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不行吗 历史上有人试验过吗
- 中文名:魏延(?~公元234年)
- 别名:文长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义阳郡(今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
- 逝世日期:公元234年(甲寅年)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镇守汉中,大破费瑶和郭淮,子午谷奇谋
- 官职: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前军师,汉中太守
- 封爵:都亭侯
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行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时期一次大胆的军事构想,由于当时并未实施,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
支持的人说,“兵者,诡道也”,如果诸葛亮当时采用此计,那么蜀汉的命运将被改写;反对的人说,此计风险太大,几乎等同于直接送命。
1400年后,当有人真正将子午谷奇谋用于实战,结果又是如何呢?
背景与地形
公元228年春,蜀汉在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由,在诸葛亮的率领下正式开始北伐中原,进攻曹魏。
要想从北伐的出发地汉中,到达目的地关中地区,就必须要面对秦岭这个巨大的阻碍。
秦岭可不只是一座山,而是一群山,这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有很多峡谷,时不时还有猛兽出入。
不过它也并非密不透风,共有5条道路可以穿越,它们可分为2条平路与3条山路。
2条平路:祁山道、陈仓道;
3条山路:褒斜道、倘骆道、子午道。
最偏的是祁山道,通往陇右(陇山以西的地区),它离汉朝旧都长安最远。
最近的是子午道,其北口离长安最近。
诸葛亮属于“远派”,喜欢走更远的平地,主张更稳妥的“边打仗边屯田”的作战模式,以保证军队粮草充足,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往长安方向一路“平推”。
所以,他认为第一次北伐的路线应当走最偏的祁山道,因为该道所通往的陇右地区不仅地势平坦适合种田,而且养马业发达,盛产好马,这对缺乏骑兵的蜀军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有了“远派”,那自然就有“近派”,子午谷奇谋便是“近派”魏延的主张。
他认为,虽然子午道地势崎岖,山谷狭窄,不适合大规模行军,但它离长安最近,所谓“兵贵神速”、“出奇制胜”,若能顺利突袭,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魏略》的记载,当时魏延具体的提议是:
1. 请丞相借他5000精兵,再加5000人运粮,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往东走,再通过子午道北进,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2. 魏延听说镇守长安的夏侯楙年纪小,只是凭借曹操女婿身份当的太守,就是一纨绔子弟,生性胆小懦弱,又无谋略。到时听到蜀军突然来了,他必定乘船逃走,这样长安城内就只剩下那些不懂军事的御史、京兆太守等文官。
3. 至于粮草补给,可以去长安粮库拿,也可以依靠城中百姓的谷物,一共能坚守差不多20天。
4. 丞相率主力部队从斜谷来,由西向东进军,在20天内与他会合,那么关中西部地区皆可平定。
另一个版本的子午谷奇谋则来自陈寿的《三国志》,大致意思也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魏延的目的地其实是长安旁边的潼关,通过佯攻或绕开长安,先把潼关攻下并守住,以此切断曹魏对关中的援军,随后再等诸葛亮包抄跟进,最终实现魏延与诸葛亮的“关门打长安”。
我们暂且不论二者哪个为真,因为它们的作战思路都是相似的。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此计本身到底是否可行,如果可行的话,在当时那个背景下,其难度和风险又是多大呢?
从子午谷十天到长安有多难?
