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是什么出身?他在东吴的地位如何?
诸葛恪是什么出身?他在东吴的地位如何?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为您讲解
诸葛恪出身琅琊诸葛氏,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之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堂侄,家世显赫。
诸葛恪小时就十分聪明,很有才能,善于辩论,没有人能说得过他。孙权对诸葛恪十分称赞,封他为骑都尉,让他侍奉太子孙登。他与顾谭、张休等共同为太子孙登讲学,因此结为好友。
二,替父解难
孙权因为诸葛瑾脸长像驴,准备捉弄他。一天,孙权与众臣饮宴,命人牵来一头驴子,上面写着诸葛子瑜。诸葛恪便向孙权请求添加两个字,孙权同意。诸葛恪于是写了之驴两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众人见此,纷纷大笑。孙权佩服诸葛恪的机智,将驴子赐给了诸葛恪。
三,才思敏捷
一天,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与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回答:“我父亲更优秀。”孙权问他原因,他回答:“臣父知道侍奉明主,叔父不知道,所以臣父更优秀。”孙权听了十分高兴,命诸葛恪给大家斟酒。
诸葛恪斟酒到了张昭面前,张昭因为喝了很多,不肯再喝,便说:“你这样恐怕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孙权说:“你能否让张公理屈词穷,喝下这杯酒?”诸葛恪反驳张昭说:“姜子牙九十岁带兵打仗,也没说自己年老。现在带兵打仗,请张公在后。吃饭喝酒,请张公在前。怎么能说是不尊敬老人呢?”张昭听了,无言以对,将酒喝了。
恰好蜀国的使者到来,孙权对使者说:“诸葛恪喜好骑马,回去告诉你们丞相诸葛亮,送匹好马过来。”诸葛恪立即向孙权谢恩。孙权问他:“马还没有送来,你为什么谢恩?”诸葛恪回答:“蜀国是陛下的马厩,现在有了君命,马一定会送来,怎么能不谢恩?”
四,治理丹阳
诸葛恪向孙权上书,称丹阳山高林密,民风彪悍,百姓躲入深山,不服王化。希望能够治理丹阳,教化百姓,扩充兵源。
东吴群臣认为:丹阳山势险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相邻,地域广阔,百姓不服王化,崇尚武力。有机会就出来劫掠,打不过就躲入深山老林,很难管理。诸葛瑾也认为丹阳很难治理,认为诸葛恪不能让家族兴盛,反而会使诸葛家灭族。
在诸葛恪的极力劝说下,孙权同意,封他为抚越将军、丹阳太守,给他三百士兵,让他治理丹阳。
诸葛恪到丹阳,通知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官员严防边界,让百姓定居。诸葛恪派兵驻守丹阳的交通要道,收割全郡的粮食。藏匿在山中的人没有粮食吃,只能纷纷出山投靠官府,诸葛恪对他们好言安抚。山中的人见投降的受到厚待,纷纷出山,诸葛恪因此得到精兵万人。
孙权听闻,十分高兴,封诸葛恪为威北将军、都乡侯。诸葛恪请求率兵到江北屯田,俘获曹魏的百姓,夺取寿春,但孙权没有同意。
五,托孤重臣
太元二年(252年),孙权病重,临终命大将军、太子太傅诸葛恪,中书令、少傅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辅佐太子孙亮。
孙权死后,孙弘因与诸葛恪不和,害怕诸葛恪报复自己,便决定矫诏杀死诸葛恪。孙峻知道此事,告知诸葛恪,诸葛恪于是杀了孙弘。
诸葛恪取消对群臣的监视,减免赋税,善待百姓。百姓因此十分高兴,一到诸葛恪外出,便想看看他的样子。
六,对抗曹魏
司马师见孙权病死,趁机伐吴。诸葛恪率军抵御曹魏,魏军轻敌,诸葛恪趁机袭击魏军,双方在东关交战,魏军惨败。孙亮大喜,封诸葛恪为阳都侯,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
诸葛恪在东关大败魏军,自此轻视曹魏,想要趁机北伐,夺取中原。东吴群臣纷纷反对,但诸葛恪独揽大权,执意伐魏,众人无可奈何。
诸葛恪召集二十万大军伐魏,百姓负担沉重,开始丧失人心。诸葛恪进兵新城,将新城团团围困。新城久攻不下,加之疫病流行,吴军死伤惨重。众将告知诸葛恪,他非但不肯退兵,反而认为众人贪生怕死,想要严惩众将。众人见此,不敢再进言。
诸葛恪久攻不下,十分焦虑。都尉蔡林多次向诸葛恪献计,但他都没有采纳。蔡林于是投靠曹魏,魏军得知吴军虚实,趁机反攻。吴军损失惨重,百姓丧失亲友,因此怨恨诸葛恪。
七,专横被杀
诸葛恪回到建康,责备中书令孙嘿多次写诏书催自己罢兵。孙嘿惶恐害怕,因此称病不出。诸葛恪忌讳新城兵败,重新选拔官员,任用亲信,讲究威严,常因小事责备大臣,众人因此惶恐不安。
孙峻见诸葛恪人心尽失,便想除掉他独揽大权。孙亮亦厌恶诸葛恪专权,便与孙峻共同密谋除掉诸葛恪。
孙峻在宫内设宴,邀请诸葛恪入宫,诸葛恪同意。张约、朱恩等劝诸葛恪,孙峻图谋不轨,应该提防。诸葛恪素来轻视孙峻,不以为意,入宫赴宴。结果孙峻趁诸葛恪不备,杀死了他,同时将诸葛家灭族。
-
为何说曹丕是个心胸狭隘的人? 2024-05-23
-
曹魏政权中的五子良将,分别都是什么官职? 2024-04-19
-
许褚为何要杀许攸?事后曹操是如何对他的? 2024-05-23
-
刘备当初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 刘备建立蜀汉后为何变了 2024-06-01
-
曹丕的宠妃文德郭皇后,无儿无女为何宠冠后宫? 2024-01-23
-
三国时期张辽和张郃的实力怎么样?有何差别 2024-03-3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