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反对刘备出兵攻打东吴的原因是什么?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 中文名:赵云(约167年~229年)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
- 出生日期:约167年(待考)
- 逝世日期:229年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长坂坡救阿斗、定益州郡县
- 爵位:永昌亭侯
- 谥号:顺平侯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三大战役之一。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三国时期,刘备在曹丕篡汉之后,捡起汉室大旗,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称帝后,准备干的第一件事是讨伐东吴孙权,名义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而当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刘备这个决策的是蜀汉元老重臣赵云。
根据《三国志·云别传》中的记载,赵云不反对刘备出兵打仗,但他却建言,应该对曹魏下手: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刘备没有听取赵云的意见,悍然发动了针对东吴的东征,最后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杀得大败,蜀汉元气大伤。
夷陵之战是蜀汉彻底走向三国老幺的关键战役。
后人在总结蜀汉衰落的经验教训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刘备没有听从赵云的建议是其中的关键。
那么,赵云的建议是否一定正确?刘备为何不愿意听取他的建议?
蜀汉建国时的形势是,东边刚刚丢掉荆州,北边曹魏刚刚建国,汉室消亡,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确实需要打一仗。
这一仗除了要争夺到更多的土地、财富、人口等资源外,最重要的是,通过战争的胜利,重拾蜀汉群臣和百姓们的信心。
而战争要针对的对象,也就是曹魏和东吴两方之一。
打曹魏有“兴复汉室”这面大旗,打东吴有报偷袭荆州,杀害关羽的理由,都有比较正当的名义。
赵云和刘备的分歧也无非是先打曹魏,还是先打东吴的问题。
抛开之后夷陵之战的结果,就事前的决策来说,我认为刘备才是对的。
在战争对象的选择上,刘备选择的是先易后难,而赵云却选择了先难后易。
赵云说的“除国贼”的理由更高大上,可当时的曹魏绝不是蜀汉能轻易挑衅的,实力差距太大。
曹丕虽然也是刚刚篡汉建国,但曹魏的政局很平稳,反叛势力早在曹操时代就已经消亡了。
一个没有内乱的曹魏,蜀汉是一定打不赢的。
在荆州丢失后,《隆中对》中北伐的另一个条件“天下有变”其实也没有了,这种情况下,还选择强敌去打,无疑是错误的。
诸葛亮没有劝阻刘备,大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他在刘备死后搞北伐,是先跟东吴谈和结盟后,才敢出兵。
但在蜀汉建国时,和孙权结盟的条件并不存在,基于国家尊严的考虑,刘备不可能在孙权用偷袭的手段不宣而战,且杀了关羽后,还主动向孙权求和。
反而要更强硬对待东吴的挑衅,否则,人心会不稳,被人打了不还手,在争霸的背景下,是不可取的。
而且,蜀汉出兵作战,是刘备亲自出阵,刘备征战一生,遇曹魏是败多胜少,唯二打赢的两次是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
赤壁之战不用说,刘备势力当时是辅助方,而汉中之战,刘备也没有打垮曹操,曹军最后是自己主动撤出了战场。
刘备其实没有一丝把握能打赢曹魏。
在刘备的选择中,既然曹魏和东吴都有合适的理由出兵攻打,当然是先打弱敌。
赵云劝说刘备先打曹魏,完全是从政治上考虑,刘备坚持先打东吴,在兼顾了政治影响是同时,也是从实力对比上考虑。
刘备的想法明显更符合实际,至于夷陵之战的失败,就不是战前能想到的了,谁能料到久经沙场的刘备被小字辈陆逊打得那么惨?
-
关羽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什么对此见死不救 2024-05-23
-
夏侯渊被蜀汉大将黄忠斩杀,为何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却要降蜀? 2024-03-21
-
都是一方霸主 曹操为什么对孙权如此佩服 2024-05-09
-
马超攻打刘备时,为什么诸葛亮没派赵云? 2024-02-13
-
除了刘禅刘备还有其他儿子 刘备为何还传位给刘禅 2024-05-28
-
历史上刘备是如何看待赵云的?为何说把他当作故交? 2024-05-0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