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多老将,66岁的邓艾带了多少人灭蜀?
- 中文名:邓艾(197~264)
- 别 名:邓范、邓士载
- 国 籍:曹魏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
- 出生日期:公元197年
- 逝世日期:公元264年
- 主要成就:治理魏国西方,与姜维多次对峙;率兵偷渡阴平,攻灭蜀汉
- 代表作品:《济河论》
- 官 位:兖州刺史、征西将军、太尉
- 封 爵:关内侯、方城亭侯、邓侯
- 典 故:期期艾艾,邓艾大志
三国多老将,但是老将往往实力强劲,在魏国灭蜀之战中,邓艾率军偷渡阴平是一次极为关键的军事行动。那么66岁的邓艾带了多少人开展了这项行动?
众所周知蜀地易守难攻,魏国派出了18万兵力分三路进攻蜀汉,其中钟会率领主力部队10万余人,诸葛绪和邓艾各率领3万多兵马。但钟会因遭遇蜀军阻拦,无法继续前行,此后邓艾提出偷渡阴平的想法,如果能够直穿涪城,蜀军必定回救,这样一来魏军便可继续前进。也正是因为邓艾的这一计谋顺利实施,魏军才能迫使刘禅投降,拿下蜀国。
邓艾这个名字,乍听有些陌生,但是他却是一个可以与诸葛亮和司马懿衡量的优秀将才。他可算得上三国末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了,有些许口吃的他,做起事情来可不含糊,从来都是条分缕析,深谋远虑。在和姜维的多次交战中,也从没有出现过半分差错,而让他一战成名的,莫过于偷渡阴平,铤而走险,一举攻入蜀国要道,这也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入川作战,而邓艾的这一计谋,也突破了传统的作战规划,另辟蹊径,出其不意,让人大为赞叹。
据说,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跟随他的只有两千残兵,而刘禅其实还有数万军队,这差距本来就摆在那里,那么邓艾是如何让有将近60万人的蜀国投降的呢?又是如何偷渡阴平,穿越无人区灭掉蜀国的呢?这一切,从他遇到司马懿说起。
在动荡的年代,战争是永恒的话题,这也直接造成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而对于邓艾而言,家庭条件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而万幸的是,邓氏家族还算是个大族,邓艾自小也受到些许的教育,少年时期就有大志向。曹操攻打荆州的时候,邓艾被流放做了屯田民。又因为口吃,邓艾尽管表现出了很高的才学造诣,但说不通话的人终究无法担当大任。沉默了近20年,后终于当了个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打杂之类。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发现这颗金子的人,就是当时的洛阳太尉司马懿。伯乐与千里马的相见,妙不可言。司马懿很欣赏邓艾的才智和能力,并恳请其留下来做事,毕恭毕敬,邓艾同意了,再后来,邓艾风生水起,名声也逐渐扩大。尽管是当了将军,邓艾也没有摆大架子,和士兵们同舟共济,在作战时也能够身先士卒,成不骄,败不馁,因而在士兵中口碑也不错。
曹丕称帝后,大权旁落,司马氏族越加猖狂,司马昭之心也人尽皆知。蜀国在这几年北伐多次都没有成功,国力日渐衰弱,兵疲民累,司马昭一方面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直取汉中;一方面任命邓艾为征西将军,主牵制姜维的兵力;紧接着让诸葛绪进攻武都,把姜维的后路给断了,这一战略堪称完美。只可惜姜维这火眼金睛,早早就识破司马昭的诡计,于是直接将所有的兵力转到剑门关,本来胜券在握的司马昭一方攻打不入,双方陷入僵局。
就在大家焦灼万分的时候,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进攻绵竹”的作战计划,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也是一个冒险性极强的策略。阴平道恰恰验证了所谓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说法,一览皆为高山峻岭,地形崎岖,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但是,阴平道却是绝佳的突破口,一方面可以从后方攻打姜维军,一旦姜维退兵,就可以取得剑阁这一要地;另一方面,如果姜维不退兵,那么就可以直接占据成都。一旦占领这两地之一,蜀国就如同一个裂了的口子,也离覆灭不远了。
闯入阴平道需要步步为营,一旦有细小的失误,便没有退路可言,而一个66岁的老头,毅然决然地去了,这种敢于闯、敢于冒险的精神,也让我们深感敬佩。如此,邓艾如同一把利刃,让一个有将近60万人的蜀国走向灭亡。
-
赤壁之战孙权作为胜利的一方 孙权为什么要投降曹操 2024-05-18
-
汉末时期为何会出现三国乱世?真相是什么 2024-05-30
-
“超世之杰”:曹操非凡而复杂的一生 2023-12-09
-
刘备不称益州王而自封汉中王,这是什么原因? 2024-03-05
-
曹丕死后司马懿都没有造反 司马懿造反为何等到70多岁 2024-04-04
-
从歌女到袅雄的女人,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几个孩子? 2024-02-1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