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作为汉文帝的弟弟 汉文帝为何容不下他
- 姓名:刘恒(公元前202~公元前157)
- 别称:汉文帝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
- 出生日期:公元前202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157年6月
- 宗教信仰:黄老之学
- 主要成就: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利发展经济,开创“文景之治”
- 谥号:孝文皇帝
- 庙号:太宗
- 典故:亲尝汤药
- 陵墓:霸陵
对汉文帝为什么容不下兄弟刘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把弟弟刘长谪徙蜀郡。途中,刘长被装在囚车中没有自由,有人送来饭菜他拒绝食用,不久便饿死。后来有人编歌谣嘲笑汉文帝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谷,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那么,汉文帝真的容不下兄弟吗?
刘邦一共八个儿子,在汉文帝继位时只剩下了他与弟弟刘长。汉文帝刘恒在刘邦诸子中排行第四,做了十七年的诸侯王(代王);刘长排行第七,从三岁起就被封为了淮南王。在刘盈继位及吕后称制的共十五年中,刘邦其他六个儿子几乎直接或间接死于吕后之死,只有八子刘建是自个骑马摔废的。
所以,刘恒继位后,放眼望去,最亲的人除了老娘与老婆孩子就属这个兄弟了。不过,二人同父异母,刘长的母亲叫赵姬,汉文帝的母亲叫薄姬,两个母亲连面都没有见过。尽管如此,刘恒与刘长格外亲近,在许多事情上都迁就刘长。也正是如此,刘长越来越飞扬跋扈,以至于最终也想当皇帝了。其实这个结果的出现,与刘长的身世也有一定的联系。
故事还得从刘邦那里说起。
公元前199年,刘邦途经柏县,女婿赵王张敖见老丈人光临自己的地盘很是紧张,急忙从自己的后宫找了一位赵姓美人去侍寝。半夜时分,刘邦预感处境不安全,于是起身走人,而赵美人却怀上了刘长。没过多久,有人向刘邦告发说,就在那天当晚,赵相国贯高等人准备行刺皇上。
刘邦大怒,下令将赵王张敖、贯高、赵美人等凡是与此有牵连的人统统抓到长安受审。赵美人心里委屈,怀了皇帝的孩子哪能还受这样待遇,何况自己又没参与男人们的打打杀杀,所以她便让弟弟赵兼想办法给刘邦传个信儿,好把她从大牢接回宫里享受妃嫔待遇。赵兼思来想去,找到了辟阳侯审食其。
审食其与吕后关系要好,所以他又去求了吕后。刘邦正在气头上,吕后也吃了醋,这件事情的结果只能是泡汤。赵美人认为刘邦无情无义,心情郁闷异常,生下刘长便自尽了。刘长长大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却把责任全推到了审食其身上,恨得咬牙切齿,终于有一天找上门把他杀了。
要说审食其也是刘邦的大功臣,吕后时期还做过左丞相,可刘长杀他如踩一只蚂蚁,还给他编排了一堆罪名。让人惊讶的是,汉文帝竟然没有一丝责怪刘长的意思。自从这件事情过后,刘长越来越胆大放纵,外出与汉文帝坐一辆车,还直接喊“大哥”。在淮南国则玩起了“称制”。搞成这样,性质就很恶劣了,因为皇帝才能称制,刘长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皇帝。
其实汉文帝对刘长的一举一动一清二楚,大臣们弹劾刘长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但汉文帝选择息事宁人。要说汉文帝对刘长够宽容,刘长应该识好歹,懂收敛。可事实恰好相反,有一天,刘长竟然想起了取代汉文帝,弄了七十多辆战国,派人联络南越与匈奴,计划三面出击。
这回汉文帝忍不了,思来想去治了刘长的罪,让他搬到蜀郡严道县邛崃山邮亭(今四川雅安),开始新的生活,还准他带10名妃嫔,衣食住行也有专门安排。结果走到半路刘长就不吃不喝去世了,说是自责谢罪,当然也有说法是受不了犯人一般的待遇,太羞辱。事后,汉文帝既伤心又后悔,眼泪唰唰地流,沿途那些与此事有关联的官员也被他处死了。
刘长去世的两年后(前172年),汉文帝把他的四个儿子封了侯,当时这些孩子还不足十岁,其中刘安为阜陵侯,刘勃为安阳侯,刘赐为阳周侯,刘良为东城侯。八年之后,汉文帝又将三个侄子封了王,封地就是原淮南国的土地,等于是把淮南国还给了刘长的儿子。由此可见,汉文帝并不是如一些人说的容不下刘长,存心要把弟弟的封国霸占了。
事实上,汉文帝给了刘长一个错觉,即软弱,这也是周勃、陈平等一帮大臣拥立他当皇帝的原因之一。所以,刘长认为汉文帝不会对他“来真的”,于是越来越过分,以致于到最后把自己玩进了死胡同。但这个结局并不能怪汉文帝,只能怪刘长头脑简单。所以,刘长在历史上的成就只有一项——力能扛鼎。
-
应劭:东汉末年著名学者,他为何弃官投奔袁绍 2024-05-08
-
刘邦对戚夫人一直不离不弃的 戚夫人到底有什么迷人的地方 2024-04-23
-
汉文帝刘恒铲除吕雉党羽,为何放过张嫣? 2024-02-29
-
王温舒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下场怎么样? 2024-05-12
-
汉朝最惨公主,先后服侍爷孙2人最后结局如何? 2024-01-02
-
在吕后吕后称制的霸权下 汉文帝是怎么坐上皇位的 2024-01-2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