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曹魏之后 刘禅后面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 本名:刘禅
- 别称:刘禅
- 字号:公嗣;升之
-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时间:207年
- 去世时间:271年
- 主要成就:发展经济,与民生息,后自摄国事
- 职业:皇帝→安乐公
- 谥号:思公(晋)、孝怀皇帝(汉赵)
- 庙号:仁宗(汉赵)
- 年号: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 在位:42年
- 享年:65岁
还不知道:刘禅投降曹魏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事实上,刘禅投降曹魏后的处境,和网友们的想象大不相同,甚至于说,我们很多人都对刘禅抱有一种相当大的误解!
真实的刘禅
受三国演义的印象,大众对于刘禅的认知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在大家的认知中,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仅能力差,而且贪生怕死,以至于当邓艾仅仅率领两千残兵而来,就吓得他开城投降了。就刘禅的表现来看,他简直就是一个昏君,要是再和姜维最终宁死不屈的表现相比较,刘禅简直可以进入三国耻辱榜!可我们对刘禅的印象均来自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乃是一部小说,是虚构的,真实的刘禅真的如此不堪吗?他真的是一个昏君吗?
事实上,正史中的刘禅,虽然算不上是一个明君,但也绝对算不上是一个昏君!刘备的儿子并不少,他之所以会坚定地选择刘禅,完全是因为刘禅有真本事,这一点,我们从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中便可以看出来:“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在不少人看来,刘禅这个人非常懦弱,所以诸葛亮才能掌控蜀汉大权,但事实上,刘禅一点都不懦弱,他只是比较懒,比较贪图享乐而已。
蜀汉老臣刘琰曾污蔑刘禅,说刘禅和他老婆乱搞,把刘禅气了个半死,这简直就是侮辱刘禅的人格啊,于是刘禅直接暴起,下令诛杀了刘琰,自此以后,再也没人以为刘禅懦弱,敢于诟病刘禅了。
诸葛亮去世后,有人向刘禅提建议,想要清算诸葛亮,结果刘禅又一次暴怒,直接将此人下狱诛杀,震慑其背后之人。由此可以看出,刘禅这个人,一点也不懦弱,而且他还非常聪明,他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看重的人,打压背后的野心之人!
之后的一件事情,再次证明了刘禅的聪明。当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更想对夏侯家的人动手,夏侯霸被迫逃亡蜀汉。面对夏侯霸,刘禅不仅热情礼遇,还用一番话巧妙地化解了两人之间的尴尬,打消了夏侯霸的顾虑,让夏侯霸彻底放心为蜀汉效力!
《三国志》:及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
从刘禅的种种行为来看,他绝对不是一个懦弱的昏君,相反,他还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皇帝!那么问题来了,如此聪明的刘禅,为何无法改变蜀汉的命运,为何面对邓艾的进攻,选择了开城投降呢?
事实上,上述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蜀汉的国力相比于曹魏,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无论刘禅有多么的聪明,他都不可能带领蜀汉击败曹魏,诸葛亮如此逆天,尚且没办法击败曹魏,刘禅又凭什么呢?所以说啊,蜀汉的灭亡,完全不能怪刘禅!姜维数次北伐,蜀汉内部反对声音颇大,但最终姜维仍然能够成功北伐,为何?这不就是因为刘禅在背后支持他吗?刘禅这个人还是有匡扶汉室之心的,只不过蜀汉实力不足,确实不是曹魏的对手!
另外,刘禅之所以面对邓艾选择了开城投降,其实也是形势所迫!一方面,邓艾的兵力绝对不止演义所说的两千人,按照正史所说,邓艾手下至少也有两三万精锐!另一方面,刘禅手中已经无兵可用了。邓艾刚刚打进蜀中时,刘禅并不想投降,他让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而诸葛瞻的军队中,还有刘禅的禁军,可见当时刘禅手中,是真的没有多少军队了。蜀汉的大部分军队,都在剑阁抵挡钟会,其他军队分散四处,根本来不及救援。再加上益州本土投降派也不想再打了,所以刘禅已经无计可施了,只能选择投降。
说白了,刘禅投降,并非因为他懦弱,而是因为蜀汉确实不行了,他们已经无力抵抗了。而且在投降不久后,刘禅其实还有过一次反扑,想要改变命运!
当时姜维写信告知刘禅,希望刘禅等待几日,以图复国。而姜维的计划则是,撺掇钟会作乱,引起魏军内讧,趁机召集旧部诛杀魏军将领,复兴蜀汉。遗憾的是,姜维的计划最终失败了,刘禅并没有等来复国的机会。但我们从后续魏军的报复行动来看,很明显当时蜀汉内部是有不少人参与姜维之事的!
