会下嫁王翦 2024-01-05
-
到龙且战死后,对项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023-12-2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