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身贫民 朱元璋是怎么建立大明江山的
- 姓 名:朱元璋(1328.10.21~1398.6.24)
- 别 名:重八兴宗国瑞
- 国 籍:中国明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戊辰年)
-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
- 职 业:皇帝
- 主要作品《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御制皇陵碑》《周颠仙人传》等
- 主要成就: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恢复民族平等;剿灭群雄,驱逐胡元,建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一世一元制;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重视文化教育,整顿吏治;恢复朝贡体系,提出“不征之国”
- 即位地点:应天(南京)
- 在位时间: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 即位年龄:40岁
- 在位时间:31年
- 享 年:71岁
- 庙 号:太祖
- 谥 号:高皇帝
- 年 号:洪武
- 陵 寝:明孝陵
还不知道: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凭什么能建立大明王朝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大明王朝的创建者是朱元璋,在中国历代王朝的开国君主中,他的出身是最低贱的。
朱元璋祖籍沛国相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苏沛县,从其祖父一辈开始,他家就因贫困几度迁徙,到父亲朱五四时,最终定居在了濠州,也就是如今的安徽凤阳。
朱元璋幼年时期过得那叫一个惨!他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牛,时不时挨地主打骂,仅在私塾读过几个月的书。
后来,濠州一带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蝗灾、旱灾接踵而至,朱元璋的父母、长兄因没有饭吃而相继死去。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前往皇觉寺出家为僧。
然而没过多久,由于天灾的缘故,僧人们也没有吃的了,因此他只能离开寺庙四处化缘为生。说好听点是‘化缘’,说直白点,其实就是‘乞讨’。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加入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后,才基本宣告结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出身低贱的人,最后竟然创建了一个统治中国长达276年的大明帝国,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那么,朱元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的成功路上,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呢?
出身低微的朱元璋,能在元朝末年社会大动荡和群雄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推翻元朝,实现统一,笔者认为有如下四个原因!
第一、依附强权,韬光养晦
在朱元璋崛起之初,先是在淮西一带活动,进而渡江,以南京为中心,西面有陈友谅、东面有张士诚、北面有韩林儿,很好地避开了元朝主力。
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是元末红巾军的重要领袖之一,韩山童被捕身亡后,他的徒弟刘福通便找到韩林儿,将其立为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建元龙凤。
从当时天下的局面来看,承担阻挡元朝主力大军的是北面的韩林儿,尽管他后来也走向了失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耗尽了元朝的元气,以至于后来朱元璋率军北伐能势如破竹。
在朱元璋羽翼尚未丰满之际,他并没有选择孤军奋战,而是明智地依附在“龙凤政权”之下,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就接受了龙凤政权的封号,在和州建立都元帅府,之后又被提升为枢密院同佥、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当然,朱元璋看似是在小明王的统属下做事,但朱元璋却拥有绝对的独立自主权。简单来说就是,朱元璋的军队并不归小明王调遣,而只归朱元璋调遣。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的“统属关系”,使朱元璋开展一些军事行动时,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这为朱元璋前期扩大和巩固实力,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此外,在当时的天下群雄中,朱元璋秉持着徽州大儒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而极大缩小了自己的目标,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结果最晚称帝者,恰恰是最终成就帝业的人!
