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好不容易坐上皇帝的位置 武则天为何还把皇位还给李家
- 中文名:武曌(公元624.2.17~公元705.12.16)
- 别名:武则天、武媚娘、武后
- 国籍:中国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利州,另有长安、洛阳等说
- 出生日期:武德七年(公元624年2月17日)
- 逝世日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
- 职业:唐朝皇帝、政治家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废唐,改国号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 代表作品:《臣轨》《如意娘》《神宫大乐》等
- 谥 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 年 号:证圣 圣历 神功 久视 神功 神龙
- 在位时间:690年-705年
- 陵 墓:乾陵
对为什么武则天最终把皇位传回给李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武则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一些了解,她凭借自己的政治天赋,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为大唐盛世基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的女人实在让人惊叹。尽管世人都知道她的上位手段极其卑劣,但不得不承认,她的智谋和才干超过了大多数的男人,否则也不会以女子之身成为天下之主,坐上皇帝宝座。
武则天本是无忧无虑的世家小姐,凭借自己的美貌被选入宫成为了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那时已经年纪不小,而且后宫佳丽众多,根本没有在意这个武才人,反倒是太子李治受到了武则天的吸引,等到唐太宗死后便将其纳入了自己的后宫。而武则天成为了唐高宗的妃子之后,可谓是机关算尽,为了坐上皇后的位置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来嫁祸于人,不久之后,她真的如愿成为了后宫权势最盛的女人。
但她的野心不止如此,而是将手伸向了朝堂,凭借着唐高宗的宠爱,她拥有了干涉朝政的特权,甚至在唐高宗病重之时,几乎全权代理了天子之责。尽管世人都指责她一介女流,但她就是要让所有人看看,女人的才干丝毫不输给男人。最终在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继续享受着至高权力,所谓的太子只不过是摆设,而她则将李家的江山据为己有,成立了自己的“武周”王朝。令人疑惑的是,武则天费尽心思夺得了江山,但她最终还是把江山还给了李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武则天的确有着非凡的政治天赋,她的能力堪比唐太宗,在她的治理之下,大唐越发强盛。虽然她开创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让百姓过得十分安稳,但仍旧无法改变封建帝制下的传统观念。封建社会以男子为尊,而女子只是男子的附属品,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因此女子根本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即使有所作为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武则天身为女子,即使再有才能,将国家治理得再好都无法得到民心,其根本原因就是古代封建时期人们对性别上的歧视,以至于武则天即使当了皇帝,也依旧无法被所有人接受。所以她深知自己的统治名不正言不顺,一旦自己死后,武家人可能再也没有人可以像她一样守住皇权,那么最后所面临的无非是整个家族的灭亡。与其如此,还不如将权力还给李家,以此来换取家族的安稳。
其次,武则天上位使用的手段十分残酷,凡是反对她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即使是皇宫里的太子也会因为反对她而被多次更换,直到换成傀儡为止。唐朝不乏那些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太宗正是有了他们的辅佐才能,才成就自己的雄才伟略。但到了武则天的时代,她的耳朵里容不得一点反对的声音,尤其是那些认为她是女人而对她诸多刁难和指责的大臣,皆会因此受到抄家灭族的后果。
除了朝堂上,平民百姓也因为封建观念,对这个不折手段上位的妃子表示了反对,而无一例外,这些反对的人和声音都被武则天用最残忍的手段扼杀。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铁血手腕,让武则天可以维持朝政,但这却越发让民众的心偏向李家。武则天深谙帝王之道,她自然懂得自己的统治不得民心,一旦自己不在了,那武周很可能会面临被推翻的境地。所以她才会决定还政李家,是出于大局考虑的抉择,也是维持大唐盛世最好的选择。
最后,武则天之所以不将江山传给武家人,是因为她知道武家不过是她的娘家,而李家后嗣却有他的亲生儿子,这样一想孰轻孰重也就十分明了。毕竟自己的侄子上位之后,还会不会对她这个姑姑尊敬无人知道,但是自己的儿子上位后,一定不会对她不好,而这也是狄仁杰曾经劝诫武则天的话,对武则天后期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
不管是为了唐朝今后的发展,还是为了稳定民心,亦或是为了优待自己的子嗣,武则天最终把皇位传给李家是最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她身为出色的女皇帝,所应该做出的正确选择。
-
为何说唐朝科举作弊成风?背后有何原因 2024-03-13
-
探索历史上真实的颜真卿,他用一生捍卫了大唐的尊严 2024-03-19
-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千古流传!杨贵妃的前夫后来怎么样了? 2024-03-03
-
罗士信是什么人?他的实力怎么样? 2024-04-20
-
李治对武则天是真爱吗 李治临死前不杀武则天也是因为爱吗 2024-05-28
-
历史上荀彧为何要自杀?真相是什么 2024-04-1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