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赐给韩信三不杀,五不死 吕后是怎么绕开这些杀死韩信的
- 姓名:吕雉(前241年~前180年)
- 别称:吕后、汉高后、吕太后
- 字号:娥姁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单父(今山东省单县)
- 出生日期:前241年(辛酉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180年8月18日
- 宗教信仰:黄老之学
- 主要成就:与刘邦共定天下,临朝称制十六年,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谥号:高皇后
- 中文名:韩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淮阴(今江苏淮安)
- 出生日期:公元前231年(辛丑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196年
- 职业:大将军、左丞相
- 主要成就: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
- 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
- 封爵:齐王→楚王→淮阴侯
- 姓名:刘邦(256.12.28~195.6.1)
- 别名:刘季、汉高祖、汉高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沛郡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
- 主要成就:反抗暴政,推翻秦朝,楚汉之争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 代表作品:《大风歌》《鸿鹄歌》
- 逝世年龄:62岁
- 谥号:高皇帝
- 庙号:太祖
- 陵墓:长陵
还不知道:刘邦赐韩信“五不死”,吕后是怎么绕过刘邦之言来杀死韩信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垓下之战前夕,项羽派使者诱惑韩信“三分天下”,韩信虽然没有同意,却也开始左右摇摆,对刘邦的命令阳奉阴违,于是有了“三不杀”、“五不死”的由来。
三不杀、五不死
关于三不杀、五不死,有数个不同的版本,不过大概意思都差不多。
在垓下之战前夕,刘邦诏令韩信前来围攻项羽,而韩信却迟迟不肯来,于是张良劝汉高祖写下三不杀、或者五不死等诸多条件,以示诚意,实际上就是一种另类的免死金牌。
比较常见的三不杀,分别是“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这三不杀的狭义上的意思就是:在能见到天的地方,不能杀韩信;君王不能杀韩信;不能用刀枪等铁器来斩杀韩信。
既然是狭义,那自然有广义,广义上来说:普天之下,不能用君王之命来杀韩信,也不能对韩信动刀兵。
所谓的五不死,分别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五不杀的意思更容易理解,既不能在见到天的地方杀韩信,也不能在见到大地的地方杀韩信,同样,君王不能杀韩信,也不能用绳索将韩信捆绑,不能用刀来杀他。
如果延伸一点的话,就是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君王的管辖范围内,既不能捆绑韩信,也不能用刀杀死韩信。
为什么要分广义和狭义呢?
因为狭义的根本毫无意义,轻易可破,若是广义的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本就没有可能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君,这样的话才符合免死金牌的本意。
传说中的韩信之死
无论是三不杀,还是五不死,若仅仅是狭义上的概念,想要绕过这几个条件,将韩信处死,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传说中,吕后听闻韩信参与昌豨谋反,于是暗中与萧何谋划。
为了不让韩信见天,萧何将韩信诓骗入长乐宫中,在一个暗无天日的钟室中杀死 。
为了不让韩信见到大地,吕后还特意将整个长乐宫中铺满了地毯。
当时刘邦正率兵在外平叛,自然不会见到君王。
吕后也没有将韩信捆绑起来,更没有直接用刀兵加身,而是令宫中的婢女用削尖的竹竿将其活活捅死。
按照这种死法,吕后“非常聪明”地避过了“见天”、“见地”、“见君”、“绳索”、“刀兵”等条件,自然不违背刘邦的承诺。
但是,若刘邦的承诺真的这么容易被破解,那只能说明他的承诺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的三不杀、也没有什么五不死,都不过是后人杜撰出来的罢了。
历史上的韩信之死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
刘邦走后,吕后掌权,韩信府中家臣告发韩信参与陈豨谋反,于是吕后便准备将韩信招入宫中处死。
为了防止韩信怀疑吕后的用意,吕后让萧何欺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叛归来,准备大宴群臣,韩信这才只身来到宫中。
不料,韩信一入宫,便被吕后早已安排好的武士捆绑起来,然后在长乐宫中的钟室将其斩杀,然后夷灭三族。
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史记·淮阴侯列传》
从正史的记载上来看,根本没有韩信参与谋反的直接证据,韩信被斩杀也没有经过名正言顺的审判,全部是暗室操作。
但是,当平叛归来的刘邦听闻韩信的死讯之后,他的表情却很奇怪:又高兴又怜悯。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的表情从侧面反应了吕后杀韩信的心理,韩信太过居功自傲,自取死路!
