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的一生有何功绩?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 本名:高仙芝
- 所处时代:唐朝
- 民族族群:高句丽人
- 出生时间:不详
- 去世时间:756年1月24日
- 主要成就:击败吐蕃;取小勃律;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灭石国
- 官职:右羽林大将军、行营节度使
- 封爵:密云郡公
高仙芝的一生有何功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高仙芝是高丽人,其父高舍鸡早年在河西军效力,后来升任安西四镇的将军。高仙芝相貌英俊,擅长骑射,为人勇猛。少时就随父从军,因为父亲的功劳得以担任游击将军。
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十分欣赏高仙芝,对他大力提拔。高仙芝屡屡晋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二,讨伐小勃律
小勃律与吐蕃联姻,依附吐蕃,使得西域二十余国受吐蕃控制,断绝了与唐朝的联系。唐玄宗派高仙芝讨伐小勃律,他率一万人急行军一百多天到达特勒满川。
高仙芝在特勒满川兵分三路:疏勒守捉使赵崇玭率三千人走北谷,进攻吐蕃军驻守的连云堡;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走赤佛堂路;自己与太监边令诚走护密国。七月十三日,三路唐军在连云堡会师。吐蕃军没有防备,高仙芝趁机突袭,大败吐蕃。高仙芝让边令诚驻守连云堡,自己率军继续前进至坦驹岭。
小勃律都城阿弩越就在坦驹岭附近,坦驹岭十分险峻,士兵畏惧不敢前进。高仙芝派人装扮成小勃律人向唐军投降,称小勃律已与吐蕃决裂,是真心投降。高仙芝假装很高兴,下令进军,士兵们因此越过坦驹岭,直抵阿弩越城下。
高仙芝率军切断阿弩越城与吐蕃的联系,斩杀亲近吐蕃的小勃律大臣,迫使小勃律王投降。
三,夫蒙灵察争功
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带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班师。高仙芝回军至播密川,命刘单起草告捷书,派王廷芳告捷。
高仙芝到达河西,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因为早先率军攻打小勃律失利,见高仙芝得胜而归有些嫉妒,故意不派人迎接高仙芝。
夫蒙灵察见到高仙芝就开口大骂,说他忘恩负义,责备高仙芝获胜后,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就私自派人向皇上告捷,犯了大罪,应该处死。但因为高仙芝此次立了大功,就不予追究。夫蒙灵察又责备刘单私自起草告捷书,刘单惶恐的向他谢罪。
边令诚将此事详细的报告唐玄宗,说高仙芝立了大功,可能会忧惧而死。唐玄宗于是命夫蒙灵察入朝,命高仙芝接替其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
夫蒙灵察的部将程千里、毕思琛等人,曾在夫蒙灵察面前诋毁高仙芝,现在见高仙芝掌权,十分害怕他趁机报复。但高仙芝只是把程千里、毕思琛等人叫来训斥一顿,便放了他们。程千里、毕思琛等人因此安心。
四,怛罗斯之战
天宝八年(749年),高仙芝入朝觐见唐玄宗,获封左金吾卫大将军。天宝九年(750年),石国对唐朝不敬,唐玄宗派高仙芝率军讨伐石国。高仙芝俘虏国王,取得胜利。高仙芝在石国烧杀掳掠,石国王子逃往阿拉伯帝国请求报仇。
阿拉伯帝国派兵讨伐唐朝,高仙芝率军抵御。由于葛逻禄背叛唐朝,唐军惨败。
高仙芝贪财,将缴获石国的许多金银财宝据为己有。他得了巨额财富,就乐善好施,别人求他办事,他都予以帮助。高仙芝再次入朝觐见唐玄宗,获封开府仪同三司,武威太守、右羽林大将军,后来获封密云郡公。
五,抵抗叛军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封京兆牧、荣王李琬为讨贼元帅,高仙芝为副讨贼元帅,讨伐叛军。
高仙芝奉命率领各地勤王兵马,出潼关攻打叛军,唐玄宗亲自送行,命边令诚担任监军。高仙芝率军驻守陕州,封常清被叛军击败,逃到陕州。
封常清对高仙芝说:“叛军锐不可当,潼关空虚,要是他们偷袭潼关,京师就危险了,不如退守潼关。”高仙芝听从,退守潼关。叛军进攻潼关,看到唐军有了防备,于是退军。
六,蒙冤被害
边令诚干扰军中事务,高仙芝多不听从,他于是怀恨在心,诬告高仙芝、封常清畏惧叛军,贪污军饷,不敢出战。唐玄宗大怒,派边令诚诛杀二人。
边令诚先害死封常清,然后处决高仙芝。高仙芝大呼:“我打了败仗,应该治罪,但是污蔑我贪污军饷,这是诬陷我呀!”士兵们也大呼冤枉,说高仙芝没有贪污军饷。边令诚不为所动,害死了高仙芝。
-
仆固怀恩:平叛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最后结局如何? 2024-01-27
-
马嵬坡兵变之后,为何唐玄宗不能再控制局面? 2024-03-02
-
古代所有帝王中能征善战的李世民能排第几呢? 2024-01-17
-
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都做了什么事情? 2024-05-29
-
为何说唐朝科举作弊成风?背后有何原因 2024-03-13
-
唐朝宰相韩休是个怎样的人?总爱和皇帝顶撞 2024-03-1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