子午道是沿着悬崖峭壁凿出来的一条小路,路面高低不平,地形险峻崎岖,非常难走,而且路的宽度也只能容纳两人左右。
先来做个大致的计算:子午道全长600余里,用现代单位换算,约等于300多公里。也就是说,魏延部队里的这1万人,每个人每天需要在子午道上走30多公里才能实现“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如果说这对那些5000精兵来说不算什么问题,那么剩下的5000辅兵可就比较难了。他们的体力肯定不如精兵,而且还要人力推车来运送粮食。
比如后面运粮的5000人走不动了,前面的5000精兵就要等着他们,因为士兵只有吃饱了才走得动。这么一来一回,倘若队伍的行军进度比计划晚一天,那么粮草就要紧张一天。
根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里的计算,魏延部队的粮草供给极限是18天,如果算上战败后撤退时的粮食,就要除以2,也就是说,从子午道去长安保险起见应在9日内完成。
当然,魏延压根就没给自己留后路,没有考虑到与败有关的任何事,就像他在提议中所说的,后续的粮草要靠攻下城后去敌方那里抢。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天气。一旦下雨,地面湿滑,那么行军速度必然减慢。倘若还遇上连续的雨天,然后在子午谷内拖到了1个多月,那么一大半的人在里面饿死都有可能。
这里举一个曹真的例子。
在第一次北伐后不久,曹魏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司马懿沿汉水而上,张郃、郭淮从褒斜、祁山进攻,而曹真则率领着主力部队走子午谷,从长安直达汉中。
结果曹真的主力军在子午谷内遇上了大雨,连下了好几天,走了一个月连一半的路都没走完。
而此时,另外两路的司马懿与张郃、郭淮部队都到汉中了,因为兵力不足被诸葛亮击败。在子午谷得到消息的曹真主力军士气低落,加上粮草不足,最终原路返回。
除了超强的全军机动力、粮草补给、天气这些因素,还有敌方不能在子午谷设有哨所,甚至埋伏兵,这也是先决条件。因为一旦被发现,必将全军覆没。
所以说,子午谷奇谋完全就是一次赌博。你说十天到长安不可能吗,也未必,但如果你真的去做了,有可能一次就成了,也可能下场比那曹真还惨。
夏侯楙会逃跑吗?城能打下来吗?
假设魏延第一轮真的赌赢了,十天就到了长安城下。
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怎么攻城?
这长安乃百年古都,经过两汉的大力整修,其城守之坚固,绝非一般小城所能比。
魏延的这一波“子午谷急行军”为了尽快抵达长安,肯定不会带什么攻城装备。所以这就矛盾了,对面城墙如此难攻破,自己又没有攻城武器,难道要靠意念来攻城吗?
还真是与意念有关。魏延认为,单凭他们的震慑力就够了——太守夏侯楙听到他们来了,就会吓得弃城逃跑,于是长安就被他们拿下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有趣的画面:魏延的部队来到长安城外,啥也不做,就在那里吓唬人家,等人家投降。
正史中对于夏侯楙的记载较少,只写道他不喜欢战争兵法,但擅长做生意。所以我们看,从“擅长做生意”就说明这人并不笨,还是有脑子的。
但凡夏侯楙有点脑子,是不可能弃城而逃的:
1. 曹魏坐拥九州之地,兵力居三国之首,所以在夏侯楙的身后是有着强力的后盾。
2. 对面的蜀军并无攻城器械,对于攻城并无良策,只是在那里虚张声势。
3. 况且这长安是大城市,是曹魏西部的大本营,兵精粮足,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降的。
退一万步说,就算夏侯楙真的胆小至极,坐船逃跑。但此时城内还有其他官员在,他们就一定会乖乖投降吗?
对于“将军先走,末将愿领一支精兵坚守城池”的桥段相信大家已经都很熟悉了,因此城中哪怕只要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固守,那么魏延的部队就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因为他们的粮草自我保障极限是18天,如果久攻不下,他们就会被自己活生生地耗死了。
而仅凭魏延部队的装备,强攻下长安(或是《三国志》里写的真实目的地“潼关”)显然难度很大,所以相比之下更切合实际的做法是:
魏延早在汉中当太守时,就已经在长安城内安插了不少自己的内应和奸细,这样等到他的“轻装急行军”从子午谷赶到长安时,内应将城内的高级官员全部杀尽,这样的操作显然比站在城外干等着人家投降要靠谱。
如果魏延当时真的有这个安排,他就一定会告诉诸葛亮,否则永远无法打动诸葛亮采纳其计策。而《魏略》和《三国志》都没有提及魏延安插了内应。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可以拿下长安:夏侯楙等人实在忍受不了魏延军的挑衅和侮辱,结果长安守城军打开城门,主动出击,最后被久经沙场的魏延击败。
子午谷奇谋,蜀汉玩不起的奇谋
我们再假设魏延真的犹如神助,拿下了长安或是潼关。
但打下来之后,还要面临曹魏各路援军的攻击,甚至四面夹击。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必须一路顺利“平推”,与魏延会合。
人们总说奇谋贵在一个“奇”字,但也别忘了,“奇”本身就对应着低概率。
分析到这里,不难发现,子午谷奇谋本身就属于一个低概率事件,再结合当时背景下的各种因素,导致这个概率降了又降。
当时的蜀国,全国兵力不超过10万,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若是失败了,蜀汉就要损失整整1万兵力,还要失去魏延这样珍贵的名将。而魏延要是成功了,蜀汉就将用全部的兵力与曹魏不到一半的兵力决战,赢了确实能一统关中,但败了就是直接灭国。
所以说,蜀汉的国力、兵力决定了其无法承受子午谷奇谋带来的种种风险。
有趣且讽刺的是,曹魏最终灭蜀的方法,也是类似“子午谷奇谋”的战术。
三国后期,曹魏的钟会率主力军与姜维在剑阁僵持不下,此时邓艾偷渡阴平,一路杀进成都,刘禅最终投降。
有人就会说,刘禅都投降了,这长安的夏侯楙为什么就不会投降呢?