据三国志记载,魏军在平定钟会和姜维的内乱后,士卒失去了控制,在成都城内大开杀戒,诛杀了不少的蜀汉重臣,就连关羽的后人也未能幸免于难,遭到了灭族。很多人把此次事件简单地理解为魏军失去控制,这其实是不对的,这其实是一场针对性的打击,打击那些蜀汉的主战分子,那些参与姜维起事的主战分子。而大家想一想,若没有刘禅的授意,这些人会去配合姜维起事吗?
总的来说,正史中的刘禅,绝非一个懦弱的昏君,不然他不可能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曹魏和东吴的皇帝,被内部权臣搞得狼狈不堪,可从来没人敢如此对待刘禅,可见刘禅的强悍!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刘禅败了,所以就算他再聪明,他也被毁描述成一个昏庸之人!不信我们再来看看刘禅投降曹魏后的结局!
刘禅投降后的结局
在大众的认识中,刘禅就是个贪生怕死之人,非常愚蠢,所以他投降曹魏后,也受尽了屈辱,典型的例子便是“乐不思蜀”!
在“乐不思蜀”的故事中,司马昭邀请刘禅参加宴会,宴会中演奏起了蜀中的乐曲,蜀汉官员都潸然泪下,唯独刘禅神色自若,一点都没有伤感之情。于是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刘禅的部下郤正听到司马昭和刘禅的对话后,趁上厕所的机会告诉刘禅,要是司马昭再问类似的问题,就要做出伤感的表情,表示自己非常想念蜀汉。
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了类似的问题,刘禅按照郤正教他的回答,结果司马昭听了以后,立马就感觉不对劲,直接说这怎么像是郤正说的话,而刘禅也感叹的问到司马昭:“你怎么知道的”?自此,宾客大笑,刘禅愚蠢、无情的名声算是坐实了。“乐不思蜀”也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乐而忘本!
很多人看完“乐不思蜀”,觉得刘禅真的是太愚蠢,太无情了,然而同前几十年的表现来看,很明显刘禅并不是这么愚蠢的人啊,他是非常聪明的人啊,他怎么可能说出这种话呢?所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不少人认为,刘禅之所以会如此回答司马昭,其实正是因为他大智若愚,他此时乃是司马昭的阶下囚,必须得借此保命!
在本文看来,上述两种说法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乐不思蜀”的整个故事,都很有可能是虚构的!首先,我们从刘禅前几十年的经历来看,他不可能像“乐不思蜀”故事中表现得那么愚蠢;其次,刘禅虽是阶下囚,但并无性命之忧,因为当时并没有诛杀前朝皇帝的惯例!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怼天怼地,根本不给司马炎好脸色,结果他仍然被善待,并无性命之忧,而刘禅所面临的局面比孙皓好得多,他自然是没有丝毫危险的。所以说,刘禅根本没必要故意贬低自己,以自己的愚蠢来取悦司马昭!
最后,“乐不思蜀”的故事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大漏洞,那便是郤正所说的话!司马昭问刘禅是不是想念蜀汉,目的就是为了试探刘禅有没有不臣之心,郤正作为刘禅的心腹,竟然会劝刘禅说想念蜀汉,想回蜀汉,这不是把刘禅往火坑里推吗?还嫌司马昭对刘禅的猜忌不够?除非郤正已经背叛了刘禅,投靠了司马昭!
总的来说,“乐不思蜀”这个故事充满了漏洞,完全就像是别人编纂出来,故意抹黑刘禅的!而他们为何这么干,还不是因为刘禅的其他黑点找不到吗?只能说刘禅投降曹魏后,在各方面都做得滴水不漏,让司马家族找不到漏洞,只能通过编纂莫须有的故事,来给刘禅泼脏水,让刘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昏君,衬托出司马家族的英明!而从刘禅投降司马家族这么多年,司马家族却找不到刘禅的漏洞来看,刘禅投降后的日子,过得应该是非常谨慎的,并没有给人留下一点把柄!
结语
刘禅投降曹魏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和网友想象的大不一样!在网友们的想象中,刘禅愚蠢、无情,在投降曹魏后过着没心没肺的好日子,但事实上,正史中的刘禅,在投降曹魏后,过得非常谨慎,行事滴水不漏,根本没有留下任何把柄,以至于司马家只能通过虚构“乐不思蜀”的故事来抹黑刘禅!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汉晋春秋》)
-
三国时期刘晔是什么身份?他的才谋能力如何? 2024-03-27
-
司马懿造反等到曹叡死后才动手 司马懿为何不敢在曹叡活的时候动手 2024-05-10
-
张飞遇刺背后肯定有主使者 诸葛亮和刘备为何没有深究 2024-04-28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败的有多惨 都损失了哪些大将 2024-04-18
-
吕壹跟孙权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会被人抛弃 2024-01-03
-
诸葛亮五次挥师北伐 最终为什么都是以失败告终 2024-04-1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