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和商鞅变法都使国家富强 世人为何只记得商鞅而不是李悝
- 中文名:李悝
- 别 名:季充,李兑
- 国 籍:魏国人
- 民 族:华夏族
- 出生地:魏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
- 出生日期: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乙酉年))
- 逝世日期:周安王七年(前395年(丙戌年))
- 职 业:政治家,法学家,改革家
- 信 仰:法家
- 主要成就:李悝变法,使魏国富国强兵,废止世袭贵族特权
- 代表作品:《法经》《李子》
- 主 张:不法古,不循今
- 地 位:法家始祖
- 本名:商鞅
- 别名:卫鞅、公孙鞅、商君
- 所处时代:战国时期(卫国→魏国→秦国)
- 民族族群:华夏
- 出生地:卫国(在今河南省)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395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338年
- 主要作品:《商君书》、《秦律》
- 主要成就:推行商鞅变法,率领秦军收复河西
历史名人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和商鞅相比,主导魏国变法的李悝为何名声不显?
在提起魏国崛起的历史时,最不应该忘记三个人,他们分别是乐羊、吴起和西门豹。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
魏国不是因为李悝变法而崛起的吗?最不应该忘记的人,为什么不是李悝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并不清楚,在变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李悝确实很重要,他汇编了一个变法总纲,名为《法经》。
如果你非要说,李悝是魏国变强的起点,我也并不反对,但他绝不是最重要的人。
因为,李悝的做法是搭起了骨架,却显然没法填充血肉,让其成为一个正常活动的人类。
谁能填充血肉,做好具体执行工作呢?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三位。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当时就有人反对,说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您派他领兵,他一定徇私情啊。
后来,中山国的国君也利用这一点,他将乐羊的儿子绑上城楼,威胁乐羊退兵,否则就杀了他儿子。
乐羊毫不妥协,直接告诉中山国的国君,你要是杀了我儿子,记得分点肉过来,我要吃。
结果,中山国的国君真把乐羊的儿子做成了肉羹,而乐羊就当着中山国使者的面,把肉羹吃完了。
听使者说完乐羊吃肉的过程后,中山国的国君觉得没有活路了,于是上吊自杀,中山国就此覆灭。
吴起原本在鲁国打工,因不受重用而前往魏国。
魏文侯本想直接重用吴起,但有人说,吴起这个人冷血无情。
想当初,齐国攻打鲁国,吴起想当主将。
鲁国国君本来都同意了,但鲁国的大臣们说,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你让他带兵打齐国,没准直接阵前叛变了。
鲁国国君犹豫了,于是便收回了任命。
吴起一听,立刻急眼了,然后亲手杀了自己的老婆,以示清白。
但他这么做,直接把鲁国君臣全吓傻了:为了出位,你连枕边人都敢杀,等你得势了,谁能治得住你啊?
