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的义父是魔咒吗 吕布为何认谁做义父谁就死了
- 中文名:吕布(161~198)
- 别名:飞将、吕温侯、吕奉先
- 国籍:中国(东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
- 逝世日期:建安第三年十二月癸酉
- 职业:武将,割据军阀
- 主要成就:诛杀董卓,击破张燕,大败袁术
- 爵位:温侯
- 职位:奋武将军,假节,徐州牧
为什么吕布认谁当义父,谁就死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吕布(?~公元199年2月7日),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东汉末年名将、东汉末年群雄之一。
吕布作为三国的猛将,几乎无人不知。无论是在当今的书籍里记载,还是玩的王者荣耀以及三国杀等等游戏里都有加入他的人物元素。吕布一生骁勇善战,当时无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此语至今犹传。还有吕布与貂婵,英雄爱美人的故事更是流传甚广。外号是“飞将”或温侯。但就是这样的一名猛将,却是一位一刀一个义父的软骨头三姓家奴。
关于吕布狠杀义父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以下列举几点最可靠的原因。
1.时代因素: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政权由于不断更迭和动摇,以致于朝纲紊乱,政治腐败到了极点,而社会上流民遍地,民不聊生。
为了生存,往往人们都会投靠有权有势的权贵。吕布也不例外,他就是为了获得生存以及利益,投靠了第一位义父——丁原。丁原作为并州刺史在当时也是有一定势力。在起初也是满足了吕布的一些需求。但随着时间推移,在丁原麾下吕布并未获得重用,一心想要获得重用的吕布,再加上丁原和董卓的冲突,董卓拥有更强的实力下。为了保存性命和获得重用,于是吕布便将义父丁原杀害。在公元189年杀掉了自己的第一位义父。
2.性格特点:吕布本身具有的性格可以用“唯利是图”“目光短浅”“见色忘义”“反复无常”等来形容。因为吕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容易被人利用。董卓就是看到他这样的性格,于是用金钱和名誉买下了吕布的叛变。
再到了吕布跟随董卓时期。董卓赠赤兔马也给他任命为骑都尉后来又是在很短的时间升为了中郎将,由此可见董卓对他的提拔力度也是比较大的。吕布受到了董卓的重用,自然当时吕布意气风发肆意妄为,哪有英雄不爱美人的吕布便爱上了闭月羞花的貂蝉。由于吕布见色忘义的性格,为了维护貂蝉,甘愿拜倒在貂蝉的石榴裙底下。就这样的吕布被貂蝉利用,貂蝉成功用一招“美人计”诱导吕布完成了复仇计划。吕布也因此又刀了董卓。在公元192年杀了自己认的第二个义父
3.外界干扰:假设一下,如果吕布生活在太平盛世,如果没有董卓等类人的威逼利诱。没有王允等人的陷害,吕布是否还会杀义父呢?答案可想而知。当时的三国乱世,有着许多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难免会想出一切办法拉拢人来扩大集团。例如丁原为了招募猛将壮大实力,于是选择了吕布。
董卓为了打败死对头丁原夺取丞相之位,所以便遣使挑拨诱使吕布将其杀害。王允为了复兴汉室除掉董贼,于是派貂蝉使用美人计诱惑吕布。也就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斗争,导致了吕布受到了外界的干扰。在乱世很难出淤泥而不染,吕布也只是随波逐流,受不同的外界驱使,转向符合自己的利益集团,导致一而再,再而三的杀掉自己认的义父。
4.文化破坏: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与体现。在三国乱世当中,礼崩乐坏。传统的儒家文化以及纲常伦理在反反复复战争的摧残下早也已摧枯拉朽一般。所以在当时的儒家的纲常伦理也并未能有效地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为吕布的叛变等等所作所为,做了一定思想准备。
如儒家的“忠君”“仁义”“重义轻利”等等伦理在吕布的身上可以说是毫无体现。短短三年就连杀两位义父,吕布的杀义父也只不过是这三国乱世里文化摧残凋零的一个缩影。
不管怎样,吕布这样的一生和自己的所作所为显然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忠、义、孝”相反。因此被人称“三姓家奴”。
要知道背叛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而吕布在一次次背叛中也显然见到最后的结局,自己的背叛也会影响属下的作风和行为,最终吕布遭遇了自己所作所为的重演,在下邳被部下叛变,于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城破被俘,被曹操处死。
吕布的所作所为也不是不能理解,究其原因也就是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一代猛将,就这样在外在和内在原因的动力下草草结束一生。
-
三国时期公孙渊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24-03-30
-
凌统是什么人?逍遥津之战他的表现怎么样? 2024-05-25
-
刘禅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后世对刘禅有哪些看法? 2024-03-11
-
曹植的妻子崔氏的死与曹操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2024-05-26
-
吕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最终被谁杀害? 2024-05-27
-
张绣和曹操是死对头 官渡之战时张绣为何投降曹操 2024-05-1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