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亮为何被称为葫芦王?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任亮为何被称为葫芦王?他最后的结局如何?这是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挥师入关,随即占领了长江以北地区,此后,又用了二十多年,才陆续扫平长江以南的反抗力量,一统天下。
这二十多年中,南方主要是有三股力量在抗清,分别是活跃在云贵及两广地区的李定国,活跃在湖广和四川交界地区的李自成残部夔东十三家,以及纵横东南沿海的郑成功。
遗憾的是,虽然这三股抗清力量的战斗力都还不错,其中还有清军暂时无法战胜的水军,但因为各种原因,三方始终没能形成合力,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
至公元1662年,即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时,南明晋王李定国和延平郡王郑成功陆续病故,余部分别退往缅甸和台湾,消失在中原大地。
再至康熙三年为止,夔东十三家也陆续被清军剿灭,到李自成的侄孙,南明临国公李来亨(李自成之侄李过养子)焚妻子自缢后,夔东十三家消亡,大规模的反清力量彻底终结。
但各地小规模的抗清力量还存在一部分,特别是活跃在山西交城地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在领导人任亮的率领下继续抗清,一直坚持到康熙十年,才被清军剿灭。
这支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任亮在明末农民起义大潮中的资历还是很老的,早在明朝天启六年时就上山落草,随后于崇祯初期赶上了农民起义的大爆发,占据吕梁山一处为根据地反明。
任亮占领的根据地位于山西交城境内,在吕梁山脉东麓,以当地的东葫芦川为主寨,也因此,任亮在起义军中,有个响亮的诨号"葫芦王",也不知道和葫芦娃们是啥关系?
崇祯年间,任亮陆续又和从陕西进入山西,并在交城西北山区的“三座崖”等险要地段立下大寨的王刚、贺宗汉、王之臣等人联手,加上本地的悍匪王堇英、郭彦、王全、巴山虎等人,在这一地区共同和明军作战。
因为他们的根据地在崇山峻岭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大多是本乡本土的农民,熟悉地利,深得民心,因此,明军的多次围剿均告失败,任亮等人得以牢牢扎根在此地。
不过,任亮也没有什么大志,他没有像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那样到处流窜,以推翻明朝为己任,一直都死死地钉在交城,所以,对明末大局的影响力不大,只能算是交城地方一霸。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大步退往陕西,在“三座崖”扎根的原陕西农民起义军,在王刚等人的率领下,也跟随李自成撤退,任亮接手了他们留下来的根据地,继续做土霸王。
第二年,即顺治二年,任亮在北方地区大势已去时,带着郭彦、王全、巴山虎等受清朝招安,然后跟随上官太原营守备周自新一起,被调派到山东去围剿农民起义。
三年后的顺治五年,任亮听说在老家交城爆发了反清的农民起义,他随即弃官逃回交城,以自己的威望和资历,成为交城所有反清起义军的领导人。
任亮在这一片吕梁山区和明军游斗了十几年,又在清军中当了三年兵,战斗经验丰富,又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简直是如鱼得水,清军同此前的明军一样,多次进剿,都拿任亮没辙。
从顺治五年一直到康熙十年的二十多年里,任亮就一直在交城地区抗清,他也从壮年变成了六十多岁的老年,南边的抗清力量早在康熙三年时就已经消亡,他依旧在坚持。
康熙十年十月,清军再次大举围剿任亮所部时,接收任亮衣钵,指挥起义军的儿子任国铉动摇了,准备向清军投降,虽然被任亮制止了,但军心已动摇,且任亮的儿子们没有他丰富的斗争经验,忽视了清军带来的威胁。
随后,农民起义军的主寨“三座崖”被清军偷袭包围,无奈之下,任亮下令分散突围,任亮本人在突围时被清军俘虏,随即被清朝交城知县赵吉士下令杖杀。
任亮起义军从明朝天启年间开始,一直到灭亡,中间除了投降清朝的那三年,就从没有离开过交城地区,影响力也仅仅只局限在这一地区。
任亮虽然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的豪迈和志向,也没有他们那么大的名气,但能在北方已经全部被清军占领的情况下,还身处清朝无比重视的,跟北京靠近的山西地区,和清军缠斗二十多年,即使抛开地利的优势,也算是很有本事的人才了,还是值得敬仰的。
-
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 2023-12-16
-
朱允炆尊儒重道,广纳贤才,他是什么结局? 2024-01-19
-
明宪宗的第一任皇后吴氏是什么结局? 2024-04-12
-
杨廷和助朱厚熜当皇帝,朱厚熜为何反过来打击他? 2023-12-31
-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的生活有多“放荡不羁”? 2024-02-03
-
赵匡胤当初能够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为何没有效仿赵匡胤 2024-04-0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