因此这也告诉我们:在自身实力尚弱的时候,千万不要太过张扬,相反,要学会韬光养晦,慢慢积蓄力量,最后惊艳所有人。
第二、注重军队的建设
朱元璋从南略定远开始,不断收编地方部队,随着势力越来越大,其军队的成员也就越来越复杂。
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有着一套非常好的整训方案。每收编一支部队后,他就会认真地加以整顿,从军官到士兵,无一例外,之后便开始严加训练。
而训练又分为:军事训练和思想训练!军事训练,其目的是增强士兵们的军事素质,提高战斗力;而思想训练,则是让士兵们遵守纪律,团结一心。
所以,相较于元朝军队和各个地方割据武装来说,朱元璋的军队是一支遵守纪律、战斗力强的队伍。
明朝著名开国将领胡大海曾说:“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而这,也正是朱元璋队伍得民心之所在。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强权也许能取得天下,但却不长久,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之法。
第三、正确的战略方针
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非凡军事才能之人,而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他善于运用战争动员的手段,以及独特而正确的战略方针。
其中,“战争动员”是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每次征战前,朱元璋都会对将领和士兵进行动员,主要分为:明确战斗目标、交代具体任务、说明步骤、鼓舞士气、申明纪律。此外,朱元璋也会解答将领的疑虑,统一认识。
每次战役开始前,朱元璋都会亲自做战斗动员,以至于他的部队在战斗中,敢打敢拼,不畏生死,给予了敌人沉重打击。
当然,除了对将领和官兵进行动员之外,发布檄文,也是战争动员的一种方式。
比如朱元璋在讨伐张士诚时发布的《平周榜》,进攻大都时发布的《谕中原檄》等,都堪称“大手笔”。
檄文的发布,往往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既可以壮大自己队伍的声势,又可以使敌军气馁,闻风丧胆。
檄文中都会宣示战争的动因,表明自己是吊民伐罪之师,从而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
其次是独特和正确的战略方针!
兵法云:远交近攻、避强击弱;朱元璋在对待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略上,从二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先攻打远方强大的陈友谅,再攻打近处相对弱小的张士诚,结果收到了很好地效果。
此外,朱元璋还擅长利用矛盾,对敌人各个击破。
比如在朱元璋讨伐张士诚时,最担心的就是元朝军队南下,一旦腹背受敌,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就不断利用元朝内部矛盾,于扩廓帖木儿通好,从而孤立了张士诚。
因此,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也是朱元璋胜利夺取天下的一大重要原因。
而这也告诉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选择正确的方向,使用正确的方法,比起一味地埋头苦干,要强得多。
第四、注重战时经济
在元朝末年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致使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损害,农村缺乏劳动力,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再加上水利失修,残垣断壁的破败景象随处可见。
因此,当时各个割据军阀之间的军事较量,最终也都将反映在经济实力的较量上来。
最初的时候,朱元璋的军队在出征时,军士概不支粮,而是进入到敌境后进行“捎粮”。
所谓“捎粮”,也叫“寨粮”,就是由当地百姓缴纳粮草,以供军队使用。尽管这种筹集粮草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益处,但其弊端更大!
首先是害民,其次是难以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
等到下集庆后,朱元璋推行“广积粮”的措施,于至正十六年,设立营田司,除了负责修堤防、管水利外,其主要任务是带领各地戍守将领开荒屯田。同时又鼓励农民各还乡土,进行耕桑。
这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四年后,也就是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就下令废除了“捎粮”。
朱元璋称吴王后,又设立司农司,专管屯田事务。而这些,也是朱元璋相较于其他割据势力的高明之处。
所以我们最后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出身贫贱的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其主要原因有四点:
第一,在自身实力尚未强大的时候,选择依附强权,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最后再一鸣惊人。
第二,注重军队的建设工作,除了加强部队的军事能力之外,也要加强部队本身的思想建设。
第三,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以应对当下复杂的形势,从而获得主动权。
第四,注重战时经济,打造强大的经济后盾,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当然,除了以上四点之外,朱元璋成功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他知人善任,善于利用权谋手段等等。
那么,除了这些以外,你还知道朱元璋成功的哪些因素呢?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答案,我们一起讨论!
-
宰相制度延续了千年之久 朱元璋为何还废除这个制度 2024-04-20
-
海瑞是什么人?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2024-01-05
-
朱高炽要是死在朱棣之前 最后会是朱瞻基继承吗 2024-04-08
-
历史上魏学曾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2024-03-30
-
朱元璋和汤和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汤和最后为什么能够善终 2024-01-04
-
董其昌:明朝后期大臣,他在历史上评价如何? 2024-02-0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