于是,鲁国君臣达成一致,彻底弃用吴起,这才有了吴起投奔魏国的事。
但魏文侯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因为他觉得,吴起虽然私德有缺,但才能出众,值得重用。
魏文侯的大胆提拔收到了效果,魏国大名鼎鼎的“魏武卒”,就是吴起练出来的;把秦国牢牢压制在函谷关内不敢露面的,也是吴起。
邺城发大水,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水。
到了当地之后,西门豹发现,当地的神棍和士绅都说,之所以会发大水,是因为管理洪水的河伯正处于青春期,想女人。
所以,我们必须每年都给河伯贡献一个美女,才能保证安全。
通过这种方式,神棍和士绅树立了权威,也赚了不少钱。
西门豹来了之后二话不说,直接把神棍和士绅扔进河里:麻烦你们告诉河伯,以后不送美女了,专门送你们这类歌颂河伯的人。
然后,西门豹因地制宜,开水渠修河道,彻底解决了邺城的水患问题。
乐羊、吴起和西门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属于心狠手辣的能人。
要说上述事迹的真实性,乐羊和西门豹无可置疑,吴起杀妻虽然存疑,但他为人狠辣却颇有能力,这也是无可置疑的。
想要巩固改革成果,光用能人不行。
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慕容恪,那简直是完美到了极点的人臣,但他能巩固改革成果吗?不行。
因为慕容恪的性格过于柔和,生前想重用自己的弟弟都不行,皇帝根本不听他的话。
想要巩固改革成果,光用狠人也不行。
比如明朝的朱棣,刚夺权成功的时候,他任用了一个名叫陈瑛的狠人,专杀那些不服朱棣的大臣。
陈瑛很擅长杀人,也很愿意杀人,但除此之外,他干啥都不行。
久而久之,朱棣发现,陈瑛就是一个只会破坏而不懂建设的人,这种人典型的抹布,用完直接扔。
果然没过几年,朱棣就提拔纪纲,顶替了陈瑛。
后世在说起秦国变法成功的时候,总说秦孝公有多了不起,商鞅有多了不起。
但在说起魏国变法成功的时候,大家都会说魏文侯有多了不起,却很少有人会说李悝有多了不起。
因为在整个变法过程中,李悝只是起个头,然后就一门心思辅佐魏文侯,具体的执行工作,李悝几乎是一点都没沾。
这是因为李悝无能吗?并不是。
大家要知道,商鞅也只是一介书生,他能办的事,李悝凭什么不能办呢?
从资历来看,变法前的商鞅只是魏国大臣的门客,而变法前的李悝则一直在边境为官。
在封建王朝时期,边境往往是一国治安最差的地方,什么“三不管地区”多如牛毛,民风要多彪悍就有多彪悍。
而李悝呢?在边境地区当了十多年官,不但很好地治理地方,还多次带兵与秦军作战。
要是换个朝代,你说李悝是周瑜转世我都信,说他缺乏狠辣与能力?这显然有失偏颇啊。
那么,李悝为什么没有像后世的商鞅那样,既制订政策,也亲自执行呢?
主要是因为,魏国和秦国的客观环境不一样。
秦孝公时期的秦国,不管有多落魄,大家都得承认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秦国依然是一个称霸西方的大国。
对于这种大国,内部利益集团的盘根错节,会复杂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别说一篇文章了,就是一本百万字的书,都未必能把其中某一个家族说清楚。
在这种环境中搞变法,商鞅除了能者多劳自己上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必要的时候,秦孝公都得亲自下场为商鞅站台,这就是因为,身边的人看起来多,但可用之人太少。
而魏国呢?他们原本只是一个家族,借壳上市才搞出一个国家,内部嫡系和旁系或许有些矛盾,但显然不像秦国那么复杂。
在这种环境中搞变法,就少了很多内斗的环节,底下有太多能力出众又心狠手辣的人。
在秦国,这些人始终被世家大族压着,短期内出不了头;在魏国,这些人想要出头,只缺一个机会。
魏文侯大手一挥,机会就来了。你说,这里面有李悝什么事吗?没有。
在魏文侯看来,李悝和乐羊、吴起、西门豹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自己手里的一枚棋子,想往哪放就往哪放。
而在秦孝公看来,商鞅是自己的伙伴,没了他,天就塌了一半。
对于秦国来说,改革的机会已经到来,没有商鞅也会有李鞅或王鞅。
但对于秦孝公来说,自己的执政时间就那么短短几十年,没了商鞅,去哪找第二个人呢?秦国的变法又要耽误到什么时候呢?
以上种种,才是商鞅功成名就,而李悝名声不显的主要原因。
-
辛弃疾的一生有多悲戚?怎么评价辛弃疾? 2024-02-21
-
曹皇后临死前做了一件好事 没有她的说情或许就没有后来的苏轼 2024-01-06
-
有哪些与苏洵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2024-06-11
-
历史上赵匡胤第一次到武庙祭拜时为何会发怒? 2024-04-03
-
侬智高是什么人?他的真实本领怎么样? 2024-06-03
-
为什么说岳飞必须死?真相是什么 2024-01-0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