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有哪些缺点导致他最后会失败?
- 姓名:袁绍(?~公元202)
- 别名:本初
- 国籍: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南)
- 逝世日期:公元202年
- 职业:大将军、冀州牧
- 主要成就:统一河北,成为汉末最强的诸侯
- 治理河北政宽,百姓德之
- 葬处:冀州
- 爵位:邺侯
- 容貌:姿貌威容
袁绍,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少时读《三国演义》,经常为袁绍感到惋惜。袁绍兵精粮足,领有青幽冀并四个大州,最后败给曹操,很替袁绍可惜,叹息袁绍不听田丰、沮授之言。长大读了《三国志》及其他书籍,再加上经历的事多了,发现如果我是袁绍,可能会跟他一样,不听田丰、沮授之言。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我的爸妈发现我看电视离屏幕太近,经常说我,我却不听。长大后我知道是对的,但还是经常离屏幕很近,我连这么个小错都改不了,又怎么能听进田丰、沮授之言。
一,家世显赫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是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是袁逢庶子,袁术之兄,身材魁梧,容貌威严,礼贤下士,所交之友都是海内名士,士人都纷纷归附他。袁绍与曹操幼年就是好友。
二,对抗董卓
汉少帝时,袁绍是大将军何进下属。当时十常侍乱政,何进便与袁绍合谋诛杀十常侍。何进妹何太后反对诛杀宦官,何进便秘密联络董卓,以清君侧。十常侍听闻,便假何太后之命召何进进宫,将其诛杀。袁绍,袁术听闻何进被杀,立即率军进宫,大杀宦官。
董卓进京,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袁绍反对,逃往冀州。侍中周毖等劝董卓:袁绍反对只是因为他目光短浅,并非真心与公为敌,袁家势力庞大,若与袁绍结仇,则天下不服。不如封袁绍为郡守,袁绍高兴,不会作乱,就没有祸患了。董卓于是任袁绍为渤海郡守,封邟乡侯。
袁绍起兵讨伐董卓,自封车骑将军,为讨董联军盟主。讨董联军进攻董卓,董卓于是焚烧洛阳,逃往长安。袁绍等却不思进取,饮酒为乐。唯有曹操率军追击,但是寡不敌众,被董卓部将徐荣击败。袁绍欲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被刘虞拒绝。
三,统一河北
袁绍勾结公孙瓒图谋冀州,冀州牧韩馥懦弱,于是让位于袁绍,袁绍因此夺得冀州。沮授向袁绍进言:将军闻名天下,董卓畏惧。可以冀州为根基,征讨四方,所向无敌,一统河北。广纳天下贤才,奉迎天子,讨伐叛逆,天下就没有人能与将军为敌。袁绍大喜,封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董卓派人招抚袁绍,袁绍杀董卓使者,董卓于是诛杀袁绍叔父太傅袁隗全家。汉献帝逃出长安,前往洛阳。袁绍派郭图探望,郭图劝袁绍将汉献帝接到邺城,但被袁绍拒绝。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袁绍后悔,劝曹操将汉献帝交给自己,被曹操拒绝。汉献帝封袁绍为太尉,大将军。袁绍击败公孙瓒,夺取幽州,后又夺取青州,并州,一统河北,成为汉末最强军阀。
四,袁曹争霸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讨伐刘备。田丰劝袁绍趁机偷袭许昌,袁绍因幼子重病而拒绝。刘备被曹操击败,投靠袁绍。不久,袁绍兴大军攻打曹操。袁绍派颜良,文丑为先锋,进军黎阳,却被曹操击败,二人阵亡。
双方相持于官渡,沮授劝袁绍:曹军勇猛,粮草不足。我军虽多,战力不强。应该与曹操打持久战,袁绍不听,结果屡战失利。曹操用许攸之计,突袭乌巢。袁军军心浮动,曹操趁机进攻,袁绍惨败,逃回河北。建安六年(201年),袁绍与曹操在仓亭大战,袁绍惨败,次年气愤而死。
二,袁绍失败解析
一,色厉胆薄。袁绍起兵讨董,为讨董联军盟主。董卓放弃洛阳,退往长安,正是消灭董卓的好机会,但袁绍畏惧不前,沉迷酒色。可见袁绍表面强大,其实内心胆怯。
二,好谋无断。沮授,郭图劝袁绍迎接天子,但袁绍犹豫不决,等到曹操迎天子于许昌,袁绍才后悔莫及。郭嘉亦曾为袁绍谋士,但他见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于是投奔曹操。
三,气量狭窄。官渡之战前,田丰劝袁绍养精蓄税,徐图进取。袁绍不听,将其囚禁。官渡之败,可见田丰谋略正确,就应该重用田丰,以图东山再起。袁绍却因为害怕被人耻笑,就杀了田丰,可见袁绍心胸狭窄。
四,不会用人。袁绍进军黎阳,以颜良为先锋,沮授劝谏:颜良性格急躁,虽然勇猛,但是不能独担大任。袁绍不听,颜良果然兵败身亡。
五,不顾大局。官渡之战时,许攸的家人因犯法被审配关押,袁绍就应该安抚许攸,以取胜为第一要务,等到战后在处置许攸家人。结果袁绍对许攸大加训斥,许攸愤而投靠曹操,曹操得知袁军虚实,火烧乌巢,袁绍断粮,结果惨败。
-
盘点刘秀手下的五虎上将,个个勇猛过人战功赫赫 2024-01-25
-
息肌丸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赵飞燕真的用过息肌丸吗? 2024-06-04
-
刘邦为什么对妹夫樊哙下手 樊哙子孙后代又是什么结局 2024-05-31
-
让自己的舅舅薄昭自杀,刘恒为何要这么做? 2024-03-17
-
历代皇帝简介以及历史评价:汉冲帝刘炳 2024-03-28
-
项羽当初有机会干掉刘邦吗 项羽为什么都错过了 2024-05-2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