这还得从当时的背景来分析。
子午谷奇谋:魏国曹叡乃明君,且曹魏实力强大,兵马粮草充足。而蜀国一旦奇袭失败,则有灭国风险。
偷渡阴平:蜀君刘禅听信小人谗言,乃昏君,蜀汉本就民困国乏,兵马粮草严重不足,成都城内的很多人都不想为刘禅效力了。而魏国即使奇袭失败,还有大把的机会再次伐蜀。顺便提一句,邓艾偷渡阴平时,全军那也叫一个惨烈。
“子午谷奇谋”的实战版——黑水峪之战
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1400年后,一个叫高迎祥的人实现了魏延的“梦想”。
彼时,正值明末农民起义大爆发,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闯王”高迎祥领导下的一支农民军,李自成那会儿还是高迎祥手下的“闯将”。
与张献忠在汉中会师后,高迎祥想要攻下西安(原“长安”),此时,不知道他是真的借鉴了史书中魏延的子午谷妙计,还是自己突发奇想,他决定领5万精兵,从子午谷进军西安。
高迎祥走的是子午河黑水峪蒲河道,然后走周至县,基本上算是去关中最近的路。
在到三河关时,全军受阻。此关均由石头砌成,坚固难攻,高迎祥率兵攻了4天才将其攻破。
当时镇守西安的是孙传庭,他可不是一般人,明史曾评价他“传庭死而明亡矣”。
孙传庭从小就熟读兵法,他爬上光头山一看,那高迎祥军队的一举一动看得是一清二楚。他对部下胸有成竹地说了两个字:“全灭”。
他安排大将在西边虎豹河谷口,还有东边涝峪河谷口守谷,自己率军将战线后撤60里,并且设伏于黑水峪出口两侧的山上,最后,命副将带3000精锐绕到敌方身后,阻断其后路。
这么一通安排下来,孙传庭相当于给高迎祥埋了个“大坑”。
而子午道上的高迎祥则受到了天气的影响,那时候下暴雨了,全体将士都饥寒难耐,而且这一路走得是人困马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他们步入孙传庭的“大坑”时,结果可想而知了。
“闯王”高迎祥最终被活捉,押送至北京,被崇祯皇帝下令处死。
我们前面分析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要想顺利完成,要经过差不多3轮的考验(顺利走完、对方开城投降、攻占后守住),很显然高迎祥在第一轮就赌输了。
虽说那夏侯楙的军事能力远不如孙传庭,但魏延大军只要被沿路的哨所发现,那么后果很可能就跟高迎祥军一样。
而且,我们看曹真当年走子午谷时是遇上了连续的大雨,高迎祥走子午谷是遇上了雪天,可见天气真的是决定性因素。如果遇上不利的天气,除了全军机动力减慢,战斗力也会大幅下降。
所以,要想实现“子午谷奇谋”,天时、地利、人和,必须全部满足,只要少了其中一个,那么全军必然原路返回,甚至被对手全灭。
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社会科学Ⅱ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中国古代史;
-
张飞有个不争气的儿子:蜀汉灭亡负责向曹魏投降 2023-12-24
-
士仁是谁?他为何会与糜芳投降孙权? 2024-04-22
-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选择投降曹操,到底是因为什么? 2024-05-26
-
夏侯惇是什么官职?战绩如此不堪却比曹仁官职大 2024-02-16
-
结局最好的亡国之君曹奂简介 曹奂怎么死的? 2023-12-30
-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2024-05-1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