韩信死因:居功自傲、自取灭亡
其实,韩信之死,并不是功高震主,也不是刘邦薄情寡义,也说不上是因为他政治能力低下。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居功自傲,已经被巨大的成就迷惑了双眼。
从而彻底失去人心,不仅吕后容不下,连曾经举荐过他的萧何也看不顺眼了,刘邦也已经在心中对他判了死刑。
这一切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还得从韩信挟制称王说起。
公元前203年,韩信引兵攻打齐国,还没到平原渡口,便听闻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汉的消息。
这时候,韩信本来准备停止行军,却被一个名叫蒯彻的谋士说服。
蒯彻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不过派了一个密使前去说服齐王,难道有新的诏令让将军停止进攻吗?既然没有,管他齐王到底是否臣服,继续打就是了。
况且郦食其不过区区一个说客,却凭三寸不烂之舌就降服了有七十多座城邑的齐国,而将军统帅数万人马,一年多时间也才攻占赵国的五十多个城邑。
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将军人忍得下这口气吗?”
范阳辩士蒯通(避刘彻之讳)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就这样,韩信被蒯彻说服,决定继续攻打齐国。
而此时的齐王已经下定决心投靠汉王,根本就没有防备汉军,很快被韩信长驱直入,攻到临淄。
愤怒的齐王认为是郦食其背叛了自己,于是将其烹杀,然后派兵去向楚国求救。
项羽闻讯,便派大将龙且前去救援齐国。
韩信大败龙且、齐王的二十万大军,并斩杀龙且、齐王,成功占领齐国。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自觉功勋卓著,于是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会不安定。我愿意自荐为代理齐王,为大王镇守齐国”。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淮阴侯列传》
可以想象,韩信的信送到刘邦手上之后,刘邦是如何的怒不可遏,自己麾下的将军竟然向自己讨封为“王”!
然而,此时刘邦的形势非常不妙,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形势危急,又不能缺少韩信这一路兵马。
于是,在张良与陈平的规劝下,刘邦还是忍下了这口气,也不将韩信封为“假王”,而是直接就封他为齐王,并派使者张良前去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另外一边,大将龙且死后,项羽也非常恐慌,便派使者去挑拨韩信,让他反了汉王,自立为齐王,然后三分天下。
最终,韩信既没有反叛汉王,做三分天下的打算,也没有按照约定去与刘邦会师。
公元前202年,刘邦趁项羽疏于防备,发动突然袭击,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然后令韩信与彭越前来会师,一起剿灭项羽。
却被韩信与彭越放了鸽子,导致刘邦大败而归。
刘邦深知不能少了韩信与彭越的助力,一边给韩信增加封地,一边将彭越封为梁王,这才让此二人率部前来合围项羽,发动了垓下之战。
然而,垓下之战刚结束,刘邦别夺了韩信的兵权,将其改封为楚王,后来又改封为淮阴侯。
从韩信的一系列操作来看,在攻打齐国前后,他就已经被巨大的成就迷惑了双眼,忘记了本分,从而触犯了刘邦的底线。
固然,在韩信封齐王之前,刘邦麾下已经有数位异姓王,这些人的功劳远远比不上韩信,那么韩信封王就真的理所当然吗?
其实不然,不说韩信的封王是自己讨封的,就说韩信与这些异姓王本身就不同。
韩信从一介白身投靠刘邦,他之所以能立下滔天功勋,除了自身能力之外,也离不开刘邦拨给他的兵马,他本来就是一个打工人。
而诸如赵王、韩王等人,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家底,是带着家底投靠,刘邦当然不能在平定楚国之前削去他们的王爵。
韩信此举与背叛无异,这才是他的取死之道!
-
刘弗陵为何要处死鄂邑公主?她做了什么事情? 2024-04-26
-
刘恒到底有多节俭?龙袍打补丁,上朝穿草鞋 2024-01-19
-
曹操的疑心病那么重 曹操为什么会相信黄盖诈降 2024-05-07
-
士燮执政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2024-05-18
-
汉武帝一生有四个皇后,其中有三个都是因他而死? 2024-01-15
-
在吕后吕后称制的霸权下 汉文帝是怎么坐上皇位的 2024-01-2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